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英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英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8/05/06

【愛丁堡】蘇格蘭的世界遺產

愛丁堡是英國蘇格蘭的首都,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也是重要旅遊城市,每年有1300萬名遊客造訪。


2004 Ryan 寄來的,仍是我再找尋的網友,知道的人麻煩幫我尋人一下。

【蘇格蘭】西岸的馬爾島(Isle of Mull)
http://trip.writers.idv.tw/2008/03/isle-of-mull.html

1947年後的每年八月,有舉辦愛丁堡國際藝術節(Edinburgh International Festival),內容包括戲劇、電影、音樂、舞蹈等。愛丁堡有很多很多的節慶活動與嘉年華會,很多人會以為這些節慶的歷史都很久,其實都是近十年才開發出來的。

愛丁堡 - Wikipedia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88%B1%E4%B8%81%E5%A0%A1&variant=zh-tw

又是一個在排隊中要造訪的城市。

2008/05/05

【倫敦】交通博物館的海報撲克牌

倫敦地鐵是世界城市中最悠久的公共交通工具,1863年就開始營運至今


1950年/Molly Moss 的作品

倫敦地鐵最初是大都會鐵路(Metropolitan Railway),這條鐵路在 Paddington 和 Farringdon Street 間,開張當天就有4萬名乘客搭乘。早期的地鐵是用蒸氣機,所以隧道較淺,才能排煙,但後來使用電力才可以讓隧道挖得很深,印象中有個地鐵站還特別警告若是往上走有200階,希望大家搭乘大型的升降電梯。

地鐵若是有手扶梯,兩旁就有一些海報的展覽,當然多半是廣告,可是有些海報還蠻有意思的,而我逛到交通博物館的時候,特別就買了歷年來得獎的海報展作品撲克牌。有得表示坐地鐵可以克服外面惡劣的氣候,或是可以準時出席宴會,也有的說明搭乘交通工具夏天可以到郊外玩,或是到博物館、動物園參觀,這些得獎的海報非常多元,看了讓人會心一笑。

台北捷運也很多年了,雖然也有擺一些攝影或繪畫作品,不然就是擺一些公家機構所辦的活動海報,總覺得沒有那麼多元,希望也能舉辦這類型的海報展覽,現在印刷術那麼發達,多印一些好作品,讓台北活潑點。

倫敦地鐵 - Wikipedia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C%A6%E6%95%A6%E5%9C%B0%E9%93%81

2008/04/28

【倫敦】秀拉的巴黎情懷@柯陶美術館

印象派的開山祖師莫內強調的是在室外的光影,而秀拉的點點畫到了他創作的後期,描述著城市人們孤寂的一面。


1890年/神秘女子/秀拉/倫敦柯陶美術館
(每到一個博物館我喜歡買撲克牌,不但小巧容易攜帶,有52張畫作也很值回票價)

一鳴驚人的秀拉在塞納河邊畫了《大碗島》、《安涅爾浴場》後開始把點點畫帶入了室內,剛開始用裸體的女模特兒,後來又轉入咖啡館、酒館、街頭賣藝人與馬戲團等主題,而秀拉這幅在後台化妝的神秘女子,把印象派從戶外帶入到了室內。

工業革命後的世界,才是真正現代城市興起,工商業的發展,在工廠工作大量生產的人們平日的娛樂趨向糜爛,看表演上酒店,秀拉的畫描述了這些娛樂產業的藝人,但是很奇怪的是這些人的表情都是寂寞不快樂的,呆滯的表演就好像日復一日的例行事務而已。

據說這幅畫的女子是秀拉情人瑪德蓮的畫像,一點一點的色點就好像瀰漫在空氣中的香粉,彷彿都可以聞到粉味,還有漸層感呢!

