2024/08/10

【台北】地方特色的人孔蓋

這兩款的人孔蓋文創品,一看就知道是代表台北市的舊城區,艋舺圓形的設計透別魔幻,到底要從哪個角度欣賞呢?

感謝設計師抓重點,會不會有馬克杯版本呢?

2024/08/07

【台北】小城外的蘇麗珍

本來與朋友約 Antique Bar 1900,結果居然休息,怪我沒有事先調查好酒吧的開店時間,後來大家都查了附近的酒吧!幾乎每一家都是星期二休息啊!

我印象中有家咖啡館有調酒,但是忘了店名,只好請大家一起步行過去,沒想到永樂市場前的廣場,夜間有眾多的人在練習跳舞,雖然來跳舞的年紀都有點資深,但卻與中國的大媽舞有天壤之別。

走到了之後才想起這家酒吧叫做"小城外",裡面放著一些懷舊西洋歌曲,但跨過中庭要上洗手間,音樂馬上變成民族風音樂,剛好是農曆七月的深夜,顯得有些驚嚇。

迪化街的街屋原來那麼的多元,南北管、那卡西、巴黎香頌、美國鄉村、上海風、民歌等等,只要適當的妝點,音樂一放下去,就可以轉身成甚麼模樣,每次來"小城外",就想要再看一次王家衛的作品,看了菜單,我馬上決定要點"蘇麗珍"來喝,那個張曼玉也成為了一種永恆。

PS. 為什麼老是記不住咖啡館的名字呢?小城外,居然我的記憶是小島內

2024/07/30

No.16 【台北】陳植棋的啟蒙展與熱血的社會運動

A. 現代化的台北橋
B. 台灣民眾黨本部旁邊的真人廟
C. 辜家的淡水戲台,傳統與現代內心的平衡!
D. 總督府舊官舍,當時公會堂還沒有蓋好,舉辦展覽的地方
E. 三女中舊址,親愛的妻子在此受教育
F. 國語學校,抗議學校不公平被退學的地方

2024/07/25

【台北】鐵馬騎讀頂下郊拚

 #一年五十次 

因為有同學去維也納參加了鐵馬導覽,一個人要45歐三小時,來建議我也可以試試看,其實之前我有想要從新店騎藍色河濱腳踏車道,來講一下瑠公圳開發之路,這對我的肺活量是很大的考驗,我想先規劃四個地方,只要騎車到定點可以緩慢步行用講的,對體力比較容易克服,也比較安全。

1. 板橋林家:漳州勢力

2. 艋舺:頂下郊拚

  a. 龍山寺

  b. 八甲庄的霞海城隍廟

  c. 清水祖師廟

3. 大稻埕:

  a. 霞海城隍廟

  b. 第一排街屋

  c. 李春生教會

4. 大龍峒:

  a. 老師府

  b. 保安宮

  c.  太古巢

我相信台北比維也納故事多的多!

No.15【台北】井手薰的台北市南島異國風情的設計之路

#一年五十次 第15次

井手薰的台北市南島異國風情的設計之路

  • 三十四銀行(1915,重慶南路一段38號,已拆)
  • 臺北幸町教會(1916,今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濟南教會)
  • 臺北高等學校校舍與講堂(1928)
  • 臺北帝國大學校舍群(1928)
  • 建功神社(1928,今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 警察會館(1930建,已拆)
  • 臺灣教育會館(1931,今臺北二二八紀念館)
  • 台北女子高等學院講堂(1932建,已拆)
  • 臺灣總督府高等法院(1934)
  • 臺北公會堂(1935,今臺北中山堂)
  • 台北市役所(1940,今行政院中央大樓)
  • 南菜園的庭園(1941,已拆)

