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b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b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9/01/07

【台北】渡邊義孝與 《臺灣日式建築紀行》@野草居食屋



多年在網路上跟隨渡邊老師,今天終於見面,連同渡邊老師的新書翻譯者高小姐,我們三人不約而同的穿著一模一樣深藍色的衣服與褲子,第一眼見面討論老房子的故事,難以停止。

到達野草居食屋,趁客人還不是很多的時候看了一下沒有天花板的屋頂結構,高小姐說那個屋頂上有個比較細的小斜樑是祈福用途。

直覺這兩個人真是超人啊!渡邊老師一邊畫在兩個本子,顯然一本是草稿一本是直接可以拍照上傳臉書,用單眼與手機拍照,完整記錄當下。

看到這樣的排場,我也只好火力全開,把所有我知道這棟房子的身世,為何會成為台大的宿舍,以及周邊的故事全部講出來,可是我發現這兩位完全沒有休息,渡邊老師又提問又紀錄,高小姐一直忙著翻譯,反倒是我可以大吃大喝。

已經上菜半個小時,渡邊老師一直紀錄都沒有辦法吃,所以我只好停下來不要多講那麼多廢話,不然可能整頓下來渡邊老師都在畫畫。

渡邊老師是尾道老房子銀行 NPO 組織的理事,從 2007 年來成功的搓合了百間老房子再生的契機,所以問了許多問題,或許是剛好尾道這個地方是非常接納外地人的地方,山坡地的老房子多屬於寺廟,消防法規限制無法改建,在地人又非常挺在地建商,所以老房子得以保存,也造就了外地人一直在尾道租屋旅居,並且能夠持續經營這些老房子。

以 20dB 書店為例,這個老闆既不是這間老屋的後代,也不是這個診所的關係人,從外地來的經營者居然能夠使用藥袋圖案來做文庫本的書衣,而且很熱情的述說著老屋的身世。

沒錯,整個感受到的就是"熱情",這也是看過渡邊老師的書與接觸這個人的印象。至於高小姐已經從一個翻譯者,晉升成為渡邊老師在台灣的經紀人。




《臺灣日式建築紀行》

這幾年日式建築在老房子文化運動的包裝下,顯得熱鬧滾滾,大家對於古蹟再生、再利用、重用、活化也都有自己的解讀,儘管南轅北轍的想法,以及再利用時,很多人會有各種不同的擔憂。翻完了這本書,我只能說我們同時都在一艘船上的人,感謝渡邊老師給我們了一條路,我的結論就是:大家持續前進!

渡邊老師的調查,我想就是紀錄再紀錄,把遇到的人事物,當下就記錄下來,或許對你我來說就只是紀錄,但是有關老房子屋主後代、周邊鄰居所說的話寫下來,或許這些長者的記憶有誤,但是至少都是這些人對於這棟房子的記憶。

的確,台灣長年在各種政權統治時所長出的建築,以及主體性的論述,會隨著政權有很大的變化,在台灣的建築像是有機體如同向日葵般會隨著時間長出不同的方向。

一棟建築代表甚麼樣的意義,我們需要更多的角度重新認識自己,宗教信仰要解決的: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們該往哪裡去?

我想這本書是一個認識"我是誰?以及我從哪裡來?"很好的書,看懂了這些,自然而然的我們就知道應該往哪裡去了!

2019/01/06

《茶與美》


來永康街的半畝院子,準備下午三點的活動,一進門遇到文青,真是大驚奇,沒想到除了去咖啡館會遇到臉友,現在到茶館也會遇到認識的人了。

永康公園有小農市集


為什麼會主持,或是串場這本新書分享,我非常的"勉強"看了這本書好幾次,受用無窮,但卻還覺得我是門外漢。

啟彰是我國中同學,文茹是因為導覽機緣認識的殖民研究的學者,意外的透過我紹介,才讓這本書翻譯本的可以通過龜毛的日本人同意發行。

這個"勉強",應該也可以翻譯成"學習"吧?

我書寫咖啡館相關的書,沒那麼困難,對於咖啡的味道,只要說出自己的觀感,但若是書寫茶館相關的書,可能就十分的困難了。品嘗咖啡經常用著我們認為"十分"科學的度量方式,在時間、溫度、咖啡豆粗細等工具之下,沖煮的咖啡味道,雖可能沒有專業咖啡師的那麼層次分明,但也至於太差。

但是喝茶,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了,日本茶道傳達的一期一會,時令、茶器,還要搭配參加者的身分地位等等,全部都是考量的重點,那麼這樣繁複的"道",到底"美"的標準在哪裡呢?

