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覽:關於本站、水瓶子、外稿、演講、導覽、媒體、流水帳、年度計畫、綠逗冰|地圖|青田七六|野草|星球旅行|臉書專頁|首頁
水瓶子的書: 臺北老屋三生事|台北慢步|台北閱讀空間
以色列|阿曼|敘利亞|黎巴嫩|伊朗|高加索:亞美尼亞|印度|不丹|斯洛伐克|摩洛哥|北海道|祕魯|智利
北京|上海|東京|京都|奈良|神戶|吳哥|伊斯坦堡|巴黎|羅馬|威尼斯|佛羅倫斯|倫敦:國家畫廊|維也納|布拉格|柏林|德勒斯登|法蘭克福|馬德里|巴塞隆納|里斯本|紐約|波士頓
台北: 大稻埕、 大同區、 大安區、平溪線、金瓜石、九份|台南|台東|金門|馬祖:食
台北咖啡館| 老咖啡館| 名曲喫茶| 日本咖啡館| 台北散步| 鐵道|庭園|坑道|老街|古厝|懷舊|墓|書|書店|品牌|街頭藝人|旅人|公共藝術|宗教|明信片|秀|電影:伍迪艾倫|連續劇|觀光工廠|博物館|畫|威尼斯畫派|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卡拉瓦喬、魯本斯、米勒、馬奈、莫內、高更、梵谷、慕夏、夏卡爾、畢卡索、郭雪湖、陳澄波、龍瑛宗
水瓶子的書: 臺北老屋三生事|台北慢步|台北閱讀空間
以色列|阿曼|敘利亞|黎巴嫩|伊朗|高加索:亞美尼亞|印度|不丹|斯洛伐克|摩洛哥|北海道|祕魯|智利
北京|上海|東京|京都|奈良|神戶|吳哥|伊斯坦堡|巴黎|羅馬|威尼斯|佛羅倫斯|倫敦:國家畫廊|維也納|布拉格|柏林|德勒斯登|法蘭克福|馬德里|巴塞隆納|里斯本|紐約|波士頓
台北: 大稻埕、 大同區、 大安區、平溪線、金瓜石、九份|台南|台東|金門|馬祖:食
台北咖啡館| 老咖啡館| 名曲喫茶| 日本咖啡館| 台北散步| 鐵道|庭園|坑道|老街|古厝|懷舊|墓|書|書店|品牌|街頭藝人|旅人|公共藝術|宗教|明信片|秀|電影:伍迪艾倫|連續劇|觀光工廠|博物館|畫|威尼斯畫派|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卡拉瓦喬、魯本斯、米勒、馬奈、莫內、高更、梵谷、慕夏、夏卡爾、畢卡索、郭雪湖、陳澄波、龍瑛宗
2017/09/13
【台北】剝皮寮附近的散步,周記肉粥店,Leo 老師的速寫畫課
好像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散步,都會遇到朋友!來艋舺周邊,應該是全台歐吉桑密度最高的地方,就打扮成歐吉桑的模樣出來散步(其實不用裝就是了)。
Leo 老師的學生都是清秀的女生,專門找破舊幾乎已經是的廢墟作畫,在艋舺這裡有騎樓也很方便速寫。
在艋舺繞了一圈,雖然下著大雨,逛老市場、青草巷、華西街、芳明館故址、河乃莊故址、青山宮,這一路上的騎樓非常方便,但為何只有新大樓沒有騎樓,雖然街道比較乾淨了,但卻是生活空間的一大阻隔,日本時代都市改正的馬路連結了不同村莊,讓人方便做生意,但最近的都市計畫,把不同階級的人區隔的更明顯了。
很多第一次進來周記肉粥店的人,都不知道怎樣點,不知道分量如何?價格多少?
的確如此,只要註記幾個人,店家就會把大概的份量附上,然後送上時候就會標註價格,十分貼心的方法,但,很多人怕超過預算吧!
我看這旁邊桌的歐巴桑的桌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菜,要加點甚麼只要一喊,過一會兒就送上桌,服務人員看到客人肉粥吃完了,還會主動來問是否要加一碗,甚至,觀光客不會點的,越南籍太太還會教你怎樣點,只能說服務太過周到了。
嘴巴咬著一肥一瘦的三層肉,簡單的原料,使用肉品各部位的味道製作的台灣小吃,希望這樣的店,永遠不要消失。— 在周記肉粥店。
2017/08/22
2017/08/12
2017/07/17
【廣島】20170717@13:貓之細道、尾道街道、出雲大道、尾道拉麵
【廣島】《東京物語》拍攝處淨土寺,還有映畫資料館
http://trip.writers.idv.tw/2017/07/blog-post_48.html
貓之細道沒有貓,很多空屋再利用
整個尾道就這家拉麵店門口永遠排隊,終於排隊人潮少了,我走進一問,原來歐巴桑出來說已經賣完了。
隨便找一家尾道拉麵,味道很豐富
尾道的街道一到傍晚就沒有人,很多商店不知道有沒有開業,有點像是神隱少女的開場,我在巷弄間穿梭取景,很享受攝影的魔幻時刻
