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12

美學教育從整理房間開始



美學,除了是從小接觸培養之外,我認為有自我『意識』的察覺自己需要甚麼,或者不需要甚麼也是很重要的,但是我們從小到大沒有教這個,等我進入大學的第一句話:獨立思考的能力!

其實,這句話讓我非常的無助,我根本不知道怎樣開始!

那麼怎樣進入美學第一步呢?不妨從整理房間、規劃設計個人房間的使用方法開始,然後判斷不需要的東西就斷捨離吧!

說起來簡單,做起來真的十分不容易,完!

【台北】市立圖書館的稿:終身微學習資訊站第6期,推廣城市閱讀空間











終身微學習資訊站第6期
http://www.tpml.edu.tw/ct.asp?xItem=252355002&ctNode=61847&mp=104021#1


這裡有PDF
http://www.tpml.edu.tw/public/Attachment/7198494359.pdf

《2017》年度計畫

1. 至少出版一本書
2. 慢步合計 500 km
3. 介紹五十個在台灣努力的先人
4. 陌生與熟悉的城市慢步

2017/01/11

【綠逗冰】聽水瓶子城市慢步063-臺北古蹟的遷移



台北城建城歷史一百多年,卻有相當多的古蹟的遷移案,水瓶子從日治時代談起,日本遷移了哪些清代的建物,古蹟牌坊、宗祠、古厝等,以及他們的故事。

細數二二八公園內的牌坊,植物園裡原是台灣布政使司衙門的「欽差行臺」,寧夏夜市中的「陳德星堂」,還有當時日本人拆除台北城牆做三線道路,人們在沿線的林蔭下約會,所以才有好聽老歌「月夜愁」的詞—月色照在三線路,風吹微微~

台北城門的故事,日治時期拆了西門,東門、南門、小南門在民國五十年代改建,北門因為有高架橋,所以維持清代建築原樣。北門旁的三井倉庫,敦化南路開發林安泰古厝,聽水瓶子談保存古蹟留有原始場域的精神,都在這集節目!(撰稿:孫薇雅)

綠色逗陣的綠逗冰專欄,歡迎定期收聽:
http://www.beanstalk893.com.tw/article_list.php?class_item_id=28

【台北】彰藝坊老闆的朋友聚餐


因為每次導覽都帶去彰藝坊,感覺好像帶一群人去打擾,所以請彰藝坊老闆吃飯!

http://www.cyf-bodehi.com.tw/

2017/01/10

20170110《台灣學通訊》No.97 跨界與開展:以青田七六為例



很榮幸可以幫該雜誌寫稿,本期主題是跨界,我寫了跨界與開展:以青田七六為例,希望只是一個開端,要努力的還有很多啊!

能跟多位知名學者、老師一同出現在這本雜誌,非常感恩。

這是線上版
http://www.ntl.edu.tw/ct.asp?xItem=61088&ctNode=2217&mp=5

【桃園】神社,桃園忠烈祠



除了這個銅馬身旁的菊花被抹去外,很難想像這是在台灣境內的神社,保存得很好,或許重修的時候很講究,雖然是神社,但像是一個沒有靈魂的空殼。

神社的修復很好,但是看板的說明,試圖要與中國傳統建築整合起來說明(不知道好或不好?),建築的脈絡源遠流長,此地是很好的教室,若到其他忠烈祠,做一個比對,那些被改做,哪一些又被保存?看這些建築,深深的感覺『時間』戲弄了我們,太多的昨是今非或是今是昨非,這一點應該可以給我們許多啟發吧!

離開時,有一對拍婚紗的新人進來,我想想,到底怎樣再利用會比較好呢?幼稚園、咖啡館、辦導覽活動?或許空成這樣,讓大眾踏青走走也不錯,這個問題值得慢慢想,不急!— 在桃園神社。

【台北】小森林內的心靈歇息處,小時光心靈咖啡館



去年開始到電台錄音,結束後就四處到咖啡館工作,踏入芝山文化生態綠園的羽森咖啡館,感覺很棒,沒想到下次再來,就已經結束營業了。

我把這樣的訊息告訴了小時光咖啡館的老闆,沒想到她真是劍及履及馬上聯繫房東,重新整理後,在 2016年的七月就已經把雨聲街的店搬到這裡來重新開幕了。

每次到這邊晃一下,土地的力量總讓我充滿了能量,無論是曬曬太陽,還是看看四周的花草樹木,到處充滿了笑意,能在這裡喝杯茶、咖啡,讓心情重新出發,也是不錯的選擇。

更棒的是老闆有舉辦讀書會等活動,有興趣的人可以來試試看。— 在小時光心靈文創咖啡館。

歷程:

【台北】W&F Cafe 羽森咖啡(已歇業)
http://trip.writers.idv.tw/2016/01/w-cafe.html
【台北】感恩。小時光咖啡
http://trip.writers.idv.tw/2016/04/blog-post_19.html

Levi's 與鬍鬚張,牛仔褲與滷肉飯


圖文不符

大家覺得這兩樣東西好像不相關,但其實大大有關係的。舊金山當年充滿了各式各樣淘金的工人,製作帳幕用的帆布商看到工人穿的棉布容易磨破,而且也很髒不容易清洗,於是用帆布製作了褲子,後來申請專利成立了 Levi's 公司。

而滷肉飯是台灣工人一早上工前的飯,由來是用碎肉來滷,油質豐富,而且也夠鹹,足夠支撐重勞動者的營養成分。根據曹銘宗老師的推論:『日本時代引進日本粳米在台灣種植成功後,稱之「蓬萊米」,後來,蓬萊米普遍之後,台灣人才逐漸改吃這種黏度適中的白米飯,並適合淋上滷肉汁來吃。』

所以,這兩個品牌,都是從工人庶民的日常生活所需演變而來,我們今日穿牛仔褲,並不會與舊金山淘金的工人做連結,想當然,我們也不應該綁死鬍鬚張滷肉飯的價格,反而應該希望鬍鬚張可以到世界各地廣開分店。

此外,有關台灣小吃的符號,一直以來都與低價畫上等號,這個傳統早就不合時宜,牛肉麵也很貴,卻很少人提及,我們捫心自問,現在到夜市吃這些台灣小吃,還是以前的價格嗎?當然還是有便宜又好吃的小吃攤,但是每次到夜市攤看到這樣的品質,我們是不是應該再升級一下,如何保留文化又兼具衛生、安全,又可以讓觀光客體驗,是應該好好思考一下是要壓榨超時工作,還是適當的休假提升品質呢?

台灣人習慣一兼二顧,甚麼都要有甚麼都不奇怪,但是當成本結構支撐不了,我們的選擇是甚麼呢?

延伸比較:深川飯、剝皮寮

2017/01/09

《愛吃拉麵的小泉同學》(日語:ラーメン大好き小泉さん)


吃拉麵吃到拉麵的錄音、創辦人、歷史、地理都搞得十分清楚,2016年底的特別篇,還把德國小麥混進來一起談拉麵,這樣的概念,好像是中國景德鎮的OEM瓷器的青出於藍,或是鐵道迷對於各種車型、軌距、車站、月台、聲音的迷戀。

台灣小吃可參考曹銘宗的《蚵仔煎的身世》,期望也可以拍出這樣的電影或連續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