我們經常會說:美是見仁見智,沒有一定的標準。但,真的是這樣嗎?

柳宗悅雖然不是茶人,但是給製作茶具的職人,給了一條出路,那就是民藝之路,而這本《茶與美》,閱讀後覺得很多是禪學、佛學的體悟後,給予茶人的建議。

千利休霸氣的說:美,我說了算!柳宗悅到了1920年代開始書寫這本書的這些內容,給我們一些美的鑑賞方法,很直白地說出了,只要「用」就是「美」,最後晉升到最高的精神層次--無為之美。

無論在民藝、茶器、茶葉製作,我們有很厲害的技術,但是最缺乏的就是為什麼要這樣的「論述」能力了!這本書希望能夠給我們一些標準。— 和 WenJu Lee 。


擔任《茶與美》柳宗悅的翻譯新書主持,雖然不是我的主場,但我的同學與好友花了好幾年才翻譯出這本書,不但是人生的體驗,也是器物與使用之美,再深入一點的話,已經到了禪的境界。




2018/12/31

《無能老公圖鑑》



這本書真是太正確了,完全擊中能幹老婆的心,所以很推薦給還沒有結婚的女性仔細地閱讀,婚後的女性也很值得一讀,因為無一例外,也算是取暖而已。

不知道有沒有人要出無能老婆圖鑑呢?

2018/12/24

【宜蘭】舊城散步



真的很難啊!

今天來個簡單任務,宜蘭 Stay旅人書店 出版品,只要一百元,到宜蘭市區散步必備的指南書。閱讀很容易,但是這些地圖、資訊,都是在地生活很久很久的人才能製作出來的內容。

購買請洽全台灣各地的獨立小書店。

2018/12/21

《茶與美》



柳宗悅的作品真的不容易翻譯,到日本去參訪博物館,感覺有個風潮,從明治維新後全盤抄襲歐洲藝術的美術館,1900年在歐洲有一些新藝術與工藝運動,1930年代,柳宗悅強力的提倡「用之美」,發起民藝運動。在戰爭結束後,博物館紛紛設立了民藝部門或是民藝館,我想這點台灣多少也受到一點影響。

這回同學翻譯了柳宗悅的作品,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並且跟李文茹老師合作,只能說是一本經典的翻譯。

2018/12/18

《有趣的地層學》



看完這本,就可以很容易的跟小朋友導覽了。每次都怕自己講的太複雜,連我自己都聽不懂。透過圖片就很容易抓住重點,更難得的是,這些案例都是古生物學家一輩子的研究,把傳統的研究方法都說明了。

2018/12/17

《陳澄波密碼》



記得看伍迪艾倫的《午夜巴黎》透過男主角穿越時間到達他最喜愛的1920年代,碰到崇拜的海明威,並且愛上了當時畢卡索的女朋友,但是這位女朋友,卻愛上了1870年印象派畫家活耀的黃金年代。

從不同時代欣賞同樣的畫作,我們真的知道作者原始的想法嗎?

這本小說用現代2010年代,去描述1980年代快要解嚴時期,去解開陳澄波在 1920-1947年所遭遇到在台灣、日本間的身分認同,留日又去上海的生活經驗,以社會主義思考角度來創作,而後來他心中的祖國來台灣後這短暫的時光,在台北畫壇的衝擊,以及二二八發生後,他回家穿上西裝前去跟政府談判。跨越不同政權,解開了陳澄波的思考模式。

而這些都隱藏在畫中,這不是一本小說,是我們這塊土地的歷史,陳澄波使用光線來關懷這塊土地的普羅大眾。

2018/12/15

《改寫地球史的25種石頭故事: 人類如何破解地質學上的重大謎團》


改寫地球史的25種石頭故事: 人類如何破解地質學上的重大謎團
The Story of The Earth in 25 Rocks: Tales of Important Geological Puzzles and the People Who Solved Them

若我念大學時有念過這些彷彿偵探小說的地質學故事,是否對地質學會更有堅定的信心呢?

我們一般看的小說大部分與人物有關,但若你把這本書的主角,轉換成"石頭",那麼曲折離奇,每一個人在時間的長河中壽命大不相同,在每一次地球生物大滅絕的過程中留下了證據,我喜歡講板塊運動,但誰知道從 1900年代開始研究板塊學說的學者,到了二次世界大戰後,才得到大部分地質學家的認可,雖然比起地球的年紀,50年不算太久,但多少學者用一輩子的時間在證明一件事情,地質學家也真的不太像是人幹的工作啊!