http://trip.writers.idv.tw/2017/07/blog-post_48.html
貓之細道沒有貓,很多空屋再利用
整個尾道就這家拉麵店門口永遠排隊,終於排隊人潮少了,我走進一問,原來歐巴桑出來說已經賣完了。
隨便找一家尾道拉麵,味道很豐富
尾道的街道一到傍晚就沒有人,很多商店不知道有沒有開業,有點像是神隱少女的開場,我在巷弄間穿梭取景,很享受攝影的魔幻時刻
2017/07/11
【奈良】20170711@07:近代建築、藥師寺、啟林堂書店、敷島溫泉、街道散步
奈良車站、奈良博物館舊館、奈良縣政府、藥師寺,其實全部都是近代建築,除了藥師寺儘量用木構,但是這二十年重建的時候,還是有用水泥。
日本的美學基礎到底是從哪裡開始的呢?我想探究一下宗教、美學、種族等等的起源,台灣似乎都不討論這個的。
1. 奈良車站
2. 奈良博物館,佛像常設展,教了一些寺廟有的佛、菩薩、金剛等基本元素。
3. 經過奈良縣政府
4. 【奈良】藥師寺,玄奘的鐵粉
http://trip.writers.idv.tw/2017/07/blog-post_99.html
5. 啟林堂書店
http://trip.writers.idv.tw/2017/07/blog-post_11.html
6. 商店街還不少二手書店,各有自己的特色
7. 敷島溫泉
8. 超市
9. 奈良街道散步
2017/03/07
【台北】赤峰街文化慢步
不知道為什麼對於這條街特別喜愛,十幾年前去生產力中心上課,會刻意的在巷弄間散步,有時會走入彎曲的違建中偷窺有些老人家的生活日常。
那時,滿街是五金、車材、音響,如今,這些店變成了少數,違建被拆除或整理,但仍看到十幾年前的店家、住家的痕跡,我依然在巷弄間尋找,目前有一些塗鴉,沒有歷史脈絡的可愛圖案,往上看屋頂的痕跡搭配著鐵皮在城市遊走。
日本時代的御成町,有規劃國民住宅,這邊的街道十分方正,十分小巧。隔著淡水支線鐵路線這端是下奎府町,如今是赤峰街,天際線不高,有一點點日本東京下北澤的感覺,咖啡館、小清新文創賣店,搭配著幾十年的老店油煙味,年輕人穿著時尚的衣服在店門口抽啜著菸,十分違和感的在城市遊走。
在北村家遇到馬場克樹先生,是日本作曲作詞家,擔任過台日文化交流的官員,他說了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
台灣文化像是吃漢堡一樣的自然,裡面包了洋派的牛肉,台灣人吃的豬肉,各式各樣的配菜,甚至是日式料理都可以包含夾入漢堡,更不用說原住民、南島語族料理,與近代東南亞嫁來台灣的新住民配偶所帶來了南亞料理。
這幾句話就像是走在赤峰街一樣的感受,五味雜陳無法分類的風格混搭在此。一樓是破舊的房子,壁癌發霉的牆壁,二樓卻是時尚小清新,會說故事的服飾店。
我在咖啡館坐著,往外看著對面咖啡館的時尚男女,日韓觀光客按圖索驥,老先生老太太緩慢的散步,騎著腳踏車的大叔,手把上還帶著兩隻大鸚鵡,更多是機車、計程車、貨車快速的從我眼前開過,店內的客人聊著各式的話題,店員拿起滑板帥氣的往地上一甩,優游的在城市遊走。
這是台灣十分包容的街區生態,還是無脈絡可循的都市發展,淡水支線早已經拆除,如今變成地下化的捷運路線,青少年在地下街練習舞蹈,豪宅高樓林立的街區,難得的有這一區還沒有蓋上高樓,赤峰街巷弄的二樓陽台有一致的洗石子裝飾,特殊的鐵窗窗花、磁磚、地磚,打鐵人已經不在,赤峰街獨特了開出了幾朵不知道甚麼樣的花香味。
2017/03/01
2017.03《Taipei Walker》No.239,歷史台北
原稿:
台北邁入現代化的都市建設
1911年的一場強烈颱風,台北市街淹水,大量房屋倒塌,台灣第一座龜山發電廠、小粗坑發電廠泡在水裡不能發電,停電一個多月,因此規劃了台北預備火力發電所,位於今日的基隆路與羅斯福路口,就是現在的台灣電力公司綜合研究所。
陳澄波在啟用時就跑到了水源地附近,畫下了發電所,電線桿、大煙囪、觀音山(寶藏巖)、農田等,是一個追著現代化設施跑的畫家。火力發電所1915年啟用到1934年就廢止,原因是日月潭的水力發電廠完工,當時是全亞洲最大的水力發電廠,到1960年代為止,台灣的水力發電量比火力發電量還要大。
那一場颱風,總督府趁機執行了台北城中的都市改正計畫,全面將台北城牆拆除,興建三線道路,並且規劃了表町的中軸線(館前路),從台北車站走出來面對著台灣博物館,擁有原住民與南島語族文物、史前遺物、動植物化石標本等眾多典藏,這樣的中軸線代表著一座城市邁入現代化的重要象徵,更重要的是這條中軸線往南延伸,經過南門沿著今日的南昌路走,會到達1928年成立的第一所大學--台北帝國大學。