【倫敦】秀拉的安涅爾浴場@國家美術館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11/blog-post_26.html

2008/04/08

【倫敦】霍迦斯的時髦婚姻系列@國家美術館

英國的文學作品的插畫好像就是長得這種模樣,一生為了英國的繪畫努力的霍迦斯,讓英國的繪畫走出一條有別於義大利、法國與荷蘭等地區不同的風格。


1743年/時髦的婚姻:新婚時期/霍迦斯/倫敦國家美術館

這幅畫是時髦的婚姻系列中描述新婚時期,當時英國貴族流行政商聯姻,有的是因為窮貴族跟有錢商人的女兒結婚,貴族有名氣勢力,而商人則是有錢。這種婚姻男女沒有愛情,這幅畫左方的佣人打哈欠可能是早上剛睡醒,右方的男主人出去狂歡了一整夜剛回家,狗正在嗅聞著主人口袋裡的女帽,好像出去風流一夜。中央的女主人也似乎也沒有睡,著盛裝伸著懶腰,客廳傾倒的椅子,也表示這裡也有宴會通宵達旦。

霍迦斯,1697-1764年,12歲時父親負債所以整個家庭都被關在監獄,他的兄弟就是死在獄中,霍迦斯與銀匠的工作坊簽訂七年契約當徒弟,後來他拜師松希爾學畫,霍迦斯以黑白的插圖版畫起家,以諷刺性的作品來吸引人注意,針對當時的時事做強烈的批判,後來學油彩,畫宗教裝飾畫等。


列斯特(Leicester)廣場劇院公園裡的雕像

【倫敦】列斯特(Leicester)廣場劇院區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10/leicester.html


霍迦斯的努力讓英國繪畫不再媚俗只邀請歐陸的畫家來畫肖像,與巴洛克那種華麗寫實又有不同,以道德為題材的故事生活畫,可以說就是霍迦斯的特色。

2008/04/07

【倫敦】狄更斯的《孤雛淚》 Oliver Twist

《孤雛淚》是描述一個孤兒院出身的小孩,因為被賣身到棺材店受到欺負變逃到倫敦並被偷竊集團所吸收,最後被一個有錢人所救的故事。


2007.9 在狄更斯博物館買的明信片

這部小說的創作時間是1837-1839年間,這段期間狄更斯除了寫作,還擔任編輯一本月刊,搬入新居,結婚後還在1838年3月6日生子,這段期間他同時撰寫了四個劇本,因為寫劇本的成效不佳,所以狄更斯放棄了寫作劇本的生涯。

《孤雛淚》是狄更斯早期的作品,除了寫作的對話技巧逐漸成熟之外,當時英國施行窮人救濟法案,許多窮人小孩要被強迫分離,到教區去生活,分配食物,然後再替小孩找到寄養家庭,狄更斯的許多小說(ex:塊肉餘生錄)都有類似的劇情。狄更斯小時後父親破產,他曾經到皮鞋工廠去工作,後來因為父親獲得一筆遺產而不必要再去工作,或許這些過往讓這些劇情一再的出現在他的小說中。


2005 羅曼波蘭斯基在布拉格搭著倫敦的布景拍下這部電影

不知道這部電影的布景還原多少倫敦當年的景象,但的確給我不少的回憶。狄更斯居住的附近就是貧民窟,經常散步的他不斷地利用這些場景來描述他小說內的劇情,這些文學名著對地方來說應該是無價的資產。昨日回鄉掃墓,看到表弟小時候居住的社區沒甚麼大的改變,彷彿就見到同年的背影。希望我們生活的地方也能到處有故事可說。

【倫敦】狄更斯紀念館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12/blog-post_11.html



歌劇版的電影

2008/04/05

【倫敦】十年前的西敏寺與未婚學弟

今天去南部掃墓,主要是跟姑姑、叔叔們聚聚,這些退休的老人聚會,話題不外乎是身體健康問題與兒女的婚姻大事,我叔叔居然做起媒人的生意。


1998.9 社團學弟的來信

被我叔叔逼問了很久有誰可以介紹給一個62年次某大醫院的女主治醫師,交出了一個名單後,回到家裡翻起舊的明信片,想起這個本來在B公司開發手機硬體的學弟,五年前跳到A公司,我只記得他剛開始工作的時候,全世界到處跑,我很羨慕的收到來自全世界的明信片,如今穩定的在台灣工作,辛苦的他一直沒有女朋友。我在想我是不是可以再交出一個名單了!