若你對目前暢銷的商業小說,或者虛構的偵探小說有興趣,你不能錯過這本書,而且,還是真實活生生的在地球這個舞台上演,至今,還在解密中。

PS. 我發現每天一書才能夠消耗掉我書桌上堆滿的書籍啊!今年再買,手剁掉

2018/12/13

《呢喃中的土耳其》


台灣人出國旅遊、留學,經常都會有好的作品,可惜這類的書籍經常不敵國外的翻譯書,而且出國旅行者,也最常是購買旅遊工具書。

推薦陳聖元所寫的書《呢喃中的土耳其》,我喜歡本書第四部:別問我是哪國人,在異國遇見東土耳其斯坦共和國的人,也是我們俗稱新疆人,維吾爾族、突厥等等。

對於新疆,我們經常接收到訊息,是中國的一部分,但是出國觀察這些民族,反而是跟土耳其人比較接近,反思以前歷史課本以中原這塊地來分各朝各代,其實多少侷限了我們的視野,若以整個世界的角度來認識各民族,那麼世界是連在一起互相影響的。

支持國人所寫出視野,年紀輕輕就能有這樣的經歷,十分佩服。

2018/12/09

【台北】文學之路導覽,《老派約會之必要》


圖文不符

從同安街走到雲和街,轉溫州街到青田街

這是一個共學團體參加的導覽,來的客人從四歲到十二歲的小朋友,當然也有大人,起先有點擔心路途很長,這些文謅謅的文學散文大家吸收能力會有差異,沒想到最投入的是那個十二歲的小朋友,很多我講一半的故事,都是他提醒我把故事講完。

飄著雨的開始,剛好朗誦了余光中的散文,今天講了很多悲傷的故事,突然想到電影:比悲傷還要悲傷的故事,我心有所感,所以講了很多老房子拆掉悲傷的故事,包含老教授因為台大蓋宿舍,被趕到另一個老房子,還有廖繼春與梁實秋的平行時空等等。

1. 聽聽那冷雨,余光中
2. 劉墉的畫作
3. 家變,王文興
4. 雅舍小品,梁實秋,與廖繼春
5. 雲和,楊佳嫻
6. 欒樹下,牆邊的文學作品介紹
7. 逃亡,彭明敏
8. 溫州街的故事,李渝
9. 從溫州街到溫州街,林文月
10. 青田七六

小朋友很穩定的走完,一起參與了大人的活動,這是共學團體的一大特色,很羨慕這樣的小朋友,從小就進入了大人們的世界。

這是悲傷的開場白,取自余光中的聽聽那冷雨:
驚蟄一過,春寒加劇。先是料料峭峭,繼而雨季開始,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天潮潮地溼溼,即連在夢裡,也似乎把傘撐著。而就憑一把傘,躲過一陣瀟瀟的冷雨,也躲不過整個雨季。連思想也都是潮潤潤的。每天回家,曲折穿過金門街到廈門街迷宮式的長巷短巷,雨裡風裡,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這樣子的臺北淒淒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個中國整部中國的歷史無非是一張黑白片子,片頭到片尾,一直是這樣下著雨。

希比兒 謝謝水瓶子老師帶領的文學導覽,整路的陰雨綿綿,好符合老師比悲傷更悲傷的這些故事,兩個小時的時間真的好短,未來有機會一定會再跟著水瓶子老師走讀臺北各角落💪💪

2018/12/06

《不塑過日子》



又跟同一天生日的朋友見面,很高興拿到了一本書,還沒有翻開書之前,很想知道為何她可以同時選地方議員,又同時可以寫書呢?

不過,由於太久沒有見面了,而她女兒也長大了,跟她女兒聊天聊的太愉快,也沒有時間多聊這個,就等下次吧!

翻到書的下半部,我想我們都自以為能夠做得到斷捨離,也做得到減少塑膠用品這件事情,但是重新檢視這些檢核表,好像能夠做到的非常少非常少,非常值得推薦的一本書,我們一起來"不塑"吧!

不約而同的,我今天拿了一個很環保的老袋子,拿了一堆還沒使用過的毛巾給 涂月華 ,然後換到一條可以去角質的菜瓜。

PS. 今天博客來有折價

2018/12/04

《看見李火增》



今天鄭麗玲老師帶了學生來青田七六參訪,大一的學生很乖,都能專心聽講,而且也多能思考,應該是老師很厲害吧?

