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03

《書》總覽

旅行結束後妳拿給我一本書,妳說在飛行時會緊張得睡不著,透過閱讀,找到了開啟世界另一個角落的淨土,無論這個淨土存不存在,透過旅行看到城市的面貌,是那樣的真實,又那樣的虛幻,這就是『旅行』的魔力。





2007/11/02

傑維恩《台北時間與格林威治時間{英國留學日誌}》

好朋友傑維恩又出書了,這次是去英國留學的日誌,旅行與文學結合的書雖然已經在網路上看過電子檔,買到書後忍不住又翻了大部分的內容。很榮幸又在這本書背上留下了『水瓶子』的足跡。


2007.11.2 傑維恩的第三本書

上次書寫傑維恩是收到他在英國留學寄來的明信片,那次他辭了高薪又忙碌的工作,到英國念一年 EMBA,原以為就因此停止寫作,但無論怎樣忙碌,他都會抽出時間寫作,每次看到那種雖然平鋪直敘的想要寫出讓人驚天動地的感情作風,中間有點淡淡地憂愁與無奈,但也無形中開闊了心胸,而人生中就是會經歷這樣的過程。

【倫敦】城堡明信片
http://trip.writers.idv.tw/2006/01/blog-post_27.html

記得有次在微風廣場巧遇傑維恩,他正跟女友愉快的吃飯,然後到了樓上的書店居然遇上工頭舉辦的京都陰陽師文學之旅與新書發表會,《千年京都》作者是桜井青,現在在日本留學。而同樣的在書背推薦的樂多總經理李取中,優勢網的學弟陳慶蔚,照片超美麗明亮現在在英國的德朵夫人,這些在不同時空而又同時存在世界各地的人們,不知道怎樣湊在一起的?我只能說這一切應該都是因為『旅行』。

《城市書選》千年京都@陰陽師與平安朝之旅
http://trip.writers.idv.tw/2005/08/b.html

傑維恩,本名王俊傑,1976年出生於台中的清水小鎮,學的是資訊,愛的卻是文學,著有:散文集「傑維恩愛說故事」、長篇小說「深藍色與27號」。作品曾獲第五屆、第六屆、第八屆中縣文學獎、第五屆皇冠百萬小說初選入圍。

大概是讀了喬叟的Canterbury,覺得英國是個故事很多的地方。又讀了狄更斯、夏洛蒂,覺得英國應該是四處都飄著文學的氣味吧!傑維恩在2004年的九月,離開了在台北的工作,出發前往英格蘭南方,一邊唸書一邊玩耍,並在英倫讀書期間,學會了英國佬的生活方式。

「台北時間與格林威治時間」是他第一本旅行文學作品。他也主持一個小小的文學網站,名叫:「日光溫暖文學報」

我在書背上的推薦是:一本旅遊書也是文學書,讓我重返英國文學旅行的感覺。

台北時間與格林威治時間,最壯遊的旅行文學
http://www.bookspring.com.tw/event/2007oct24

2007/11/01

【倫敦】千禧橋與西提區

西提區就是 The City ,顧名思義就是倫敦的市中心,印象中所有城市的舊城區應該都是老舊建築,巷道狹窄,但倫敦的西提區雖也保留不少舊教堂,但更多的是新式建築。


2007.9.18 千禧橋看過去西提區到處還在建設中

未來迎接西元2000年的到來,在法國密特朗啟動了大巴黎計畫,而英國似乎比較晚啟動這些建設計畫,泰晤士河旁的倫敦眼摩天輪、大英博物館的更新、聖保羅大教堂的周邊改造、千禧大巨蛋、延伸到南岸的泰德現代藝術館以及西提金融區的現代建築,都是這十年來完成的,走在這區滿滿地人潮,有時工地還傳來灰塵與吵雜的聲響。

【巴黎】大羅浮宮計畫
http://trip.writers.idv.tw/2004/09/blog-post_111581546460275910.html

千禧橋是這百年來倫敦的新橋樑,也是專門給人走的橋,因為設計的結構都用兩旁的鋼絲支撐,在2000年6月開放的時候因為搖晃嚴重,關閉了一年多重新改良,遊客才可以在此悠遊。320公尺長的橋身,能夠修正到非常低的搖晃程度真是不簡單,我看到很多遊客在上面拍照,甚至也看到有人要在此跳河,因此封閉整座的情況。

【倫敦】第四天流水帳@千禧橋男子跳河失敗事件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09/blog-post_18.html


2007.9.18 從聖保羅教堂圓頂上看千禧橋

千禧橋不單只是一座橋,他還開拓了西提區的視野,延伸到南岸去,雖然這些建築在建設中批評不斷,有時工程也不是很順利,但是至今來看英國人的堅持下這幾年的觀光事業大好,金融事業與法學研究更是世界先進,讓我不得不佩服英國人。


2007.9.16 船上的人都看著千禧橋驚嘆不已

2007/10/31

【倫敦】誰能告訴我這建築有甚麼特色?