我在英國的工作告一段落了,下一站將前往瑞典......


十年前的西敏寺前應該沒有抗議英美聯軍攻打伊拉克的人,倫敦也沒有受到恐怖的炸彈攻擊,英鎊在金融市場上可能也沒今日那麼強勢,但是看到這張明信片的景象,這十年來變化不大,紅色的雙層公車還在街上行走。

2008/04/02

【倫敦】梵谷割耳後的自畫像@柯陶學院美術館

1888年,梵谷前往阿爾,邀請高更去同住,12月後來梵谷病發拿刀要殺掉高更,高更逃跑後,梵谷就把自己的左耳割下來。


1889年/耳朵綁上繃帶的自畫像/梵谷/倫敦柯陶學院美術館

後來因為附近居民聯署要求把梵谷關起來,於是梵谷就被關在一間房間裡,而到他自殺死前的這一年多的時間,醫生拿給他畫筆在房間內不斷地創作,這些自畫像可以看到他內心的世界,而這些畫作本身就是一種治療,要畫一幅人像,就好像是把一個人的內心世界畫出來,當時梵谷面對鏡子中的自我,要把內心畫在畫布上,是多麼不簡單的一件事情啊!

這幅自畫像中,黃色與綠色的大膽基本配色,表現出一股躁鬱無奈的氣氛。

【倫敦】二手藝術書店內又遇見自殺的人梵谷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12/blog-post_07.html

【倫敦】梵谷的座椅@國家美術館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12/blog-post_04.html

【紐約】梵谷的星夜
http://trip.writers.idv.tw/2005/03/blog-post_111958649196190163.html

【巴黎】蒙馬特梵谷弟弟的屋子
http://trip.writers.idv.tw/2004/09/blog-post_110822567115154448.html

2008/04/01

【倫敦】竇加的芭蕾舞者@柯陶學院美術館

每次看到芭蕾舞的畫作,想當然而就是竇加的作品,這個雖然是印象派的畫家,但是卻是一個蠻獨立的個體,畫作非常古典,但同時也表現出城市人生活的寫實一面。


1874年/兩位芭蕾舞者/竇加/倫敦柯陶學院美術館

竇加(有時也翻譯成狄嘉),1834-1917,在巴黎出生,父親繼承義大利那不勒斯的家業,是富有的銀行家,因此年少的竇加在藝術學院求學的時候就拜安格爾為師。一生未娶的竇加時分的孤僻,不喜歡和人交往,只喜歡在畫室內做畫,跟當時喜歡到戶外捕捉光影的印象派有所不同。

以芭蕾舞為例,竇加跟這些舞者混的很熟,不只是畫舞台上的亮麗表演,而是畫下了這些舞者在後台努力想要表現最好的一面給觀眾的自我要求。當時的巴黎,很多這一類的表演藝術,不見得受到大家的尊敬,竇加可以觀察的那麼細膩,甚至是洗衣婦、歌女、咖啡館內發呆無神的市井小民都用他的畫筆記錄了下來。

巴黎在 1850年代出現了七千多家的咖啡館,很多文學作品與畫作都用咖啡館為背景。雷諾瓦、竇加、馬奈的畫作中有很多城市中人與人之間的描繪,雷諾瓦的世界比較溫馨感人,馬奈筆下會有很多衝突與省思,而竇加的人物就比較有疏離感,這或許跟他的性格有關。

竇加在蒙馬特的鄰居→【巴黎】蒙馬特梵谷弟弟的屋子
http://trip.writers.idv.tw/2004/09/blog-post_110822567115154448.html