戰爭結束後,台北帝國大學改制台灣大學,周邊有臺北水源地唧筒室(自來水博物館),是日人來統治台灣第一首要的水道工程,總督府聘請蘇格蘭人巴爾頓擔任顧問,不幸在新店溪上游染上瘧疾,後來死於東京,他的學生濱野彌四郎陸續完成了台灣多處的水利工程。
在台大的周邊,除發電廠、自來水廠外,還有一條鐵路的縱貫線新店支線,由萬華到新店,水源地站的遺址旁,還有一棟1962年興建的站房,是新店支線唯一遺留下來的遺跡。原本載運煤礦、茶葉、木材的鐵路線,後來演變為平日上下班,假日去碧潭戲水,甚至是參拜神社廟宇的重要交通工具,於1965年拆除。
到台大參觀博物館群,在人類學博物館,可以看到原住民各族的衣服裝飾品各有特色,最近博物館為了與原住民取得文物的正當性,還舉辦了結婚、結拜等儀式。磯永吉小屋(舊高等農林學校作業室),在1925年堪稱是全台灣最先進的稻米研究室,有各式測量儀器、機械式計算機與洗照片的暗房設備,說明了台灣蓬萊米培育的過程,也可以了解中村種的身世之謎。在物理系館的文物廳,看到亞洲最早的 Cockcroft-Walton 型直線加速器,也是帝國大學時代研究衝破原子核一次就成功的所在。
從自來水博物館的中軸線走出來,對應到的終點是傅斯年校長的墓園方尖碑,象徵著現代化的承接與轉化,可惜今日中軸線上已經有園區內的許多建築物,不然自來水、電力、鐵道等現代化設施,農業、考古、原子彈的研究,短短的一條中軸線,有說不完的故事。
2017/01/12
2016/11/13
【台北】永康街巷弄慢步:彰藝坊、飛頁書餐廳、秋惠文庫,作家的第一本書展
今天跟小時候住在附近的朋友碰面,是我姐姐的同學的雙胞胎妹妹,雖然第一次見面是三十年前,這幾年在臉書上有 follow,所以反而好像是多年的好友。
也許久沒有到飛頁書餐廳來,隔壁新開了一家茶館,加上原本夜晚就很熱鬧的快炒,在學校旁的這裡並不難找,我一直對地下室那堆二手書很有興趣,有空仔細慢慢挖寶,會找到
一樓後方的書展,應鳳凰老師的收藏,有關作家的第一本書,應老師很厲害,這邊展出的是有名氣的作家,我相信無論是有沒有名氣,她都有收藏。台灣這一類的藏書家很多,各式各樣的主題都可以累積出一個個源源不絕的展覽,只是目前這樣的展覽好像無法可以有直接的收入,但書店、圖書館絕對是一個很好的展覽地點。
今日從御林芯茶苑走到彰藝坊、飛頁書,最後在秋惠文庫解散,永康街其實真的不只有吃吃喝喝,還有藏在巷弄間很深很深的文化啊!
2016/10/28
【台北】台大博物館群,朋友聚餐五十之十五
老同學台大散步
昨天刻意約了人類系的同學一起到台大散步、逛博物館群,這幾年好像沒有好好的逛這些博物館,順便問問以前洞洞館有甚麼秘辛。
路線:
1.農業陳列館:二樓展覽室有松鼠,真是農業的活展覽
2.人類學博物館:我覺得一直是最棒的展館
3.校史館:好熱,為何以前沒冷氣來這裡念書都不會熱,原來是沒有開窗戶,開了窗戶可能會有很多灰塵吧?
4. 植物標本館
5. 蕨園溫室
6. 小小福前吃東西
7. 鹿鳴堂:同學說了名字的由來,頗具意義。聽說快拆了,可是鹿鳴堂後面已經又蓋了一棟啊!為何房子的走向都亂七八糟的,看來格局已經無法正東西南北走向了。
8. 地質系展覽館,又遇到同一個認真值班的學妹
9. 生命科學展覽館
10. 變成戲劇表演的教堂
11. 買一個冰淇淋吧!
跟這個人類系同學相識28年,當年會念這幾個科系的人充滿了轉系的同學,所以後來畢業後各行各業都有,念書念的不精,但是倒是學的很廣,這幾年他跑了各式各樣的研討會,有空就跑圖書館,是個資料收集狂,然後問甚麼事情,都可以旁徵博引出其他的事情。
例如:他說日本在311後,為了要節省能源,規定筆電的充電設備,在白天的時候插電使用時不會充電,雖然這樣可以節省的能源也是一點點,但是當所有的充電設備都可以有效的利用離峰時間充電,這樣對於發電廠的負荷,是會有效減少的。
我們那個年代,洞洞館的洞已經封起來,各個老師的實驗室都加裝了很醜的窗型冷氣,東一個西一個,我相信目前的農陳館,還有日本時代的建築,利用自然通風的方法,各個教室不用裝冷氣都很涼爽,我們有幸還可以使用到在小福旁挑高的普通教室,但是這麼通風的教室、圖書館,目前來看反而是最耗能的建築,冷氣怎麼開都不冷,此外冷氣的戶外機、管線,也都很醜。
這些都回不去了。
日本比台灣遭受到天災的影響更大,但大城市卻不需要放颱風假,坐電車走商店街、地下道、電梯就直接到了辦公室,為什麼還需要放假呢?
倘若有一天,台大開始往下挖,把椰林大道底做出連通,人文學院也不需要蓋那麼高,除了展現工程技術能力之外,是不是更能節省能源呢?
