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很喜歡吃蚵仔煎,走了一趟王功,有點不忍心再吃。
2007.10.20 照下了美麗的夕陽,總覺得鏡頭不夠好
很早就知道採蚵漁人的辛苦,在漁村的老街走了一圈,四處都有挑蚵老人的身影,就好像活生生到了類似原住民博物館般,在我眼前的不是硬梆梆的蠟像,而是一齣現實的人生。這齣戲好像非常地平淡無奇,但是一顆顆新鮮地蚵仔從我眼前出現,即使這樣的生產的流程只佔了蚵仔煎的一小部分,我開始懷疑我吃下這人間美味,而對辛苦的漁民來說,是好還是不好?
王功漁港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8E%8B%E5%8A%9F%E6%BC%81%E6%B8%AF
IS LIFE:Just Taiwan│王功之情
http://www.islife.info/archives/001065.html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台灣的養殖業要建立起地方特色,王功這一帶退潮後,這些多出來的土地,這樣的潮間帶,應該還有更多的觀光空間,漁民帶著觀光客出海,這樣的生態在台灣應該有更多的教育意義,而我們怎樣消費這塊土地,應該花怎樣的時間來填補?
海埔新生地,人力填補出來的土地,用來設置工業區或是養殖業,甚至很多國家用來建機場,這樣對生態的影響是怎樣?我的問號似乎太多了!
這就是王功在地人的生活, 滿載的蚵寄予著期望與愛, 採蚵養大了他們的小孩也成就了許多人的夢,我一直很喜歡參觀小鎮及村莊,因為他們保留了最自然的生存方式,有時我們會覺得辛苦或危險,但是卻可以看到人們最純樸的一面,而深受感動.
回覆刪除王功,採蚵人不再年輕,而年輕的人不再採蚵,這才是值得探究的問題,我們看到了一個小鎮的寞落,雖然可能因為觀光的推動再次的興起,但台灣西岸80%的人工化及工業污染,政府若沒有長期及整體的規劃,未來不只王功,西岸的小顉漁港,都將一一失去了原貌,也失去吸引觀光客的誘因.
luca
回覆刪除的確一個地方沒有年輕人的參與,感覺上就好像沒有"未來",最近參加過幾次活動,政府在生態旅遊上也有一些推廣,要進入一種良性的循環的確還需要些時間。參與的過程有些年輕人(我應該算是中年人了吧?!),雖然默默在背後做事,是有感受到他們對地方的熱情,但似乎還不夠。
其實走過那麼多地方,每個地方都有他獨特的魅力,支撐起來的好像都不是資本經濟的因素(賺錢),讓我看了很擔心,日本、英國的觀光成本很高,台灣拉不起來的話,是不是就被泡沫化或是邊緣化?希望這只是我個人的擔憂。
至於生態的保存的確是個大問題,人多的時候要求便利性,就會帶來破壞,中間是不是可以平衡,尊敬大自然的運行法則,這些原貌是可以很快的恢復的,我倒是很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