【倫敦】雷諾瓦的包廂@柯陶學院美術館
http://trip.writers.idv.tw/2008/03/blog-post_23.html

【倫敦】馬奈的酒館@柯陶學院美術館
http://trip.writers.idv.tw/2008/02/blog-post_04.html

2008/03/23

【倫敦】雷諾瓦的包廂@柯陶學院美術館

小時候開始就很喜歡雷諾瓦的畫,尤其是鋼琴前的少女這類型的畫作,整個溫馨昏黃的燈光下,少女的膚色比真人照片還要真實。


1874年/包廂/雷諾瓦/倫敦柯陶學院美術館

柯陶美術館展出的畫作不算多,但是印象派重要人物的畫都有收藏,雷諾瓦在創作這幅畫的時候還是很窮的畫家,印象派初期總是喜歡在戶外捕捉自然的光線,但雷諾瓦這幅畫的主題是在巴黎劇院的包廂內,帶著珠光寶氣的婦女很專注的在看戲,身後焦點模糊的男子拿著望遠鏡往上看,而不是對著下面的舞台,畫中用了很多很多的黑色,更可以表現出婦女白色的皮膚與脖子上的珍珠項鍊。

雷諾瓦,1841-1919年,也是個很長壽的畫家,早年不是很有名的時候是幫人家畫肖像畫為生,1881年後因為受到畫商杜朗的賞賜,固定買進他的作品而經濟大為改善。到了1890年代雷諾瓦已經成為國際知名畫家,但是也得到了風濕性關節炎,只好到法國南部定居。

跟提香一樣,長壽的藝術家通常都存很多錢,影響力也很大,雷諾瓦的一個兒子後來還是著名的電影導演--尚雷諾。

2008/03/17

【倫敦】《畢卡索與莫迪里亞尼》的裸女@柯陶學院美術館

看過了《畢卡索與莫迪里亞尼》這部電影後,感受到莫迪里亞尼燃燒生命投入創作的憂愁,很難想像當時的環境是怎樣的?


裸女/莫迪里亞尼/倫敦柯陶學院美術館

二十世紀初在巴黎聚集了各國的畫家,在咖啡館酒館的休閒生活中,經常用賭博的方式激發創作,而酒館老闆也允許這些藝術家用畫作來代替酒款。莫迪里亞尼是在義大利出生的猶太人,也擁有良好的教養,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這些人陸陸續續來到巴黎,而這些異鄉者總是充滿著憂愁與孤寂,但同時也有堅強敏銳的個性。不幸地,莫迪里亞尼到了巴黎染上了酗酒的習慣,甚至還服毒。

莫迪里亞尼,1886-1920年,從小就有的了肋膜炎,得過熱病,後來轉變為肺結核。曾經在義大利南部養病,也到過佛羅倫斯、羅馬的美術學校就讀。1907年,巴黎舉辦塞尚作品展,激勵了莫迪里亞尼往雕塑發展,他用石頭、木頭雕刻一些類似面具的作品,這些作品在倫敦的泰德美術館有收藏。



橢圓形的臉、沒有骨感慵懶的女性,長長的脖子,小小的嘴巴,沒有眼珠的眼睛,幾乎他畫中女性都是這個模樣,他畫老婆珍妮有20幾幅,在他死後的第二天,懷有第二胎小孩的珍妮也自殺死亡。

2008/03/13

【倫敦】舊?城區

世界上許多大城市大部分會有舊城區與新城區的區分,新城區會有新穎的商業摩天大樓,新舊城區或許隔著河或隔著大馬路,但在倫敦,舊城區的重新規畫,看到了新建築都在此。


2007.9 左方許多工事中的土地就是舊城區

走在舊城區,來來往往的車水馬龍,道路不算小,觀光人潮很多走在人行道上很好行走,這邊的教堂密度應該是倫敦最高的地方,除了教堂與一些學校或公家機關,很難想像這裡曾經是舊城區,在倫敦城市博物館還有遺留舊的城牆城門。

舊城區的每座教堂應該都是二次戰後原樣重建,教堂外觀的石塊新新舊舊堆疊起來,彷彿告訴我們戰爭的無情。

有很多新建築是把古建築遺跡包在新式的玻璃帷幕內,不然就是融合成為一體。走過倫敦,與義大利城市保存古蹟的方法有很大的不同,總以為英國人是很死板的民族,但是對於新建築的嘗試,應該是世界數一數二吧!