看這個人凝望著甚麼建築?我在艦隊街上來來回回走了好幾趟,找著古老的教堂及歷史建物,就是對這裡的人潮感到疑惑,為什麼大家都拿著單眼相機猛拍這裡?


2007.9.16 這老伯的後面是座教堂高塔,但他有興趣的是這個建築

於是我也拿著相機擠進門裡,人潮真多,摩肩擦踵,我想應該是某種觀光導覽團,手上還拿著簡介,也有人解說,人太多了,我就隨便拍了室內牆上的作品後跑了出來。


2007.9.16 建築內金碧輝煌,約挑高3層樓

然後我在戶外坐下來觀察了很久,想說是不是這建築物玻璃會隨著陽光增強而有所變化,是棟綠色建築嗎?觀察了很久,從陽光不強的滿天碎雲朵,一直到天上白雲都被太陽曬乾的大中午,這棟建築外面的玻璃顏色還是一樣!


2007.9.16 黑色的玻璃建築

倫敦這幾年在現代建築設計有相當知名度,也有很多書介紹,或是我就是喜歡看老東西,往往這類的建築視而不見,有時還覺得跟老建築那麼貼近影響了視覺,回來查了幾本書都沒介紹,誰能告訴我這建築有甚麼特色?

位置:倫敦霍本區的艦隊街(Fleet Street)及鞋巷(Shoe Ln)交叉口

2007/10/30

【倫敦】聖安德烈教堂

聖安德烈教堂在霍本橋旁的一塊三角型地帶,兩旁都是大馬路,另一邊是一棟高樓,而教堂主體的旁邊有棟很古老的建築沒有開放。在吵雜的聲音中進入教堂前的公園顯得意外地寧靜。


2007.9.16 

聖安德烈教堂有歷史是在中世紀,西元952年就有記錄,1666年大火災中倖免於難,但是在 1686年列恩被要求重新設計這個教堂,二次大戰期間教堂被毀,後來重新依照原樣蓋了起來。而旁邊這個很像城堡邊緣的建築到底是怎樣的來歷?不知道是不是教堂的一部分。

教堂的高塔四四方方,教堂的主體是長方形,今天不知道是怎樣,要進教堂老是不得其門而入,這回大膽地開門進去後卻找不到路怎樣到大殿堂,裡面感覺還蠻先進的,看來是有一些團體在此提供不少的服務,到處有活動的海報說明。

教堂塔下方有兩座不像宗教雕像的雕像,是19世紀時這裡曾經有所慈善學校,象徵這邊的男女學生的樣子。

http://www.standrewholborn.org.uk

2007/10/29

【倫敦】霍爾班的使節肖像@國家美術館

剛走到這幅畫前面就有一堆人在右手邊張望,不知道看甚麼,我很好奇的在左手邊看不出甚麼東西,而且人很多,就先離開去看別的展覽室。


1533年/使節/霍爾班/倫敦國家美術館

霍爾班是德國南部奧格斯堡人,1497-1543年,父親也是畫家,而且同名同姓,所以稱為小漢斯‧霍爾班。小霍爾班16歲的時候到瑞士學習,也到過義大利,屬於北方文藝復興後期的畫家,在巴塞爾發展得很好,但是因為有宗教戰爭,所以跑到英國發展。當時英國貴族喜歡找外國人做畫,而霍爾班後來也偏離的寫實主義,把貴族畫的像聖人一般,所以很得當權者喜愛。

左邊的這個使者是法國駐英國大使,其實重點是中間的這些天文、航海等科學器材,代表當時歐洲航海帝國的興盛。下方左邊的地球也剛好畫出法國波利西的位置,就是這位使者的故鄉。而左方的魯特琴弦斷了一條線,可能代表歐洲社會宗教革命的衝突不斷。



地板的裝飾是 Cosmati 藝術,義大利在古羅馬時期所留下來的工藝技術,畫面上地板鑲嵌圖形的設計,是霍爾班從西敏寺內殿的地板中學來的。畫作的左上角還藏有一個耶穌被盯在十字架上的受難像隱藏在布幕後方,也是藏在畫中的密碼。

下方的那個看起來像是船用的木槳到底是代表甚麼意思?原來從右上方看下去是個骷顱頭,不知道代表甚麼意思?生命無常嗎?還是生命的脆弱?在大航海時代人類知識的傳承,畫中人物嚴肅的表情,沒有任何笑容,加上華麗的裝飾,有種使命感的沉重氣息。

