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7

《茶金歲月》姜阿新洋樓

茶金歲月,姜阿新洋樓

難得戰後的招待所洋樓,用不同洗石子的工法創造出只有台灣獨有的洋樓,翻閱了由 廖惠慶 所潤飾編輯父親的長達一百多萬字的內容,挑選出那個時代製茶的故事,令人驚嘆的是比連續劇茶金更為精彩的家族故事,這本《茶金歲月》才是那個時代的真實版。

廖運潘的兒女依照出生的順序,不分男女一個姓廖,下一個就姓姜,避開了入贅的問題,不但女男平等,非常公平的兩家都繼承到了,能夠在離開五十年後又買回阿公姜阿新興建的招待所,並且花了經歷修復這棟不只是兒時的記憶,也代表戰後為台灣永續生存努力的家族,留下了一棟文化資產。

惠慶姊帶我在洋樓上下跑來跑去,一回說著兒時與姐姐的回憶,也說著爸爸的故事,一會說媽媽買的琴,修復後的場景與記憶相結合,到處皆有光的窗櫺,透過手工玻璃的折射,許多家具在因緣際會之下,有從加拿大回來,也有從其他地方回歸,一棟老房子的重生,真的需要眾多的人際連結才得以拼回來。

看過《茶金》的人物設定,人物的拆解與組合,殷海光、顧正秋、那個時代的名人的重組,想要表現出那個時代感,反而讓人物有了奇怪的個性,而這個奇怪的個性也或許是台灣人在不同時代的悲哀吧?

捨棄掉電視劇的那個設定,回頭來看《茶金歲月》的廖運潘先生跨越了日本時代進入民國時代,為了讓小孩接受教育所付出的努力,從一家公司破產重新再起,投資在自己的頭腦是最好的,這也是後代可以把洋樓買回的重要因素吧!

這樣勵志的故事,有多少家族可以做得到呢?我跟著新竹中學的學生聽著這樣的故事,有學生懷疑說著這會是"客家人"蓋的房子嗎?大概認為客家人都是非常"節儉"的吧!

這十幾年惠慶姊一直再做環境保護的運動,實際能夠保存一棟老房子並且真的身體力行修復,進而經營、導覽,因緣俱足,有了好的開始。

2021/12/12

《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



這應該是心靈團體點播率最高的一部電影,每一句對話都可以獨立出一小篇啟發人心的心靈雞湯。

加油站到底有沒有蘇格拉底這個人,最後變成了一個謎,好像也不太重要,但,最後他的老婆應該知道這個人卻沒有交代?

人生中最難克服的是自己,但最容易說服(欺騙)的也是自己!

2021/11/19

《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

直到今日才閱讀1929年矢內原忠雄的作品,可以一探台灣在日本統治下資本主義化的過程,開宗明義就講了各國在十九世紀末的臺灣探險。

而後的兒玉源太郎在農業的政策,進而到了糖公司的整併,台灣士紳(有錢人)到底扮演怎樣的角色呢?我覺得文協百年的日子,也正是我們持續可以探究的課題!

我們習慣只有二元推論,不是好人就是壞人,所以日本政府若是壞人那麼文協的成員就是好人,那麼文協分裂又是甚麼回事?林本源糖公司與二林事件到底是不是真的是我們了解的那一回事呢?

我有太多的疑問了!

或許這本書會給我們一些答案吧?很多台灣史的研究者,好像都用這邊的說法來佐證,是否有人可以來簡單的導讀呢?

Yuci Chen 快速簡單導讀可以見本書: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56867

2021/11/13

《大英博物館裡的伊斯蘭史》

很喜歡看這種雖然很厚,但不需要從頭看到尾的書,隨手一翻都會有收穫,而且會喚起旅行的記憶。

這十幾年去拜訪很多古文明國家,大部分人可能會覺得是去看古蹟遺址,但是看到這些文物,連結到歷史與地理,才能拼圖出古文明的輪廓,但若是你沒有到當地去體會,看這本書也可以先對當地有些憧憬。

這是一本無論何時何地都很適合翻閱的書籍。

以前總要到博物館去看這樣的文物,其實不用甚麼高科技的元宇宙,看一本實體書,早就可以穿越時間,橫跨各州各地,去體會這一切。

我的提問是中國、東南亞國家的伊斯蘭文物有那些呢?或許明天來看看 水瓶子城市慢步 的線上直播,訪談譯者苑默文,你會有更多的認識。

2021/11/12

《醉好的時光》



年過四十體力開始下降,家庭、工作都開始走下坡,被老婆冷落,工作上也完全提不起勁,這群中年男子想要用喝酒來提振工作情緒,開始做實驗記錄下來。

沒想到,真的有用!