2008/03/12

【Stroud】Made in Stroud

英國中西部的 Stroud 小鎮,雖然我只邂逅了半天,一直難忘懷這些街道、早餐店、咖啡館、書店、大超市、3C賣場與有機農民市場。


2007.9.23 Made in Stroud 店面映照出對街的建築

一個地方要生存,一定要有當地的特色,在這附近的山丘,據說有保存最完整的石造尖頂建築,一系列的房屋,沒有唐突的鐵皮屋,也沒有不同樣式的水泥平房,更沒有高樓大廈。甚至到小鎮的中心,超市大賣場也座落在中心的邊陲,毫不搶眼的隱身在下坡處。

小小的鎮快步行走大概花10分鐘就可以繞一圈,但是這裡卻有3家以上的書店,每家都有自己的定位,有的經營童書,有的經營小說。或許是市場機制的關係,同類型的店當然不會存在這個小鎮。看到旅遊告示牌的老照片,有些老房子已經不見,有些依然保留,但是經營商店賣的東西已經改變,或許以前是鋼琴工廠,現在變成了啤酒餐館。走了一圈,就連我這個了解不深的觀光客,都知道這裡以前是個工業生產的聚落。

Stroud 相關文章:
【Stroud】小鎮中心
【Stroud】小鎮風情
【Stroud】第八天流水帳@小鎮風情

我不知道英國的小鎮是否都有各地的特色,但是我匆匆地走過 Stroud,卻難以忘懷這家店的店名與口號,希望我有一天也能高喊開一家 Made in Taiwan 或是 Made in 甚麼的店!

2008/03/10

【倫敦】塞尚玩紙牌的人@柯陶學院美術館

塞尚是法國印象派後期的畫家,也是一個死後才受到大家注意的畫家。


1890-1892年/玩紙牌的人/塞尚/倫敦柯陶美術館

上面這幅畫是塞尚一系列的玩紙牌的人,總共五幅,巴黎奧賽美術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都有展覽。看起來非常陰暗的用色,仔細觀察顏色用的並不多,但是卻表現出拿著紙牌的手上有光線照射進來,兩個人思考鬥智的心情。塞尚的畫作非常重視結構,也就是構圖,那個酒瓶就是中線,兩個人非常的對稱。仔細觀察塞尚有一堆人物的畫作,多半構圖都非常嚴謹,大部分都有三角形的對稱,整個畫面非常的勻稱。

塞尚1839年1月19日(是水瓶座)在法國南部出生,死於1906年,早年受到大自然的影響,在與朋友的書信往返中經常提到對大自然的感受。在1860年代畫了不少的大自然畫作,後來在大自然下進行人物畫作,一堆男體或是女體的人在森林中脫光衣服在河邊沐浴,塞尚也曾經模仿馬奈的畫《草地上的午餐》,不過線條用色就比較抽象點,沒有那麼寫實。

塞尚被認為是立體派的開山祖師,色塊式的上色技法,好像整個人物立體了起來。

2008/03/02

【蘇格蘭】西岸的馬爾島(Isle of Mull)《哈利波特》

翻出以前朋友寄來的明信片,漂亮的海景、城堡式尖頂建築、帆船林立,想必是度假的好地方。


2004 Ryan 寄來的明信片,當時我還沒開始寫旅行部落格啊!怎會有網友寄給我?

據說馬爾島上面也有環狀的石柱遺跡,西元前6000年的青銅時代就有人居住的痕跡。不過一直到比較近代的14世紀有貴族統治,1588年西班牙艦隊曾經攻擊這裡。電影哈利波特與BBC電視劇曾經在這裡取景,豐富的天然景觀與海洋生物也是這裡的特色。

