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08

【敘利亞】塞琉西帝國一半埋在地下的阿帕米亞(Apamea)

亞歷山大帝的手下塞琉古(Seleucus)在西元前300年建造這座城市,城市名是以他的波斯妻子 Afamea 為名,據說這裡的住民曾經達到50萬人之多。

From 敘利亞

因為亞歷山大早逝,整個從希臘帝國往東的一大片帝國分裂,塞琉古在前312年自行建立塞琉西帝國,稱為塞琉古一世。他的統治範圍除了巴比倫,還包括亞歷山大帝國在東部龐大的一部份。

西元前188年,塞琉西帝國與羅馬帝國簽訂阿帕米亞和平協議,讓羅馬帝國進來執政,不知道這裡的建設是不是就從那時候開始?整個長1800公尺長的列柱大道目前以經挖出了一半,雖然一部分的列柱大道已經重新立了起來,但是大部分的神廟的大石塊仍然散落一地,不知道考古學家怎樣把他重新組合起來?

12世紀的一場大地震把這座城市震毀,如今的城牆仍在,我們的巴士沿著城牆一直開,開了許久才到入口,可以點這裡看 google maps 的衛星圖,大概就知道這座城市的巨大。

維基百科:塞琉古帝國阿帕米亞和約

我們看到了酒神神廟的螺旋狀柱子,疑似宙斯神殿的位置,還有三溫暖的建築設施,埋在地下的水管,還有分冷熱水或是排放汙水的設施,道路也還有分人、馬車或是貴族有遮雨的長廊,雖然身處在幾近是廢墟的城市中央,四周的鳥叫聲,彷彿在跟我們說明當時這座貿易城市中的貴族、商人與奴隸,各類動物交易的熱絡。

阿帕米亞的巨大不小於其他熱門景點,可能是考古挖掘很緩慢,大部分都還沒有研究出土,觀光客多半只停留一下就走,我們有幸走一圈整個列柱大道,看到了羅馬帝國標準的城市基礎建設,那場地震是幸還是不幸呢?

Frances:〔2007敘利亞〕阿帕米亞APAMEA列柱大道和古代水管
嘻猴記:阿帕米亞 (Apamea)

2010/06/07

《台北咖啡館》人文光影紀事

最近新逛的咖啡館不多,有些也可能不符合心中的期望,我非常龜毛:生意太好太吵不喜歡,沒插座無法上網的少介紹,口味不合的不介紹,當日心情不好也不寫,所以導致目前要繼續進展遇到了瓶頸,那就來介紹咖啡館的書吧!

From 台灣‧台北

不是主流出版社的書,又不是有名的作者,在大型連鎖書店不容易露臉,這樣的書應該很多吧!可是往往這樣的書一出版就被打入冷宮,一個作者從默默無聞到成為知名的作家,又要出幾本書,打多少知名度呢?

作者的部落格:River's island

無意中在二手書店挖到這本書,介紹台北市咖啡館的歷史,在日本時代的波麗路西餐廳,還有在歌星純純開的巴西咖啡館,那個時代的音樂、文學與藝術,在日本殖民背景下居然是蓬勃的發展,一直到二次大戰開始,受到了限制。而國民黨統治下的時代,人文咖啡館消失,老一輩的人們對咖啡館的印象居然是色情、吸毒與不良幫派的聚集地。作者從大量的社會新聞報導資料來分析,一直到藝文界人士的訪談資料整理,商業咖啡館的激烈競爭,只是這二十年的事情。

小時候印象中咖啡館,是煙霧繚繞,總覺得咖啡與雪茄的味道是同一類,第一次喝咖啡是哥哥帶我去西餐廳,國中第一次嘗到咖啡酸澀的味道,那時候不知道品嘗,總覺得跟菸酒一般,應該保持點距離的食物。如今,在許多電影的推波助瀾下,咖啡館應該是暨民宿之後最多人想要自己當老闆的行業吧?!複合式與多角化的經營模式已經是咖啡館的必走之路,要純走一個定位,恐怕真的很難存活,更別說要收支平衡了。