2024/07/14

No.14 【台北】王大閎在台大內的建築

第14次 王大閎在台大內的建築

1. 1954 漁業試驗所(現在魚類標本館)
2. 1957 化學系館(1957前棟,1965後棟,已拆)
3. 1970* 考種館
4. 1962 第一學生活動中心
5. 1962 化工館(1971擴建東西兩側)
6. 1962 地質系館
7. 1963 法學院圖書館(徐州路21號)
8. 1965 衛生保建中心
9. 1967 女九宿舍
10.1970 歸國學人宿舍(長興街60,62號)
11.1972 綜合教室與綜合大禮堂(已拆)
12.1974 中研院生化中心(台大校總區內)
13.1975 大氣系館增建
14.1976 農藝館
15.1977 慶齡工業研究中心(臺北市基隆路三段130號)
游筱嵩 1954年的漁業試驗所還在,位置如下:https://maps.app.goo.gl/NMaS55vvHHEHuCKn6 王大閎還有設計一棟台灣大學電話總機室(現在變成倉庫使用),位置如下:https://maps.app.goo.gl/acK4v5rMe5cPP1Vb9 台大現代建築精彩的,除了王大閎作品群、張肇康的洞洞館,還有陳其寬的行政大樓增建與展書樓後方的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研究所、劉明國1969年設計的獸醫系動物實驗室(原在總圖後面,已經拆掉變成草皮)

2024/07/08

No.13 【台北】尾崎秀真在台45年

#一年五十次 座號:01 第13次

尾崎秀真在台45年
A. 公會堂:舉辦台灣美術展
台灣日日新報:漢文部記者
私立台北中學會:參與創校,後來併入私立成淵中學,文武街14,15番地
B. 台博館:編纂「新臺灣史」(應該在總督府圖書館)
 歷史部陳列員,蕃族品蒐集計畫(阿美族最多)
C. 龍山寺:有他的漢詩與對聯字
D. 第一中學:兒子念這
E. 教育會館:美術展也在此舉辦
F. 南菜園:兒玉源太郎交代管理,並負責舉辦文人聚會
後來置產在附近:自稱「讀古村莊」

2024/07/03

《對抗蔣介石的台灣人彭明敏》

以下是我認為的本書特色:


1. 從日本人角度來了解彭明敏,也訪談了彭明敏三年。

2. 作者訪談了很多人,謝聰敏、許世楷、葉菊蘭、謝長廷、吉田重信、橫堀洋一、宗像隆幸、阿部賢一、小林正成等相關人士,很全面。

3. 訪問了協助的日本人,並且詳述了這些日人在獄中的情況

4. 突然在書中看到水瓶子在書中的分享,非常榮幸居然有參與到。


我想除了彭明敏的《自由的滋味》、《逃亡》,這本書算是近年來全面討論彭明敏當年遭遇到的困境,如何翻轉,也把所有人的關係詳細的敘述出來,感謝作者的爬梳與梳理。 顯示較少

2024/06/23

《一路向北》在青田七六舉辦的頭場分享會

 很感謝七七同學來捧場吳佳璇同學的新書《一路向北》在青田七六舉辦的頭場分享會,結果居然在這裡巧遇動物系的同學。


今天與佳璇的對談並沒有事先套招,我們都知道可能隨時可以接球,太多主題想要講,就隨便聊,我有一個小話題沒有接上,就補在這裡,佳璇問:我的徒步是比較長距離的徒步,而水瓶子的城市慢步距離很短,有甚麼異同與迷人之處呢?


我覺得長距離的徒步可以感受地理環境的變化,與在地人的生活方式,都隨著地形地勢屏息而生存,但都市棋盤形的道路系統,可以隨著時間層層疊疊的架上去,往往穿越一個小巷弄就有一百八十度的大改變,我可以在短距離的散步中發現微妙的時間軸,而這個軸線也可以看出不同時代的獨特性。


圖說:機械系郭靖、法律系王重陽、植病系黃蓉、社會系阿桃、財經系俠女、地質系張無忌、物理+工管昆德拉

2024/05/23

No.12 【台北】走讀山田東洋的台灣美術展

 #一年五十次 第12次



今年李梅樹美術館的梅樹月展覽,展出了幾幅山田東洋的作品,雖然以下的寫生點的畫作沒有全部都展出,但我們從日本人的角度來欣賞大稻埕、圓山別莊與台北城中,這些歐風洋樓與現代化建築在明治維新脫胎換骨後日本人是如何看待這個地方呢?


A 箭頭:台灣神社往下看

B. 歸綏街環河北路口,李春生宅

C. 菸廠附近的淡水線與縱貫線交會

D. 北門旁,在鐵道部門口

E. 公會堂

F. 台灣銀行


山田東洋不但把名字改為"東洋",還加入了台灣人社團台陽會,是很值得認識的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