Isle of Mull -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Isle_of_Mull

看到 43p 的英國女王郵票,現在已經不知道這個網友的下落,希望他出個聲音讓我也寄張明信片給你。

2008/02/22

【印度】大吉嶺的火車與紅茶

剛收到這張明信片還不知道是大吉嶺來的,木馬這回過年跑到印度去了。


2008.1.31 木馬:大吉嶺的登山火車令人興奮不已

紅色旋轉木馬:來自大吉嶺的汽笛聲
http://red-pony.blogspot.com/2008/02/blog-post_22.html

大吉嶺?我只想到紅茶,剛剛寫在網路上查一下大吉嶺有甚麼來頭,不小心花了90分鐘看了一部美國人在印度大吉嶺拍的片《穿越大吉嶺》,描述三兄弟為了找回親情與父母的懷念,在前往大吉嶺火車上的一些見聞,這部片得到2007年威尼斯影展競賽、紐約影展開幕、倫敦影展閉幕片殊榮。

《穿越大吉嶺》官方網站
http://www.foxsearchlight.com/thedarjeelinglimited/
大吉嶺 - Wikipedia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4%A7%E5%90%89%E5%B6%BA&variant=zh-tw

大吉嶺的茶葉和鐵路聞名,茶葉種植是19世紀由英國人發展起來,培育出優秀紅茶雜交品種和發酵技術。英國殖民開發的過往,讓我想到了台北大稻埕茶業。

2008/02/20

【Stroud】小鎮中心

Stroud 火車站附近式小鎮的中心,我提早到了火車站,有兩個小時拖著行李箱逛了兩圈,假日一點觀光客都沒有,大部分商店也沒開。


2007.9.23 到處可以看到的觀光告示牌,每個站都有懷舊的黑白照片

在小山丘上的市中心,有高高低低的斜坡,有一群小朋友很高興的從上面滑滑板衝下來,也有老人旅遊團從遊覽車下來進入廁所,然後就匆匆忙忙的離開,還有穿著皮衣的哈雷機車騎士在此停留休憩,更令人驚喜的是有一部白色的加長型禮車經過這個小鎮,然後一個小女孩探出頭來跟我打招呼,大家彷彿只是過客,而我好像身置電影的場景內。

我在沒有開店的櫥窗前站了很久,有標榜著只賣 Stroud 製造的產品,裡面有幅畫好像是照片,但是我觀察了很久竟然是畫出來的,這家店賣的產品還真多,無緣進去買些明信片真是遺憾。隔壁還有家賣中古相機的鏡頭,換算成台幣還蠻划算的。每家店都有自己的特色,看了招牌都很想進去看看。



Stroud 是工業城市,因為是河流提供了水力發電,主要是紡織業生產布。因為交通的需要而開發了一些運河,目前這些運河是做為觀光用途。這裡有猶太社區,人口約2萬多人。

市中心有座尖塔的教堂,最早可追溯西元1304年,1866年有了經濟基礎才有目前的規模。我在火車站旁的啤酒店坐下來忘著窗外的景致,翻著這裡的介紹:農民市集,推廣綠色有機的產品概念,從2001年開始成為一股風氣。

【高雄】旗美市集與小農生活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02/blog-post_07.html
Stroud -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Stroud%2C_Gloucestershire

2008/02/19

【Stroud】小鎮風情

去年去倫敦,然後去了一個鄉下參加學妹的婚禮,在 Stroud,雖然只停留一天,但是山丘上如童話般的石屋與天際的浮雲至今仍不能忘。


2007.9.22

清晨,我走上山丘,路上有人趕著牛羊去吃草,露水浸濕了我的褲子,牛糞上還飄著熱氣,遠挑山丘的另一邊,霧氣還沒有消散,找了一處樹下的長椅坐下來,相機鏡頭也染上了霧氣。我發呆著不知道過了多久,太陽不知道從哪裡露了臉,陰鬱的雲端變成藍色,棉花糖的白雲就在離山頭不遠的地方。