PS. 看來不定期找老同學散步聊天,可以激發出不少創意。
2016/09/08
【台北】齊東老街看盡都市變遷
回到一百多年,雖然基隆到大稻埕的火車、鐵道已經開通,從基隆到台北城的農產品,仍大多數靠水運與人力挑夫往來,一條重要的米道,從錫口(今松山)到達台北城的東門外,就是今日的八德路,從台北城東門出來往東北方向接上今日八德路往東可以到基隆河港錫口(松山),齊東街這條路的存在,多少可以懷想一下先民貿易必經之路,或挑著扁擔,或趕牛車來回運送貨物。
*挑夫所處的時代變遷
觀察1895年的台北附近地形圖,台北城東門外一片水田,許多埤塘散落各處,水圳道穿插其中,其中一條小徑就是從東城門外往東偏北,經過三板橋庄,而今日齊東街,就是這條古道的一部分。
我開始遐想,挑夫穿越過鐵路與古道的交會點,就是到底在想甚麼?一望無際的台北盆地,四周有山環繞,從錫口把米挑到台北城中、大稻埕、艋舺可以換得多少錢?上午出發到中崙就很累了,剛好在中崙吃午飯,晚上在大稻埕住一晚,隔日在挑洋貨回到錫口。
火車的開通,是不是挑夫就消失了呢?初期劉銘傳開通基隆到大稻埕的鐵路,其實剛開始是軍事用途,到了日本時代,鐵路改成縱貫線一路到新竹,貨運的用途才開始大增,台北市多了許多的工廠沿著鐵路線,隨著都市計劃的開展,陸續往東邊興建擴張。
這些挑夫看著以前的水田蓋起了煙囪、工廠,華山工廠生產的清酒、梅酒、水果酒,需要更多的勞力,在工廠內工作比在錫口挑米賺的更多,於是很多挑夫轉業,但是每天固定的工作時間,有些挑夫習慣自由自在的日子,於是有人跑到了基隆港口去工作,有人在大稻埕搬茶葉,或者在火車站打工,商業機制進入台灣後,固定的上下班時間,固定的工作量,成為了一種現代化的潮流。
*齊東街與都市計畫
齊東街的範圍,從今日的八德路、新生北路、忠孝東路這個交會點, 到濟南路、杭州南路這個交會口結束。實際觀察地圖來解說,或許很容易了解,但是實際漫步在齊東街,經常迷路,而且隔一條巷子要繞很遠的路途。
台北都市計畫的開展,是日本時代正式的開始,從台北城的城牆拆除,馬路從城中往四個方向開展,台北城的南邊是艋舺,北邊是大稻埕,最先開始的發展是往西門那邊開發,也在城南那邊設置了神社、商業展覽館、台北苗圃(植物園)等,然後開始往東邊發展,東門外一望無際的水田、埤塘、水圳,被畫上了一格格的馬路,除了工廠之外,一排排木造的房屋,就是總督府與商業工廠的長官的住宅。
這是日本在開發初期,政商合作的開發土地的方式,商人要搞定這片土地的原住民,於是透過買賣取得土地,總督府的營建單位配合商人規劃現代化的工廠與辦公室,這些商人的住宅既然要自住,又要能招待賓客,自己的住家自然而然規劃了像是招待所。
齊東街的開發,在古道、都市計畫、水圳道、華山工廠、鐵路線等周邊設施之下,被遺留下來呈圓弧形的老街,興建的日式房舍,不但屋內的動線有傳統日式溶入洋式的格局,屋外的齊東街也像是迷宮一般,大部分開車的人一進入這些單行道,往往就是迷路繞不出來。
*齊東街日式宿舍今昔
齊東街的日式宿舍很奇特的,並沒有依照都市計畫的正東西、南北座向興建,而是彎彎曲曲的沿著齊東街興建,原本在清康熙年間,這裡有七間磚房,是周姓人家所居,齊東街在都市的演變中,意外的被保留了一部分,齊東街的頭尾被金山南路、濟南路劃過去,被笑稱是「沒頭沒尾」的道路。
如今保存的是日式房舍,庭園種植多樣的植物,靠著社區協會的守護,老榕樹成為了受保護樹木,氣鬚很長很密,庭院種植的白臘樹,還有代表「釋平安」的柿子樹,還有青剛樹、黑板樹、玉蘭花樹等,日本時代的開發,興建這些房舍的主人,庭院除了高聳的特殊植物,門口的家樹,或是庭院的石頭造景,也很講究,自宅內房間還兼具招待所的任務。
以齊東街53巷11號(後稱11號)為例,目前為台北琴館經營管理,一進門有洋式的客廳(應接室),上方的天花板很講究,簡直就是高級料理亭才會有的宴客廳,但是卻是在小小?疊榻榻米的房間裡面。洋式的客廳在窗台旁,居然還有床柱的設計,在和式座敷(客廳)床之間的柱子,趣味的出現在此。
和式的客廳(座敷),有床之間,後面可見庭園,前面透過圓形的竹飾,看出去玄關,製造空間的區隔,也保持了透通性。另一間可能是當時女主人的房間,也有床之間,與客廳的房間有七顆大石頭當成步道,作為兩個空間的連結。可想而知,當年日本人的家居生活,政商與宴客的溝通很多都在家中會談。
而庭院目前殘存的幾棵大石頭,想必以前是造景用途,後邊的金山南路一段30巷12號(後稱12號)這棟房子,一般人從外觀來看,可能分辨不出有甚麼不同,這兩棟老房子來說,並不是同年興建。兩棟房子的雨淋板是不同的施工方式,12號的是歐美風格有裙擺,施工時由上方往下方一片片釘上去,雨水滴到下方可以有效阻擋,台北氣候炎熱,上面還有氣窗通風;11號的雨淋板是日式風格,上方還有直式壓條。另一棟是歐美式到最下方還有類似裙襬的防雨滴的效果。