片子看到一半,開始覺得喝酒是十分美好的,難不成變成鼓勵喝酒醉茫茫的片子,突然壞事就發生了,但又太過悲情,北歐的片子總是緩慢的讓人椎心,片尾又拉回來活在當下,喝一點又如何呢?

2021/11/08

《瀑布》



大量使用定焦鏡的電影有哪一些?大學時代喜歡看很無聊的藝術電影,當時只是追求潮流,好似今日的打卡一樣,跟大家說我來了,這部電影我看過了。

但是這幾年重看這些大學時代的老電影,發現電影內的隱喻非常多層次,每次重看都會找到以前沒有看到的密碼!

這部片用了印象派的畫家竇加,用了他的賽馬來講畫家的故事,讓我想到了《飛越杜鵑窩》,也放置了黑澤明的《電車狂》的海報,片中也經常問:你還好嗎?看了這個海報,觀看與被觀看,到底誰才是正常的呢?

希望《瀑布》這部片可以得到很多獎,重啟臺灣新浪潮。

2021/10/16

【台北】遇到照片中的小朋友《臺北老屋三生事》

幾年前遇到地質系的老師謝越寧教授,他曾經居住在南菜園,也就是今日的南昌公園,給我了他小時候自拍的全家福照片,非常慷慨的跟我說都可以用,於是我就放在書上說明南菜園的歷史。

老師喜歡攝影,當時能夠學以致用的只有地質系(真是意外),因為出野外可以拍照記錄。又是意外的,這些照片的背景,就是兒玉源太郎的別墅,也記錄了兒玉擔任台灣總督期間這棟別墅需要與台灣文人互動的任務,1941年甚至被指定為名勝古蹟,一直到戰後謝東閔與弟弟居住在此,而重新整理為真正的菜園,這段歷史書中描述比較清楚。

今日巧遇謝越寧教授的弟弟,很開心讓我導覽旅途,增加了不少的內容。— 在青田七六。

2021/09/21

《斯卡羅》與傀儡花

看完了全劇,女主角死了!

沒有讀過臺灣史的人,應該覺得那個時代的臺灣,是我們全然陌生的時代,整部片若沒有字幕,應該很少人看得懂吧?

全劇使用最少的語言,是北京語!就是現在我們所謂的國語。

七十五年前,台北城中只會聽到日語!

一百年前,大稻埕是臺日語夾雜

一百五十年前,淡水港洋人是用英語嗎?還是德語?

基隆的聖薩爾瓦多城

台南安平港

即使只在山邊的原住民,

到底是用怎樣的溝通方式呢?

我們對這塊土地的認識,真的太少了,所以從航海時代的認同問題,居然變成了我們一直要學習的項目。

2021/08/28

《礫石與沙 日本枯山水庭園的見微知著》

這本簡單好像一下就可以看完的書,其實一點都不簡單,每次看完李歐納的書,一方面感覺被騙了,一方面又覺得收穫很多。

以下是我的心得報告:

1. 原來日本庭園中的"礫石與沙",與哲學的關係是近代的詮釋,與原始設計者沒有關係。

2. 其實這本書很難,提到了各個寺廟枯山水,沒去過的人根本沒感覺。

3. 作者有解構到最單純的潔癖,但最重點的地方居然是註譯,而註譯卻是閱讀上的最大障礙,照片與圖說也是分開的,不斷的要前後翻閱。

4. 之前閱讀李歐納的書,我會一直點頭,這本書也是一樣,不過最後關於東福寺的沙,除了代表農田,我覺得只是單純地與庭園內的市松樣式做個對照而已。

5. 沒有談到日本禪宗的源頭印度,印度人經常用沙作畫,或許不在李歐納的討論範圍內。

2021/08/24

《呼吸巴黎》

初翻閱這本書的時候,覺得這兩位作者實在太厲害,運回兩貨櫃回台灣的收藏品,中間的學費應該花了不少。

我們去博物館看著世界各地的藝術作品,皆有其時代的意義,也是快速培養美感的方式,當然我最想了解的是文明的演進。若我們以最能了解的美術、建築入手,坊間一堆書籍都能很快速的入門。

我們生活日常用品呢?建築內要擺放甚麼畫作,配上甚麼家具才能符合美感呢?而我們通常只會換算成"價格",然後才能有一些比較基礎。但我覺得應該加上歷史背景、建築、前後使用者種種關係的對話,太多太多的故事可以串連,希望我們可以把重點放在"故事"上。

用"古美術"這個日式的名詞作為書名,也正可以把日本明治維新後要追上歐洲文化,而印象派畫家對於日本異國文化,透過浮世繪的模仿來互相交流學習。

古美術,對你我來說,到底是怎樣的意義呢?

PS. 書封與照片等整體設計都很棒的書,我覺得可以用線裝來增加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