推薦序╱ 重返咖啡館的美麗時光
引言╱不只喝咖啡,也要酗文藝
第一章 打開咖啡館的人文扉頁:從咖啡館元年到咖啡傳入台灣
阿拉伯世界裡的「智慧學院」
歐洲在咖啡桌上「甦醒」
咖啡杯底翻升而起的革命狂潮
漢人飲茶空間
台灣文人的品茗生活
咖啡館到台灣
郁達夫造訪台北的咖啡館
日治時代的咖啡館藝文活動
西方的理性思維與東方的性靈追求
第二章 台北文人咖啡館的時代溫床(1949 ~ 1970)
一場迎接祖國的荒謬劇
思想箝制下的出版言論空間
清貧年代的咖啡管制
台北??現代都市生活的展演地
圍繞於中山堂的藝文氣息
咖啡館的色情現象與情色形象
第三章 迎向靈光乍洩的年代:1950 ~ 1970年代的台北文人咖啡館盛宴
中西思潮撞擊下的文藝風
流淌在字裡行間的無聲反叛
文人咖啡館風景
構築在想像世界裡的咖啡館
咖啡館裡的文人絮語
一個消極抵抗霸權的文化場域
第四章 狂飆的時代,消逝的氛圍:告別1980年代
咖啡館的艱難歲月
西區凋零與外來文化的入侵
消費時代裡的人心變異
第五章 嬉遊當代人文咖啡館
眾聲喧嘩的九○年代
咖啡館新浪潮
溫羅汀之光
在咖啡杯裡翻騰搖滾
援引材料
附錄


以上的咖啡館圖引掃描自吳美枝的《台北咖啡館》人文光影紀事一書(2007/3出版),要去拜訪前請先確認有營業

2010/06/06

【日本】富士山明信片

清晨5:30的富士山

維基百科:富士山

From 日本‧東京

背後只有收件人的姓名與地址,這張明信片的簡單,可是背後躲藏了多少的不簡單,還有人生的無奈,就像富士山一般,承載了多少日本人在歷史、藝術、文學的象徵與想忘。

一座山,總是默默地承受,黑夜與白天是這樣的溍渭分明,但人生並不是這樣。

2010/06/05

《觀‧台灣》吃米樂、呷飽咩?台梗九號的幸福契作

《觀‧台灣》這本雜誌不知道從哪裡取得?最近翻了一下,覺得介紹台灣從原住民時代的『吃』文化,一直到國民黨來台眷村的吃,與台灣小吃等,我們經常看到一些翻譯的書介紹各國吃的歷史文化,難得看到台灣的,讓我感動的幾乎要流淚。



在台南的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

在台灣『吃』的多樣性不只是反映在料理上,夜市、廟口,一張桌子、幾個長板凳,或是攤子前就可以當桌子,一叫馬上就料理,比西方的速食店還要快速,而且還是新鮮熱騰騰的,這樣的強調新鮮的飲食模式,在海鮮店更是發揮得淋漓盡致,活跳跳的魚在門口讓客人選,不到十分鐘的快炒料理就上餐桌,叫幾瓶啤酒,幾個人大呼小叫,這樣的隨興文化,在西方也只有酒吧透過高分貝的音樂才有。



產地是台灣『地區』喔!

甚麼是台梗九號?梗稻新品種-台梗9號

官方說法:

幸福契作,集結各個領域的專業達人,以及上天賜予的天然環境,
潔淨的水源,充沛的日照氣候,飽滿的稻穗熟成,
期望大家在品嚐米飯香之餘,
能夠感受到層層用心的結合,
才得以造就這份滿溢的幸福米香。

這包米的包裝令我印象深刻,不但米好吃,包裝也很有幸福感,背後還教我們怎樣煮飯。

PS.為因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稻米開放進口後對稻米產業所產生的衝擊,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積極進行稻米產業結構調整工作,期望有效區隔進口與國產稻米的市場,突顯產地及品牌特色,自94年起透過「稻米產業結構調整計畫」的「強化良質米產銷供應體系計畫」,積極輔導優良稻米產區。這篇文章為果子咖啡的『吃米樂、呷飽咩』的活動所寫。