建築師當年規劃一棟幾層樓輕鋼架的房子,要放置在琴館這兩棟木造建築旁,一方面利用玻璃透光,讓量體感覺不會那麼大,一方面希望未來的經營單位能將廚房、辦公室、展覽、會議室、倉庫等都放置在此,讓木造房舍內不要有過多的雜物,也儘量開放讓公眾進入,這也是目前日本在名人故居成為博物館的常見的作法。但因為市政府沒有經費而沒有實現。
戰後,這些房舍變成了政府高階公務人員的官舍,許多長官、將軍居住在此,如邱希賢
、王叔銘、黎玉璽、孫運璿、李國鼎等人。
*臨沂街上不同時代的住宅盡收眼底
在臨沂街的巷弄,很多四、五層沒有電梯的大樓,1960年代因為人口的快速增加,中南部來台北工作求學的人也很多,於是這一類的公寓大樓大量的出現,有的官舍腐朽了改建,有的則是水田改劃為住宅區。
這一類的公寓大樓至今也五、六十年了,要住戶要自掏腰包出來改建、拉皮是不可能的,近年來多半是建商提出都市更新的計畫,增加房子的樓層,讓建商有利潤賣房子,加入更多的設施,如電梯、停車場等公設,提升生活品質。但相對的高樓更多,影響到了城市的景觀與生態,綠色的空間相對就減少了。
臨沂街17號,有一家馥園高檔的餐廳,大部分的建材從中國進口,外觀樣式也具中國江南特色,據說是政商名流談事情的隱密去處,價格當然也很高。
馥園旁有一座畸形的小公園,郝龍斌市長時代的政策,台北好好看系列,希望能夠把廢置的空地,沒有使用的老屋,移平並整理成公園供大眾使用,所以大部分是建商在未來要蓋大樓前所謂『養地』的過程,看著兩邊陳舊的舊公寓,或許哪天經過時就變成了非常豪華的大廈住宅。
臨沂街的八、十號,一棟是長相非常簡潔的大樓,原來應該是木造一層房舍,後來房子拆掉改建,還遺留五顆椰子樹,四面都是陽台,大片落地門窗,簡單的欄杆,在這樣的都市中特別引人注意,或許簡單就是一種美。
臨沂街27巷一號,有一棟日式木造房舍已經更新完成,後面是頂新魏家的頂禾建設所蓋的豪宅建案,整個老房子似乎包在豪宅的基地內。這是幾年前文化局所推的老房子文化運動,這一波標下老房子經營使用權利的,大部分是有錢的建設公司,他們希望這一棟房子將成為世界上最美的藏書閣,但目前是圍在後方大樓內,希望未來以公共使用。
*華山文創園區到華山車站
目前周末假日,華山文化園區有眾多的人潮,廠房斑駁的外牆還有樹木攀爬,目前保留的煙囪原來在百年前如何形成的這個工廠呢?這些廠房的建築特色?工廠除了生產酒之外還有生產甚麼產品?現在命名的華山大草原在以前又是怎樣的區域呢?
1914(大正3)年的日本「芳釀社」,在縱貫線鐵路旁,設立了工廠,初期以生產清酒為主,首創以冷藏式的設備,克服台北炎熱的氣候,來製造清酒,之後陸續的擴充增建,以現代化的廠房,除了要有乾淨衛生的水源,充足的電力之外,每座廠房個有不同的功能,也因為不同時間蓋的廠房,建築上更有很多不同的特色。
不過,至今到華山文創園區,酒廠的環境已經不覆存在,也難以了解這段在製酒過程中,建築師努力的過往了。我經常走在這園區,有時是來看展覽,有時是聽演唱會,甚至是踏入了好像酒吧的咖啡館,看著碩高的煙囪,或許真的沒有人在乎這邊製酒的輝煌過往,只剩下一棟棟製酒的名詞而已。
華山文創園區的西北角,明顯的紅磚建築群,跟酒廠有很大的差異,習慣當成窗戶或長廊的圓拱支撐,卻長在腳邊,廠房間的通道,都是巨大的門。這幾棟原來是民營的樟腦工廠,日本時代的台灣,全東南亞最大的樟腦工廠,在目前愛國西路與南昌街附近,為何又需要民營的工廠呢?
因為台灣總督府當年實施公賣制度,樟腦、菸、酒等產品由國家的力量經營,民營的工廠並非就活不下去,這邊的樟腦工廠就再製程上精進,可以再從公營的工廠進貨,精製樟腦產品,不從原料下手製造的話,也可以節省成本。
沿著北平東路往西走,我們稱為華山大草原(#),城市中有一大片空地,當年是華山貨運站,老一倍從南部來台北打拼的工作者,都有到這邊領取大型貨品的經驗,例如:機車、腳踏車、進出口的貨物利用火車轉運,大多運送到此地。
大約1930年代,此地算是台北市城市的邊緣,工廠沿著鐵路沿線興建,貨品運送方便,而隨著城市的發展,所有的工廠沿著鐵路往東邊興建,依據工廠興建的年代,正好觀察台北市發展的歷史。
*蒲添生雕刻紀念館
走入林森北路九巷的巷弄裡,一棟不顯眼的木房,巨型的雕刻作品在庭院內看著外面,這是蒲添生曾經在此創作的紀念館。
1931年,一個剛滿20歲的台灣青年去幫阿公收帳款後,帶著這些錢,獨自坐縱貫線火車到了基隆港,搭了船往日本學習藝術,在船上的蒲添生,含著眼淚揮別從小生長的嘉義,在扇子寫下了:「男兒立志出鄉關,學若無成不復還」,雖然還看不見未來人的蒲添生,但他懷抱的夢想是成為一名真正的藝術家,頭也不回的踏上這條不歸路。
1994年,這個青年蒲添生已經八十幾歲,接受李登輝總統的委託,為健康幼稚園火燒車事件殉難的林靖娟老師塑像,為此蒲添生還出國到各地考察,最後,以媽祖婆的姿態,以寧靜的救出小孩的心情,「浴火鳳凰,羽化成蝶」,到達了另一個世界來描述這個大愛的故事。
