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7

第二天【葡萄牙】拜倫與辛特拉

拜倫:辛特拉是燦爛的伊甸園(大部分的旅遊書是這樣寫)-1809

第一次來葡萄牙是十一年前,當時的領隊旅伴一到里斯本二話不說就搭上計程車,當時還沒有 Ulber,然後直到深夜才摸黑回來。

那時候十分不解為何這位年輕的小夥子,當時是帶日本團的熱門人物,會那麼瘋狂的到達歐洲的最西端。後來我又來一次里斯本,就到了辛特拉,到了羅卡角那次天候不佳,只能吹著冷風,看著沒有夕陽的海岸,想像為何以前歐洲人認為地球是平的,搭船往西過海就會掉下懸崖死翹翹。

這次來終於看到了夕陽,海天一線,難怪古人會有這樣的想像。

辛特拉狹小蜿蜒的巷弄,旅人如織的塞滿了小店,我難以想像拜倫住在這裡的心情,去土耳其、希臘都有看到拜倫經過的痕跡,都覺得他真的是多才多藝不可思議的人,甚至是魯迅都十分推崇這樣的人。只是我無法理解他跟很多人交往,同性異性都有,最著名的是卡羅林與拜倫的故事。

我以奇怪的方式由善和惡混雜而成,要形容我會相當困難--Marchand, Leslie, Byron: A Life, Alfred A. Knopf, 1957, p. 7.(維基百科)

理解拜倫真是困難,還是找肉桂捲比較實在,在葡萄牙最好找的是到處都有蛋塔,反而肉桂捲不好找,今天終於被我找到了。

#五十次肉桂捲 第八捲

2024/09/16

第一天【伊斯坦堡】【里斯本】第四十九冰,機場的博物館

20240916

這輩子到伊斯坦堡轉機應該最多次,因為等待轉機時間有十二個小時,於是去體驗了土耳其浴,睡了一小覺覺得精神飽滿。

在土耳其要逛了很多世界文化遺產,也進入了不少博物館,這次在機場閒晃,被希臘式的雕像吸引,於是花了13歐踏入這個入口網站式的博物館看了很久,只有我一個人包場的博物館,若這裡有放上舒服的沙發,可以上演博物館驚魂夜。

這幾年去日本的機場、公共空間,都有把文物寶物放在這裡吸引大家,或者販賣紀念品的商店,台北其實也都有依樣畫葫蘆,但是感覺上並沒有收門票,或是轉化為觀光財,在桃園機場看到台灣文學館的一些文創品,讓我眼睛一亮,期待台灣的博物館們可以有更多積極的作為。

土耳其涵蓋的土地廣闊,我看著這些文化遺產,有亞歷山大的眾多雕像,還有羅馬帝國相關文物,加上了東邊的高加索地區有關基督宗教的修道院等等,這些跟土耳其的宗教文化信仰大不相同,但是卻把人家的文化文物修復展示,我不知道有沒有轉化為土耳其人的文化,但至少好好轉換為觀光財(應該有吧?)。

或者,是因為想要加入歐盟的努力呢?

即使沒有成功加入,也完成了文化交流。

1. maat 博物館https://trip.writers.idv.tw/2024/11/maat.html 2. Time Out Market

2024/09/14

原來《腰瘦好吃》是會出春夏秋冬四本啊!

我以為是原本曹老師的書賣得太好,所以改版新增內容再刷,後來發現原來內容不是重複的,而是以季節劃分。

看完後覺得台灣小吃在生活周遭出現,但我們卻沒有為了這些小吃好好的立傳,很感謝曹老師願意查出來源,並且身體力行用身體實驗品嘗味道,而我每天聽著母親講著小時候吃新鮮的虱目魚,還有清晨跟著外婆去撿竹筍的記憶,那是一種親情勞動與新鮮自己採集的味覺感動。

我想我們現代人已經很難有這樣體會!但至少還能保有這樣的味道

2024/09/11

比利治玩家

對於次文化與年輕人的人際關係,以前以為只要年紀稍長就會克服與解決,沒想到每一個世代與不同年紀都有這類的問題。

忌妒、不想讓別人知道、自以為的認知,這部片用輕鬆玩笑讓你知道,高雄也曾經開了這樣的分店,這樣的次文化就能帶入嗎?

現在的店員功能好像會越來越不凸顯的年代,還需要實體的商店嗎?那麼以後還會有店員這個生物嗎?

2024/08/24

2024/08/18

人間條件一重返人間還你三千萬

這個梗有點老,送你三"千萬",2001年,就是23年前人間條件系列開始,第一集,阿嬤透過與孫女的身體重返人間,只是要對她的恩人道謝。


這是三代的糾葛,台灣傳統對親情多半不會有話直說,有時候直說,都認為是在開玩笑,也不會放在心上,而且經常把自己心裡的夢想,加諸在小孩身上,不懂地聆聽。而小孩的父親里長也在時代中隨波逐流,這齣戲透過阿嬤重返人間,揭開了里長小時候受到校長(呂捷飾)的霸凌,而解開了心中的結。


每次吳念真的劇,都會給當事人當頭棒喝,校長一直說誠實很重要,但小時候就是不誠實的人,里長幫委員助選,透過一顆大西瓜造成的車禍,里民太誠實,讓里民與委員有了芥蒂,頗有絃外之音西瓜偎大邊的感覺。


此外,孫女的男友"小斡"這個角色從以前開始都是吳念真自己上演,當成劇中一個旋轉的角色,或者是一個公平公正的第三者,舞台劇經常會有這樣的角色,可能是串場者,或重要又不重要,我很喜歡有這樣的安排。


這齣戲剛開始有點喧鬧無俚頭,也可能是故意的諷刺現在的社會,我發現每個時代都有這樣的流行文化,事隔23年,難免有點混和交錯的時代感,目不暇給的內容,到了最後整個步調放慢,揭示支撐阿嬤一輩子的五個字:千萬要堅強!