台灣好米:台灣良質米的聯合行銷網站

2010/06/03

【柏林】藝術塗鴉的迴廊與盲人與聾啞工作坊博物館

我是無意間走入這條有塗鴉的迴廊,從外面絲毫看不出這棟舊公寓的中央有那麼多色彩鮮豔的塗鴉,然後又意外地看到這個博物館進去看。

From 德國‧柏林

這家博物館主要是紀念奧托(Otto Weidt),1883年5月2日-1947年12月22日,本來是做掃帚和刷子的生產工作,雇用一些眼盲與聾啞人,在二次大戰期間,一些員工是猶太人,而德國蓋世太保要抓猶太人,於是他就偽造一些文件,賄絡蓋世太保,並且藏匿一些猶太人,或幫助逃亡之類,這裡描述的事蹟還真的不少。

其實每次看猶太人當年被迫害的故事,都覺得很苦,可是在這個博物館逛的時候並不會覺得特別難過,或許是這裡窗戶很多,陽光照進來,還有看到這個工作坊的照片,整個工廠就好像一個大家庭一樣,而盲人與聾啞人可以有這樣的工作,而且老闆還協助猶太人隱匿或逃亡,還真的令人感佩他的行為。

官方網站

也或許是迴廊中的塗鴉,把這裡的氣氛活潑了起來,雖然盲人看不到陽光,可是在這樣的環境工作,應該內心充滿了陽光才是。





2010/06/02

【敘利亞】哈馬(Hama)水車的花園城市

從黎巴嫩到達敘利亞,覺得好像從大城市到了鄉下的感覺,黎巴嫩是個商業的國家,而敘利亞整個就是農業的社會。

From 敘利亞

因為參觀的行程很多,到達敘利亞的第二天,我才猛然發現,敘利亞少有高樓大廈,我們住的旅館應該算很高的大樓,城市的中央有個水車公園,代表哈馬城用水車把這些水引到各個耕地。目前哈馬城是敘利亞第五大城,人口約有41萬人,主要農作是開心果與馬鈴薯,使用水車的年代可以反推到西元前1100年。

哈馬因為地處東西南北的重要通道,北邊有阿勒波,東邊有帕米拉,南邊是大馬士革,西邊是克拉克騎士堡。在聖經中哈馬也有出現,迦南王國的首都就是哈馬,國王曾經祝賀大衛戰勝,而所羅門王(大衛的兒子)領土也達到哈馬。此外,哈馬這個名詞似乎來自腓尼基語『堡壘』的意思。

維基百科:Hama 哈馬(英)



一離開哈馬,就看到公路旁到處都是趕羊畜牧的人,這就是舊約聖經中亞伯拉罕以後,甚至摩西出埃及猶太人的生活方式。

2010/05/31

捷思敏《愛在日落破曉時-我的巴黎˙維也納》

這是捷思敏的新書出版,從很久很久前就看她去大城市寫的咖啡館文,很羨慕她的外語能力,可以到處哈拉,明明在國外,在星巴克也有不少美女坐在我前面,我就是不敢開口。

From 奧地利‧維也納

因為Before Sunrise 與Before Sunset,旅人踏上環歐旅程,寫了一本書。

她結合多次在巴黎與維也納居遊的記憶,以電影軌跡為主軸。

從巴黎的莎士比亞書店開始,走入純粹咖啡館(LePure Cafe),探索電影中經典場景;以公寓居遊融入茱莉˙蝶兒與伊森˙霍克的浪漫氛圍,淡淡熬煮出巴黎味,伴隨塞納河畔漫步與似有若無情愫,交織成如電影短暫的浪漫生活。來到維也納,她仿如大偵探搜尋電影路線前進,卻不小心被傳奇咖啡館裡的傳奇咖啡客拉住腳步,忍不住就此窩進咖啡館。從而沉浸在一個個咖啡館故事裡。

請來這個滿是咖啡香的浪漫講座,聽她一個又一個動人故事,配上一杯情意所釀造的咖啡。

捷思敏在 GeoCafe 的講座,6月18日(五) 19:30開始,點入報名

去年維也納之旅,透過捷思敏的介紹,我住在這本書中經常出現的『希波』先生的家,他帶我去窮學生每星期一最愛去的牛排館,還一起去逛了一家博物館。在維也納的晚上,沒有多少店開著,剛好我去的那幾天是假日,商家更是下午五點就休息了,白天逛博物館已經夠累了,晚上又沒有店裡讓我窩著,想起來就有點悲哀的感覺。有天晚上我孤寂的在街上漫步,走到《愛在黎明破曉時》所拍攝的摩天輪旁,怎麼拍就是拍不出浪漫的感覺,我只好想個藉口,就是沒帶腳架吧!