以前郭雪湖念過的工業技術學校,我想想若是當年他沒有休學去學畫,台灣會不會有一些公共建築畫掛上郭金火的名字呢?

很高興今天見到了研究台灣在日本時代的偶像,居然忘了合照,希望下次有機會

《老街誌》與里斯本的地磚



比起中規中矩寫了老街的歷史與由來,串連名勝古蹟的書,我只能說那樣的書是工具書,而我更喜歡這本書書寫的模式。

現代人對於閱讀很長的文字可能已經有恐懼感,要在一小段文字中帶入老街歷史的確很難,我想作者張倫已經有這樣的功力,雖然沒有辦法交代完來龍去脈,但是已經把重點交代清楚,配合照片、地圖的說明,引發了讀著想要一探究竟。

每一條老街都有"訪職人"的單元,台灣每一條老街應該是不同的歷史,但是我們的老街再造變成了雷同,看到了這個單元,至少每一個人都是大不相同的個體,很成功的描述了老街的表情。

若要說甚麼挑剔的話,我覺得書的開本太小了,許多照片顯得太小,或者是內容太多了,應該在減少一點。不過台灣的出版社與讀者就是要很多吧?

我期待有"老街誌"這樣的雜誌出現!

2018/12/01

《台北慢步》焙思書房



今天去書店分享新書《台北慢步》,老闆的老公在書店內外忙來忙去,開書店的夢想,還真的需要夫婦兩人都支持才能持久啊!

目前焙思書房可以用悠遊卡、信用卡結帳,而且書籍還打折,的確讓第一次踏書書店的客人可以很輕鬆的買到書,非常佩服這樣的作法,不過如何賺錢維生呢?麵包烘焙教學為輔,是蠻好的做法。

離開時收到老闆的高粱酒,讓在金門度過當兵歲月的我十分懷舊,冬天晚上站崗前小喝一杯,可以維持兩個小時身體的暖和,等等就來小喝一杯。— 在焙思書房。

2018/11/24

終於拿到《台灣獨曆》



1978.11.24 是黨外人士助選團成立 40年,從日本時代的台灣民眾黨,還有1960年代的雷震、殷海光、郭雨新、吳三連、高玉樹等人籌組中國民主黨,後來黨外人士成立黨外人士助選團,經費大部分是黃信介以他人掛名捐助。

希望民主不要回頭,未來還能有繼續投票的機會。

PS. 2019.11.24 是星期日,今天是 2018.11.24 星期六

2018/11/20

《百年降生:1900-2000臺灣文學故事》



需要從不同的角度重新認識台灣,看越多發現越來越多矛盾現象,不同時代不同人的詮釋也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雖然不同的意識型態會得出完全不同的結果,但有自己的結論才是最重要。

2018/11/13

【沖繩】那霸散步紀行:走訪沖繩那霸市,尋找巷弄間的歷史記憶



看這樣的書很爽,彷彿住在當地五十年,看著整個街區的變化,希望每一個地方都有這樣的人留下紀錄。

下一次去那霸,可以帶這本書在街道晃蕩個十天!

2018/09/10

《便所》從排泄空間看日本文化與歷史



トイレ:排泄の空間から見る日本の文化と歴史

從一個便所的歷史發展,可以了解文明的進展,從原住民遺址中被發現的圓山文化遺址,其實是一個貝塚的垃圾堆,那麼人類處理排泄物,其實也很值得研究的課題。

書中有地圖標示出以前江戶(東京)堆放水肥的河岸,還有船的樣式,以及處理水肥的方式等等,想想現在去東京逛百貨公司、商店街若看到一個石碑,是處理水肥的舊址,會發展出甚麼文創店呢?

很佩服全方位的研究便所文化,包含衛生紙也是研究範圍內,有了免治馬桶,衛生紙的未來是否會消失?

有了地下排水道,我們的便便要如何變成農業水肥呢?還是可以拿來發電呢?

2018/07/22

《日本人論》



原本以為一天就可以解決,沒想到多看了幾天。用楊斯棓醫師的標題:阿公那一代有邱永漢,我們這一代有蔡亦竹來開看,中間有了斷層,311之後,日本人重新了解定義台灣,而我們在眾多日本的書籍中,是否可以找到台灣人看日本人的論述呢?