選舉、賭性與三代親情糾葛,人間條件是台灣社會特有的故事,希望可以更長長久久,這次重演應該還有一些票,希望沒看過得大家都能進劇場捧場。 顯示較少

只要穿這件衣服,就會偶遇達叔

2024/08/17

《南方的光與夢:龍瑛宗與他的文學時代》



一個離世二十五年的文學前輩,大多以日文寫作,在這個時代又重新重述與轉譯的作品不斷地產出,我想這應該是想不到的事情,為什麼如此?我想可能是這個時代,與龍瑛宗的時代,有太多雷同的環境了。

這是這本書的推薦:

從群山綿延的北埔,什麼都沒有的小鎮,到絢爛的帝都,他結合唐.吉軻德的奇想、海涅的浪漫與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孤寂,寫下臺灣兩個世代的文學容顏。

***

是台灣文學工作室的共同作品,有了對於當年環境的假設,一個從鄉下不能在鄉下的北埔出生,立志要奮力上爬,即使已經在台灣的大公司台灣銀行工作了,仍然不滿足,就好像今天研究所畢業的學生,即使已經進入了台積電,仍然要前往美國的最大企業上班的企圖。

***

劉榮宗開始寫作的情境或許是如此:一九三六年八月中的某天清晨,臺北盆地盛夏熱烘烘的空氣在書房外蓄勢待發,書房裡的劉榮宗正握著鋼筆,盯著眼前一疊稿紙發呆。書桌旁的日曆上,十一月三十日那格被圈了起來,旁邊註記「改造懸賞小說截止」。按照他的個性,日曆右側應該還會掛著一張計畫表,上面寫著:每天寫四〇〇字(約一或兩張稿紙)三個月半=一〇五天
一〇五天X四〇〇字=四二〇〇字(約一百張稿紙)

***

這本書的標題:南方,指得是帝國的南方,得到文學雜誌的獎項,戰時的體制已經開始,該慶幸地是台灣知識分子還不需要去從軍,但不幸地體會也是這樣的身分認同,我從他的作品中,想要理解那個時代的年輕人,但以往的評論往往就是一段話結束:日本殖民統治。

北埔,或許我們對古蹟、老房子的關切不少,但,我們到底要怎樣的生活,是我們可以自己塑造的。

圖說:
1. 北埔愛上咖啡的冰沙,老闆自己蓋屋自己下去煮咖啡,平日與假日都可以去度過一個下午的休閒時光
2. 從姜阿新洋樓外拍,看到不同時代的建築,也可以感受到龍瑛宗作品想要把台灣文化推到日本的企圖。
3. 南投休息站,每次重讀有木瓜鎮的小鎮,然後回到故鄉,都有種從旁觀者看自己家鄉的無奈。
4. 《南方的光與夢:龍瑛宗與他的文學時代》,繼阮光民老師漫畫轉譯作品,這本書也是認識龍瑛宗心情的書。 顯示較少

2024/08/10

【台北】地方特色的人孔蓋

這兩款的人孔蓋文創品,一看就知道是代表台北市的舊城區,艋舺圓形的設計透別魔幻,到底要從哪個角度欣賞呢?

感謝設計師抓重點,會不會有馬克杯版本呢?

2024/08/07

【台北】小城外的蘇麗珍

本來與朋友約 Antique Bar 1900,結果居然休息,怪我沒有事先調查好酒吧的開店時間,後來大家都查了附近的酒吧!幾乎每一家都是星期二休息啊!

我印象中有家咖啡館有調酒,但是忘了店名,只好請大家一起步行過去,沒想到永樂市場前的廣場,夜間有眾多的人在練習跳舞,雖然來跳舞的年紀都有點資深,但卻與中國的大媽舞有天壤之別。

走到了之後才想起這家酒吧叫做"小城外",裡面放著一些懷舊西洋歌曲,但跨過中庭要上洗手間,音樂馬上變成民族風音樂,剛好是農曆七月的深夜,顯得有些驚嚇。

迪化街的街屋原來那麼的多元,南北管、那卡西、巴黎香頌、美國鄉村、上海風、民歌等等,只要適當的妝點,音樂一放下去,就可以轉身成甚麼模樣,每次來"小城外",就想要再看一次王家衛的作品,看了菜單,我馬上決定要點"蘇麗珍"來喝,那個張曼玉也成為了一種永恆。

PS. 為什麼老是記不住咖啡館的名字呢?小城外,居然我的記憶是小島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