我在這兩個城市也仔細遊晃過,雖然走過相同的景點,但是我拍不出捷思敏這樣角度、這樣有凝結感與黑白分明的照片。至於在這些城市的咖啡館,捷思敏的感動不完全來自咖啡館的歷史感,而是在這兩部電影中男女主角心靈的偶遇,加上許許多多的巧合。

這兩部電影也都是我愛看的片子,但我說不出為什麼一直不斷重複的看?

博客來購書《愛在日落破曉時-我的巴黎˙維也納》
《愛在日落破曉時-我的巴黎˙維也納》專屬部落格



(↑我可以收集到這兩部電影所有的景點嗎?)

2010/05/30

【神戶】阿貝之有馬溫泉@炭酸煎餅本家

我很喜歡木頭的日式建築,尤其是一整條街道都是,走進這樣彎彎曲曲的街道,就好像走進了時光隧道,回到了古代。

From 日本

日式建築在台灣上應該很多,很少有整條街,或是整個聚落保存下來的。現存的老街,多是清末的洋樓,重修之後,賣著全台都一樣來自中國製作的紀念品。我想我們之所以去日本的京都、神戶、大阪、高山等地,就是因為日本各地的街道都有不同的特色,所賣的土產也都不同。經常會在九份的階梯中遇到來觀光的日本人,或是平溪線的火車站遇到日本的背包客,他們追尋的是不是就是懷舊的氣氛?


檢視較大的地圖
居然在 Google 地圖的 Street View 找到明信片上的實景

我原以為這張明信片上的街道太小,Google 的車子應該進不去,沒想到一搜尋就找到,而且還跟明信片上一模一樣,因為攝影機比較高,角度有些不同。

阿貝說:有馬溫泉有兩種,一種是像金瓜石黃金瀑布那樣含有鐵質的金湯,另一種則是炭酸溫泉,稱為銀湯,土產則是用炭酸泉做成像法蘭酥的薄餅,我在明信片中的這間試吃了很多片。(石田 步 有馬溫泉 湯本坂)

From 日本
攝影/阿貝

2010/05/29

【台灣】好米,吃米樂、呷飽咩?我吃富麗米與禾家米的心得

阿公那輩都務農,爸媽那一輩幾乎都是從事公家機關的工作,到了我們這一代,雖然每天吃米長大,但我們已經遺忘了台灣這塊土地帶給我們每日的溫飽,土地荒廢休耕與廢棄的老房子,都再再的讓人心痛。


我先選了這兩包米煮來吃,黏稠濃郁的香氣,細嚼慢嚥不配任何醬菜是種幸福的體驗

我很少在部落格接甚麼廣告行銷的案子,可是對於台灣農產品,總有那一份割捨不掉的情感,若是時間許可,都會去報名相關的活動。當果子咖啡要堆台灣好米的時候就很想積極的加入,有一日經過果子咖啡,老闆與店長剛好就在門口,很幸運的我手上就多了幾包米,非常熱心的小可愛一直講這個案子的原由,當場聽的霧煞煞,雖然我也常跑農村,不知道『碾米廠』在整個產銷的過程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

為因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稻米開放進口之後對我國稻米產業所產生的衝擊,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積極進行稻米產業結構調整工作,期望有效區隔進口與國產稻米的市場,突顯產地及品牌特色,自94年起透過「稻米產業結構調整計畫」的「強化良質米產銷供應體系計畫」,積極輔導優良稻米產區。

台灣好米:台灣良質米的聯合行銷網站

我先吃的富麗米,產地是花蓮,咀嚼的時候,我會想到去花蓮羅山村的那個時候,嘴裡吃著手工豆腐的那種感覺,當時那裡的導覽大哥說羅山的米很難買的到,一收割就被日本人收購走了。那裡的天空很閒緻,浮雲朵朵飄過,能吃到在那邊生長的米,好像就在那邊住了三個月的感覺。