蔡亦竹老師在教學中發現我們用的教科書居然是外國人所寫的。而日本人看世界各地的書籍,也都是日本人自己所述,今天一進入書店的第一主桌,大部分都是翻譯的書,是因為台灣人書讀得不多,相關的作者不多嗎?

其實,是我們太沒有自信心了。我相信出國率那麼高,在世界各地做生意的台灣人,都有對世界人論述的一套,只是為何很少這種類型的書呢?

本書第一章以許多日本學者、作家的論述,表示各式各樣的論述的優缺點,或是顧此失彼,可見日本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樣貌,像是集體變形蟲一樣的個性,而從室町時代之後,各地的藩屬各自發展,有了自己的個性。

看過不少電影,描述奇特的風俗民情,妖怪傳說,陽具崇拜,雪女,出雲神話,桃太郎等等,這樣的地方性故事被保存,村落性格在日本是非常重要的,也因此形成了日本人的集體意識,這就是本書的重點。

蔡亦竹老師舉了相當多的例子來拆解這些行為背後的意識,民俗學在台灣在日本時代交融了許多儀式,我覺得是可以探究的地方,民俗學或許是台灣可以找回自己的一個方法,我們如同"神隱少女"中的白龍,忘了自己的名字。

ps. 我覺得本書編輯分段還是需要多下一點功夫

2015/12/10

《羅馬漫步》推薦:完美的羅馬再現/青田七六文化長



到羅馬的第一眼,與各式電影中的場景大異其趣,羅馬競技場剩下不到一半,完全看不到華麗的鍍金與壯闊的鑄鐵建築,很多觀光景點只看到斷石殘壁。保存最好的萬神殿,進入大廳看到這神奇的天光,想想兩千年前就可以有這樣的技術,蓋起這麼大的圓頂,底下沒有石柱支撐,到底是怎樣的技術呢?

或許有人會說羅馬文化承襲希臘文化,而羅馬帝國可以快速的擴大版圖,只是靠高壓的軍事統治,若這樣來看羅馬,未免有點狹隘了,在這座城市的建築,到處可以看到混擬土的技術,能夠快速地搬動大石塊到各地,興建適合在地化的宗教神殿,建築通往各城市的道路,打通貿易交通之路。除此之外,利用各地附庸國的特產,也讓羅馬這座城市,享受了各地最新技術、最新產品,還有最國際化的新流行事物。

然而,羅馬帝國的崛起,從希臘的多神教,最後轉變成基督宗教的一神論,天主教的中心,耶穌大弟子彼得的基地,從基督教徒被迫害,到了教皇統治著神聖羅馬帝國,以及後來與聖地耶路薩冷的分合,羅馬這座城市與世界各國密不可分的關係隨處可見,條條大路通羅馬,不只是地理上的道路,也是宗教心靈之路,更是共和國民主政治的發源地。

走一趟羅馬,你會發現層層疊疊的歷史,在同一個地方發生,書中規劃的漫步路線,有時交錯而行,書中的插畫提供了回到當年的想像,緩慢的跟隨一條路的主題而走,一個羅馬,千萬種風貌,每一個歷史切面,都代表著那個時代羅馬帝國的縮影。尼祿焚城的傳說或許不是那麼重要,但羅馬這座城市的確輝煌過,每一個年代都留下了足跡。

羅馬的都市計畫,從早期的兩個方尖碑,兩個點形成了一條線,一條中軸線互相對稱的規劃方式,歷經了文藝復興之後的巴洛克時期,製造張力的弧度,橢圓狀、螺旋狀的空間,利用光線的明暗變化,在這座城市有限的空間,創造了無限的可能性,若想要知道貝尼尼與博羅米尼之間的競爭,一定要看「巴洛克對角線」這一章節,比丹‧布朗的《天使與魔鬼》還要精采萬千。

《羅馬假期》的浪漫愛情,對照伍迪‧艾倫《愛上羅馬》的荒謬愛情;《神鬼戰士(角鬥士)》、《賓漢》片中描述基督宗教的崛起;《羅馬帝國艷情史》與《羅馬浴場》紀錄羅馬帝國皇帝的不同作風;《王者天下》與《帝國戰記》都可以看到軍人與帝國的關聯度,這些相同題材的電影,就好像神話中母狼孕育出的雙胞胎,雖然長相相同,但個性卻南轅北轍,正好說明羅馬這座城市的身世。

透過這本書不同路線不同角度的切入,感受得不只有羅馬漫步,還有人類文化的漫步。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98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