蒲添生在創作期間,檢查出得了胃癌,他用台語說:「我若肚子剖下去,哪還有氣力做下去!救自己小孩大家可以理解,但救別人家小孩才是真偉大,我們社會正缺乏這樣的精神。」,他為了這件作品放棄了積極治療,選擇以融入林靖娟的大愛來完成這項作品,完成後不到兩個星期,蒲添生就與世長辭。
在藝術與求生存之間,蒲添生似乎找到了一個良好的平衡點,他不畏權勢,又能滿足業主的需求,這也是擁有強大專業技藝才能做得到,剛毅與堅持的個性,誰能想到在完成一個完美作品的背後,要歷經多少的失敗。
蒲添生大兒子蒲浩明繼承了父業,苦學了十三年,中間有兩度還曾經要放棄,他的作品有陳澄波、蔣渭水、李臨秋,還有在故鄉嘉義圓環的嘉農棒球隊投手吳明捷等雕像。蒲浩明的女兒蒲宜君也從事雕塑藝術創作。
踏出了蒲添生故居,心裡想著我們做人做事的立場,經常會隨著不同時空環境而搖擺不定,但藝術家心中認定的事實,並不會隨著時代改變,這也是藝術的雋永性。因為接了官方的委託,曾經被人稱為御用藝術家,但回頭看他一輩子的創作,除了國父孫文、蔣總統的銅像之外,有更多名人委託製作的銅像、胸像目前知道的就有九十幾尊,各式各樣的作品都有他獨特的堅持,人體藝術創作品,應該是台灣的第一人。
蒲添生本來有機會娶入日本名師的女兒繼承藝術家業,但他放棄這樣少奮鬥很多年的機會,回到台灣發展,娶了陳澄波的女兒,從日本統治到國民政府來台,發生了二二八事件,陳澄波留下遺書要蒲添生好好照顧愛女,要留意性格上「氣有稍強」,避免「衝過頭」,或許就是這封遺書,讓蒲添生往後的日子隱忍求全,得以在藝術之路上站穩了腳步。
那段噤語的年代,這樣的雕塑家,堅定信仰只為藝術服務的信念,時光流逝後回頭看他的作品,魯迅、孫文、蔣介石、連震東等,每個人的個性鮮明的跳出了雕塑品之外,更顯出了那個時代的許多無奈,而蒲添生利用雕塑記錄了失聲的一代。
*台北國際藝術村
巴黎的蒙馬特,曾經也有沒落的時期,於是政府規劃並且蓋了房子讓藝術家居住,因此許多藝術家、作家聚集,目前成為國際知名的觀光景點。
台北市最早的一個藝術村,就在北平東路的國際藝術村(#),當年是養工處的辦公室,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概念,成立了藝術村,與蒙馬特同樣的概念,每次經過那邊看到藝術家的展覽,用心體會後都覺得相當不簡單。
目前台北有兩處藝術村,另一個在河岸邊的寶藏巖,我認為應該再多推廣,利用華山大草原這一大塊的空地讓藝術家多發揮,串聯來華山參觀的人,讓這個地方更活絡。
圖說:
*這棟房子大家記憶中的顏色應該是刷上淡藍色的油漆,不過原來應該是木頭的原色吧?
2016/08/11
【台北】探訪陳維英的足跡--太古巢
大龍峒位於台北市的西北角,臨淡水河與基隆河的交匯處,開發晚於艋舺(萬華)而早於大稻埕,是以前凱達格蘭平埔族巴浪泵社(Pourapon)的舊居地。如今松山機場飛機降落的聲音不時傳來,這個以前是淡水河、基隆河交會的河口,有文化遺址、河口貿易、農墾、廟宇、書院等,是個文風鼎盛、南來北往的必經之地。
陳維英,1811-1869年,是大龍峒的地方仕紳,曾在眾多的書院教書,除了寺廟的對聯寫得好吃外,也是一名詩人,紀錄眾多台灣當年的風土民情。
大龍峒的保安宮有陳維英書寫的對聯,台北孔廟內,寧夏路的也有一個陳德星堂是陳家的宗祠。艋舺的學海書院、泰山的明志書院、宜蘭的仰山書院,到處都有陳維英的足跡。
*消失的太古巢
陳維英52歲時,圓山兒童育樂中心附近居住,自名為太古巢,在此吟詩遊憩直到過世。時光回到1859年,陳維英已經49歲,去考試中舉可是沒去就任,可能是因為年紀大的關係,反而回到台北隱居,就在圓山旁蓋了太古巢,是建在樹上的樹屋,並且有三間房屋,原址現在已經消失,據說是在今天的台北電台前面那塊地,後來日本時代開發為三線路,為台北神社的參道,就是今日的中山北路,『太古巢』就消失。
他的詩也描述當年台北的景象,例如《淡北八景》中的八里觀音山、關渡、淡水河、紅毛城、蘆洲、大屯山等景象。以下這首詩,或許道出了他生活周遭的景象,有渡口、沙洲、竹林,還有農人與水牛的聲音,我感覺就是在大龍峒周邊的景象。
〈晚歸〉
歸途十里夕陽斜,野渡黃昏不客嘩。蘆島月搖千畝竹,龍塘煙暝一村沙。綠堤人語聞驅犢,滿路春聲聽踏車。卻見將前深柳處,燈光微漏室吾家。
在夕陽西斜時回家,大約要走十里路;黃昏下野外的渡口,看不到旅客的喧嘩景象。沿著溪流,可以看到月光下生長著蘆葦的沙洲以及搖動著的大片野外竹林;也看到了人家的池塘以及夜幕下的野外村莊。終於來到了生長綠草的那段堤岸,就聽到了農人吆喝牛隻的聲音,還聽到路邊水田有踩踏水車的聲音。只見前面不遠的那片柳樹叢中,露出了燈光的地方就是我家了。(這段為宋澤萊譯)
那種田園意象,一輩子從事教育工作,擔任過很多學院的院長,年紀大的時候為病所苦,他的詩中也充滿了伊甸園的想像,退休告老返鄉,或者佛教用語不斷的出現,對於禪學的意境,有獨到的描述。