【花蓮】羅山有機村(泥火山豆腐與炒的爆米香)

後來吃了芳榮的禾家米,是當年拍無米樂紀錄片的男主角崑濱伯所種的冠軍米,吃米的時候看到純白的米粒,雖然沒有很特別的米香,可是咀嚼之中彷彿有淡淡地稻香。看到米袋上打著『溪流潺潺,滿眼青翠,老農,稻米,輝映著黃昏的夕陽,交織出一幅與世無爭的田園之樂......』,以往政府收購的年代,米價都是固定,沒有競爭,無論米好不好都是一樣要繳交出去,但經過WTO的衝擊,我們可以種出更好吃的米,做出市場區隔,而不是一昧的讓農地荒蕪,領著廢耕的錢,吃著冠軍米,我會想到那部紀錄片裡崑濱伯寫的:末代滅農!是不是我們都已經忘了謝天了?

《無米樂》紀錄片

若是好米需要品牌故事,我想我們就去聽去說吧!用『吃』來愛台灣這塊土地,是我現在唯一能做的事情。

2010/05/28

【台北】我看《家住青田街》,老房子承載了多少的鄉愁

今晚去倉庫看林木材主辦的新生一號出口紀錄片影展與導演座談《家住青田街》,一個小時的紀錄片,一個小時的討論,我想參與的人面對自己的身世,應該都久久不能自己,有趣的是大家所提的事情似乎還停留在自己的論點。


影片出處:《家住青田街》-2010台灣地方志影展優選作品預告(長片組)

一座城市要有怎麼樣動人的故事,才值得人們前去探索?
一棟建築要目擊多少歷史,才能成就它的不朽?
一群人的生命要有怎樣的傳奇,才能顯出它的雋詠?

原先對住處週遭陌然的導演,在溜狗時卻意外發現了一棟美麗的日式建築。她感到好奇,開始學習以攝影機紀錄下這一切,一段穿越時空,跨越國籍的特殊情誼於是悄然上演著。一座城市要有怎樣動人的故事,才值得人們前去探索?一棟建築要目擊多少歷史,才能成就它的不朽?一群人的生命要有怎樣的傳奇,才能顯出它的雋詠?

「想以紀錄片的形式,捕捉生活場域裡的故事,因為越是在不確定的年代裡,歷史文化上的飽滿度,就越會有穿透人心的力量。對童年及土地的眷戀,不會有人種的差別,只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曖曖含光的在心底深處閃爍。希望觀影者對城市發展型式能有自己的答案,也期待拋磚引玉,激發更多人投入社區歷史文化的發掘。邀請您來青田街,一起行走在歷史的銜接點上!」─游雲霞(本片導演)

上面是這部紀錄片的說明,在看片的過程中,我當然不斷地想起那年921,在南投的老家傾倒的紅磚古厝,雖然我從小就在台北長大,整座城市就拆了又蓋,因為不斷的移居,都忘了自己是哪裡人!在日本時代住在台灣的那些日本人,對於他們來說,台灣就是他們的故鄉,而我的故鄉在哪裡?【台北】一座失憶的城市

看完紀錄片後,本片導演游老師講著當年老兵光榮回鄉的故事,現場還有不少人有感而發的講著他們家的故事,有外籍新娘的問題,還有國家認同的問題,我想只要了解歷史,這種論述就沒完沒了,最後,還有一個中國學生感動的哭著他想家的鄉愁。一部描述日本人對青田街老房子與當年住在一起的情懷,居然讓日本、台灣、中國、東南亞各地區的人想到小時候美好的回憶。

這部片能夠引發這樣的迴響,的確讓我意外,我以為下星期即將放映的《綠的海平面》會跟貼近這個問題。不過,這總是好的開始吧!至少我們能開始面對歷史。

這個讓人感動的力量是甚麼?所有的主因都來自青田街的這些老房子,我希望這些老房子都能永遠的留下來,但在台灣可能是天方夜譚,我們能做甚麼?游老師他說剪接了這部紀錄片,改變了她長久不變的生活,也改變了片中幫助她的日本老先生的生活。對我來說,若不斷地紀錄台灣存在的『日式建築』能夠改變我的生活,這也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