遠處有老人帶著狗出來散步,大型的烏鴉四處覓食,這裡的建築十分整齊一致的保存同樣的特色,看著遠方的不同顏色的草皮。身邊突然多了一個英國歐巴桑,不知道他從哪裡走上來,親切的問候我來自何方,應答了幾句,他又走了上山,這個年紀這樣的身材應該走的不快才對,但是一下子她又不見了蹤影。

我終於了解在倫敦博物館看到英國的畫,原來在鄉村小鎮才可以感受的到。

我走到前方的雜貨店,上面有郵局的標誌,寄了幾張明信片,買了一堆郵票,幫我查詢寄到台灣的明信片郵資是多少?這樣的服務,在倫敦市區是享受不到的。

雖然一路上沒有攀談多少當地人,但是從這些老者的眼神、表情中,可以體驗來英國旅行若有當地長者的服務,應該是很能盡興地了解此地的人文風情。

2008/02/16

【倫敦】國會大廈與大笨鐘

國會大廈旁的大笨鐘已經成為倫敦的象徵之一,上面有精雕的石壁,高約100公尺,那個大時鐘有13頓重。


2007.9 從西敏寺看大笨鐘

國會廣場有許多政治家的雕像,在廣場外看到有在此搭帳篷抗議英美出兵阿富汗所造成的禍害。國會大廈建於1097年,1834年大火燒毀了大部分,現在帶有哥德風格的建築建於1870年。大笨鐘直徑 2.7公尺,重13.5噸,第一代大鐘於1856年掛起,但試鐘時破裂。現在的大鐘於1859年開始運作。

英國國會的領袖為英國君王;國會有上議院和下議院。上議院議員有兩種:神職議員、世俗議員(貴族成員),議員大部分是以指派方式。下議院由選舉產生,上下議院位於國會大廈不同的房間內。

2008/02/12

【倫敦】西敏大教堂

從英國的小鎮回到倫敦,看著還有3,4小時的時間,於是忍痛花錢把行李寄放在火車站,由於也懶得買地鐵票,所以只能在火車站附近逛。


2007.9.23 西敏大教堂

西敏大教堂四周都是高聳的現代建築,只有高聳的紅磚鐘樓很吸引人,這裡是羅馬天主教會在英國的總部,1902年落成的大教堂當初的設計就不採用歌德式建築,設計師1894年在義大利旅遊期間參考了威尼斯及西恩那的中古建築,採用拜占庭式的風格,裡面還有不少馬賽克式的繪畫作品。

教堂旁的鐘樓跟威尼斯的某些鐘樓類似,而圓頂則是模仿君士坦丁堡的聖索非亞教堂,據說鐘樓頂端的十字架就是耶穌當年受難時的十字架,圓頂內的一些大理石則來自君士坦丁堡,內有《聖母與聖嬰》雕像與《十字架的歷程(Stations of the Cross)》值得一看。目前這個教堂還在漫長的建設中,所以有募款的活動。

在羅馬、佛羅倫斯、威尼斯或巴黎都很習慣去教堂逛逛,有時會有幾幅知名的畫作或雕像,可是在倫敦好像沒有這樣好康的事情,會大方的免費讓你進去的都是要募款,而知名的教堂就是要收費,西敏大教堂倒是比較像威尼斯的教堂。

2008/02/11

《倫敦》總覽(TOP 5)

有人去過倫敦一次後再也不想去,有人天生就討厭英美,但是我確意外地對倫敦這個大城市有獨特的好感,我想我應該還會再去幾次吧!


View Larger Map

個人認為去倫敦不可能五天十天就走過重要的景點,要走深度的旅行當然要挑自己喜歡的主題,以下五個主題是我的興趣整理出來的景點,僅供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