2007/10/28

【台北】鶯歌陶瓷博物館

前陣子收到 YSL 老師寄來的博物館導覽手冊,從來沒有去過這個建築十分有特色的博物館,拿著相機開著車就出發了。

YSL 老師的就只是日誌:鶯歌陶瓷博物館半日遊
http://yslailo.blogspot.com/2007/09/blog-post_10.html


2007.10.14 鶯歌陶瓷博物館

看了上面這張照片別以為是到了羅浮宮或是大英博物館,這不是埃及的陶器,而是鶯歌這邊生產的。進入博物館的票價約100元,票價有各種的組合,其實搞得不是很懂,我相信外國人來一定『迷煞煞』,我買了最基本的博物館票就進去了。

這棟建築標榜理性的形式,而非流於表面形式的傳統裝飾性語彙,我是看不太懂整個空間的意義,只是覺得很適合當展覽館,有些連續劇偶像劇在此拍攝過,很多喜歡攝影的人在屋內屋外攝取照片,尤其在夕陽照在這建築上,再反射出來的光線非常多樣化,還有一些公共藝術品在流水上,適合沉靜下來欣賞。

台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http://www.ceramics.tpc.gov.tw/

參觀完了博物館去鶯歌老街吃吃喝喝,買些生活用陶瓷器材,是個很適合半日遊的地方。

2007/10/27

【都柏林】門

都柏林來的明信片,今年已經收到第二張愛爾蘭的明信片,明信片的背後有幾行全世界的文字,寫著:來自愛爾蘭的問候!


2007.10 Thelma 點圖再按放大鏡可以看到每扇門

可見台灣去愛爾蘭旅遊的人應該會越來越多,在英國的旁邊,愛爾蘭1919年自行獨立以來,一直到1950年英國才正式承認愛爾蘭的獨立,1955年加入聯合國,1973年入歐盟。1995-2000年,有10%的經濟增長率,帶動了觀光業。

愛爾蘭共和國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88%B1%E5%B0%94%E5%85%B0%E5%85%B1%E5%92%8C%E5%9B%BD&variant=zh-tw

thelma 說在在此地觀光除了人比較和善,色彩比較豐富外,看不出跟英國有甚麼不同,來去看他的都柏林看圖說話吧!

2007/10/26

【鹿港】首富日茂行

我一直以為小時後有去過鹿港玩,沒想到這次去,發現還真是好玩,我想應該是記憶錯誤,完全沒有到過這個廟宇很多的古城。


2007.10.20

而我當然不能光到人多的地方去看,看到了縣定古蹟日茂行,就隨著指標走了過來,日茂行剛重修完成,完全變成很新的模樣,一點都嗅不出古蹟的痕跡,不過建材的選用看起來都是木頭,圖上鮮豔的藍色,部分柱子是紅色,還有金漆在重要雕刻圖騰上表現。屋裡有一些人在聊天,我不好意思進去觀看。

據傳聞日茂行位置是蝦穴,最怕見紅,後人把屋前廣場的旗桿漆上紅色,導致後代沒落。

日茂行屋以前就是一個小碼頭,創始人林振嵩在清代乾隆就從泉州來台經商,成立『日茂行』,十分熱心公益,我在附近廟宇就有發現有『林日茂』捐助香油錢的記錄。日茂行是當時鹿港八郊之首,一直到了道光年間河道淤積,才逐漸沒落。

我在廣場上亂晃,雖然四周已經建起房屋,但看著許多旗桿,仍可想見當年盛況。

2007/10/25

【倫敦】老赤夏乳酪酒吧與約翰生博士之屋

這兩個地方因為距離很近,而約翰生博士與『乳酪』的關係,讓酒吧成為文人最喜歡去的地方。


2007.9.16 約翰生博士之屋

約翰生博士最有名的是寫作了第一部權威性的英文字典,1755年出版,也是在這裡的閣樓完成,1748-1759年他住在這裡,這裡周遭都已經是新大樓,只留下這幾間老房子,好像夾在大樓中,陽光照不下來好像在台北的防火巷內,可是這裡整理得很乾淨,走幾步路就會有一些公共雕塑與椅子,可以坐下來休息,享受新舊建築內的休閒風情。

http://www.drjohnsonshouse.org/


2007.9.16 老赤夏乳酪酒吧

這是 1666年倫敦大火後重建的建築,看著很舊很古老的玻璃,還有這家店在各個年代的皇室國王的列表,1952年後伊莉莎白女王二世繼任後,就一直沒有更新了。而維多利亞女王就任的時間也很長,從1837年到1901年。

常來此地的文人有狄更斯與馬克吐溫,我會想像當時這個酒吧是不是都要賠錢讓這些文人來此聊天,後來這些文人成名後再來此地花錢買醉?這個酒吧裡面的擺設還是18世紀時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