陳維英的大哥早逝,靈堂失火,他還冒險去把大哥靈柩救出。他的長子比他早逝,隔年,長子的妻子殉夫留下三個子女,這三個子女還有兩名生病而死。陳維英第二個兒子與妻子早逝,加上長女難產死亡,就在他人生五十歲前後,親人朝逢那麼多的意外,或許面對『生死』,陳維英有不同的看法,這些想法透漏在他晚年的作品。
〈太古巢即事〉之四
隔一重江佛國開,劍潭寺隱碧林隈。
山僧日日通音問,故送鐘聲渡水來。
這首詩描述當年太古巢隔著基隆河與劍潭山旁的劍潭寺對望,雖然只有一水之隔,好像人間與天堂的分隔,如今的劍潭寺也不在原址。日本時代總督府原本要在圓山興建台灣神社,但因為腹地不夠大,對岸的劍潭山也比較高,於是要求劍潭寺搬遷。後來台灣神社蓋了今天的圓山大飯店。
陳維英的對聯比較知名,但他的詩透漏了他的心境,陳維英的作品中,大量的描述了他生活周遭的景色,從淡北八景,到他位於八里觀音山上的別墅棲野巢,到晚年的太古巢,從早年的形容詞多帶有中國名勝地名,到了晚年的書寫,多用台灣地名,並強烈的紀錄了台灣史地,凸顯了他的在地意識。
*臨濟護國禪寺與圓山文化遺址
在圓山捷運站旁,一進入臨濟護國禪寺,就好像到了日本的神社,《台北古蹟偵探遊》描述:護國禪寺屬於日本江戶時期風格,目前雖已看不出原來的配置,但保留下來的大雄寶殿,就是日式佛寺的本堂,還有寺左側的山門,兩者皆為純日式木構建築。
木造的寺廟主體,有別於台灣傳統廟宇上的七彩交趾陶,原木色素雅的木樑,黑瓦屋頂,石頭基座,每根石柱刻上捐贈人的姓名,有些已經看不清楚了,也不會有金漆上色。下雨時屋簷一滴滴低落的水滴,那種靜甯的時光,也只有在這樣的寺廟體會。走上後山腰,經過石刻的纖瘦地藏王菩薩,山上是靈骨塔,或許除來祭祖的人才會上來,但我很喜歡遠眺遠方的四獸山,看著朦朧的台北盆地,懷想這百年來的變遷。
建於1910年的禪寺,是日治時期總督兒玉源太郎邀請日僧來台佈教,該塊土地由板橋林家捐贈。禪寺的側門外,有一塊刻有「無往生心」的大砥石,日本時代,台北帝國大學宮原敦教授在圓山遺址發現的磨刀石,後來這塊磨刀石失蹤,這塊不知道是不是原來那一塊?磨刀石已經列為古蹟,上面有刻字,也是很奇怪的一件事情。
出了禪寺,沿著馬路往北走一小段,到了圓山遺址,五千年前,此地是一個鹹水與淡水交接的大湖泊,圓山地勢較高,原住民在此地生活,打漁的貝類食用完後,把貝殼堆丟在同一地,形成了圓山貝塚。圓山遺址不只是只有一層文化層,上層為圓山文化,下層則為粗繩紋陶文化,後來的考古學家研究細分了更多時期的文化層。
*台北孔廟
......
*保安宮
中午到保安宮人潮並不多,可以靜靜地看這裡的非常細緻的木雕彩繪,若攜帶長鏡頭的照相機,可以拍下更清楚的照片。
保安宮位於大龍峒(以前稱為大琅泵),相傳1742年(清乾隆七年),同安先民把家鄉慈濟公保生大帝分靈過來,保生大帝生於979年(宋太平興國4年),博覽群籍長於醫道。目前這裡除了保生大帝,還有供奉神農大帝、孔夫子、關公、玄天上帝、天上聖母、註生娘娘、福德正神等,到這樣的大廟拜拜,無論是要保平安、求子、念書考試、做生意平順等等,都有相對應的神明保佑。
艋舺的龍山寺、清水巖與大龍峒保安宮合稱為台北三大廟門,與大稻埕地區佔地較小的廟宇不同,廟宇後有靠山,接近河邊,是觀察研究風水很好的地方。
保安宮開始有雛形是在清乾隆時期(約1742)就有保安宮的興建痕跡,如今的正殿前方有四根龍柱,若有興趣的可以觀察兩側的龍柱比較小隻,雕工也不若中央的兩支龍柱活潑生動,懷疑外側的龍柱是較早興建的龍柱,因嘉慶年間擴建的時候才把這兩隻龍柱外移,保安宮的完工大約到1830年才完成,依據這段歷史可以發現所有的廟宇建築時間通常都很長,慢慢興建,而擴建的過程,也盡量保存先前的遺跡。
1917年由地方仕紳陳培根等人捐資,為了讓廟宇的建築能夠完美,採用傳統的"對場"模式,就是由兩大師傅組成團隊,以正殿的中軸為界,互相對拼技藝,一邊是板橋的名匠陳應彬,另一側是大稻埕的郭塔,如今在前殿的壁面仍有重修的碑記。
潘麗水,1914-1995年,台南市人,從小就在父親潘春源的教導下,特色是肖像畫十分細膩。正殿旁的畫作,1973年由國寶級畫師潘麗水所作,主題有韓信跨下受辱、虎牢關三戰呂布等七幅。潘麗水融入了西洋繪畫的透視法原理,依據觀看者的視角,畫作中的歷史人物頭大身小,但從下往上看的時候,人的身材比例卻是正常的。
保安宮後進的圖書館,經常辦理社區活動,一旁解釋籤詩要抽號碼牌掛號才能進入,服務處上斗大的LED燈號碼,好像到了醫院看診。有時我會點兩根蠟燭祈求平安,看著到廟裡祈福的人,有的愁容滿面,或許尋求慰藉,或尋找答案。因求籤放的位置太高,有次幫一個歐巴桑拿了張詩籤,我看她的表情轉變愉快,我想這就是廟宇的功能之一。
二次戰後國民政府來台,因為大批的官兵沒有地方住宿,正殿的兩側屋簷下簡易的圍起了帆布,就成為臨時的住所,這段歷史或許隨著時光而讓大家從腦海消逝。看著地上的大磚紅磚有正向排列,也有斜向排列,磚塊的大小、排列說明了寺廟的種種禮儀,抬頭望著梁柱的木雕,很難想像這樣精益求精拼技術的場面,到底是怎樣的過往!
*四十四坎與隘門
在保安宮旁還有舊稱為四十四坎街屋的哈密街,雖然目前看不到當年這些商店的繁華景象,但轉到了大龍街,倒可以感受到整個大龍商圈的活力。
在大龍街上還有不少好吃的小吃,但我總迷戀小吃攤背後的老房子,一塊一磚的蓋起來的洋樓街屋任其頹廢,在心中總會假想若是修復好,會是怎樣的景象,油漬在磚瓦上已經留下了褪不去的痕跡。
十八世紀中到十九世紀末,在台灣發生多起漳泉械鬥事件,最大規模還到達三千人互相打來打去。發生在1853年的頂下郊拼,泉州三邑人為主的頂郊,與泉州同安人為主的下郊發生械鬥,同安人落敗,逃到大龍峒投靠親友,傳聞連續下雨三個月,無法興建住家與防禦工事,於是移到大稻埕發展。
四十四坎是保安宮通往河岸的必經之路,也是人潮聚集之處,早年先民聚集在寺廟旁生活居住,在四十四坎邊設立隘門,防止盜匪來襲,隘門東側題「小邑絃歌」,西側為「大隆同」,從原住民部落「巴浪泵」,到今日稱為「大龍峒」,用台語發音頗為類似。
*文昌祠與樹人書院
樹人書院是陳維英1853年所創,據說當年在保安宮內,在文昌祠內看到樹人書院的歷史碑文,說1932年遷到這裡,當年在日本人的統治下,書院為何會遷移到這個地方?當時在保安宮旁邊有大龍峒公學校(大龍國小),是不是因為這是日本人的學校,而當時時局比較穩定,是否是給台灣人一個可以學漢學的場所呢?
我來這裡好幾次,雖然是座小廟,可是來此地拜拜的准考證可不少,鳳梨罐頭是桌上看到最多的貢品。
*老師府
陳遜言自福建泉州同安隨父來台經商有成,1807年在此地蓋大厝,傳言這裡風水很好,陳家子孫稱為賺錢祖,傳說陳遜言曾經去考試,看到很多人用買官的方式,因此憤而從商。後來陳遜言的大兒子陳維藻考上舉人,陳維英中了秀才,當時有傳言是靠陳家捐了三千兩銀子才買到了秀才。大哥陳維藻赴北京考試,長途跋涉積勞成疾客死蘇州,後來陳維英被老婆嘲諷,因此陳維英發奮念書,1859年中舉,朝廷頒贈石旗桿,目前全台灣也只剩下這座保留完整。
陳家的家族公號是『悅記』,看到陳維英所提:「數十年克儉克勤,祖宗創業;第一等不仁不義,兄弟爭田。」,雖然很簡單的幾句話,但卻是鏗鏘有力。整修完成的公媽廳,平常並沒有開放,周末傍晚有開放民眾參觀,有時布袋戲國寶陳錫煌老師傅會在此導覽,帶大家認識掌中戲。陳錫煌是李天祿的長子,因為他的阿公、阿爸入贅,所以四代有四個姓氏,這是傳統台灣人經常有厄運要改運,或是無子嗣的作法。
我每次進入老師府,總有些滄桑,進入祭祀公廟,看到兩百多年的木椅,還有不少匾額,書本形狀的窗戶,用石竹子裝飾,放眼望去雖然殘破,可是可以感受到當時書香世家的各式文句教誨。
走在老師府裡面,雖然有些慘破,看到許多阿公阿嬤在此生活,有的很年輕就嫁到這裡,當時前面還有小河可以停小船,與社子島間還要坐船過溪水,如今前面是抽水站,旁邊是高速公路經過,我想風水應該大不如從前。進去老師府總會看到不同的世界。
此地在松山機場的航道下,或許附近的居民已經習慣聽到飛機的聲音,對於一百五十年前的文風鼎盛這件事情,似乎沒有人關心。
2016/07/17
【廣島】20160717:比治山、現代美術館、二手店、漫畫網咖、假日沒開的喫茶店、廣島燒還是鐵板燒?
看到這個看板,以為可以看到富士山。不是,只是瀨戶內海的小富士山。
我從比治山南邊走上去,很陰涼的散步方式,到了稍微制高點,有點喘,看到了俳句石,一個開電動車上來的老人家,一隻貓、一隻狗,還有幾台在山邊計程車,大概是司機要吃午飯休息。
【廣島】廣島市現代美術館與朝日咖啡館,從長崎到廣島,跳脫原爆的藝術品
http://trip.writers.idv.tw/2016/07/blog-post_62.html
比治山有手扶梯,上山下山都不會很辛苦,長崎、江之島也都有電梯的設置
星期日去好多喫茶店都沒開:花夢、銀匙、Kinyachō(這周邊有三家喫茶店都沒開)、紫陽花,於是還是放棄回旅館休息。
本來要體案可以洗澡的網咖,想想還是算了,以後還有機會
全日本好多好多連鎖店的 TSUTAYA 書店
近年來日本也流行二手衣服、包包與二手物品店
難得在市區看到廢墟般的老房子,不過比起台灣,這也算有人整理的
最後到一家鐵板燒店,其實是廣島燒,不知道為何招牌要寫:鐵板燒呢?
廣島有特色的建築
隔日一早,坐巴士到廣島機場,七點鐘才開始 check in 的櫃檯,裡面的免稅店有不少是專賣給中國觀光客的商品,許多中國空姐、機師在搶購藥品,但是這幾天在廣島行走,其實中國觀光客並不多。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