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京、京都20家博物館紀錄
- 兩場藝術私導覽
- 每周休兩日(體驗一下慢活)
去年沒達成的 KPI 呢?我還是會想辦法補上的。
受芬蘭頌(Finlandia Hymn)作者西貝流士(芬蘭語:Jean Sibelius,1865-1957)影響,2005年提前自公職退休,以演講、寫作、導覽和散步為樂。純為回饋社會的想法,先後以公益方式開辦大稻埕老街、台北雙連打鐵街、台北城和萬華史蹟巡禮,並擔任數百場導覽義工。為了提升演講或導覽內容暨技巧,閱讀外,經常騎腳踏車或和一群朋友在街頭找尋台北的美麗、追尋台灣人的驕傲。
公益導覽的路線相近,導覽內容大同小異,卻因為參與巡禮的朋友不同,加上其中不乏臥虎藏龍、身懷絕技者,致每次都享受「樂莫樂兮新相知」的喜悅,以愉快的心情開始,再帶著喜悅的心回家,不僅提升生活品味,也豐富下次導覽的內涵。
語云:「一花一草一世界」,事實上,我們周邊的建築,因為機關屬性,或商業、公益機能,或進出其間的人物特色而呈現不同的故事及影響力,不論清領時代就有的萬華、大稻埕,日治時期的台北城,乃至晚近的知名商圈或建築,都有其令人著迷之處,值得細細品味,如果有朋友分享其參觀心得或照片,感動將由點、線、面,逐步向外擴散或發酵,讓台北成為文化之都。
水瓶子是土生土長的台北人,認識他源自於大稻埕史蹟巡禮,對其負責的圓環文化工作室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他結合熱心公益的部落格主們找尋街頭巷尾的特色,讓同行的朋友享受故事的台北,獲得不一樣的感動,透過文字和照片,發揮蝴蝶效應,傳播台北的美麗。2005年後,我在台北按月舉行的史蹟巡禮,常有朋友說其訊息來自圓環文化工作室,這份樂於分享的胸襟,令人佩服。
水瓶子完成新書,規劃每條都是值得一走再走的路線,憶2004年到德國旅行,見該國規劃有有文學之路、河流之路、城堡之路和集中營之路等旅遊路線,希望德國人或到德國旅遊的人前往探索,有股心嚮往之的想法。希望每位到台北的朋友,都應該走水瓶子為我們規劃的美麗動線。
推薦序/街道義工,為台北城走出一條條閒散之路/林婉美(老夫子姊姊)
如果有人說台北城越來越棒了,我想,應該是像水瓶子這樣的台北城居民越來越多了。
台北城建城128年了,身為真正的台北居民們,天天穿梭在車水馬龍的大街小巷時,試問,除了看到了硬體的更新進步,有多少人知道擦身而過的故事呢?
我認為,未來台北城市的魅力與重生,必備條件之一是需要更多像水瓶子這種居民,長時間付出,將台北城發展過程中的點點滴滴累積為故事,融入文化、歷史、環保、生態與休閒趣味性,讓在地的柔性之美和現代化的科技與建築發展能並駕齊驅,有了這種觀念和實踐,才能真正讓台北城質變為具有內涵的國際大城市。
實際生活中的水瓶子,身材高大,聲調比一般人低沉,給人的印象是安靜靦腆,像個鄰家大男孩。工作背景是工程師,讓他內心洋溢的理想可以用文筆簡單、乾淨、快速、大量,用網路無遠弗界地表達產生共鳴,結合許多志同道合的網友,在網路上推動文化藝術導覽暢行無阻,現在水瓶子已是個無人不知又親切的網友。
我們都是圓環文化工作室的長期義工,一起主辦過許多台北城公益導覽活動,雖然只是水瓶子工作的一小部分,但他很投入,用心規畫執行,凡舉網路宣傳、招攬、連絡講師、處理報名事宜等繁瑣細節。更重要的是,這群感召而來的義工們,在不同行業不同角落裡,自願出錢出力,以共同思維,透過參與過程去傳達台北城街頭巷尾的左鄰右舍、大樹小樹、街道、表演等等。
水瓶子有無可取代的魅力與能力,以文化人自許,也以文化長自律,或許他本人不願意居功,認為導覽是一件義務,過程、參與比結果更重要。許多朋友都了解,他行事很低調,執行力強,生活非常簡約。這種人是台北城真正不可或缺的居民,若少了這種居民,城市中就少了一種生活底蘊的味道。
多年來穿梭在各個大街小巷的生活經驗,水瓶子將心得規劃出一條條的休閒主題之路,讓更多人共享這生活與文化的成果,當您的腳步踏著台北城這座土地時,《台北小散步》正是您閱讀這些故事最好的手伴,您可以一邊喝咖啡,一邊欣賞著這些綿延了一百多年來的精彩故事。
我彷彿是從彧馨的文字與照片中去認識她的,我習慣稱呼她的英文名字,捷思敏 Jasmine。
捷思敏寫了兩本在不同大城市游晃參觀體驗珈琲館的書,我自知無法像她這樣的敏銳,在旅行中找尋珈琲館的歷史,找到相關的電影、小說、名人的記錄,然後與老闆、店員、客人打成一片留下足跡。不然就是在珈琲館中尋找家人的身影,尤其羨慕她有一個如電影「珈琲時光」中陪著她到處逛珈琲館的「肇」,希波先生。
看她第一本書《愛在日落破曉時》的時候,原以為必須要事先做功課,看過書中所提的電影「愛在黎明破曉時」、「愛在日落巴黎時」才能深入讀懂這些珈琲館,事實上沒有那麼複雜,進入捷思敏的書不用講求次序,也不需要前情題要,你可以坐在台北的某個珈琲館,來杯維也納珈琲,想像去了維也納與老老闆攀談了一個晚上,哈維卡老先生。
我沒去過日本大城市多少回,但要我自己安排行程,會如同書中的「日本通」,博物館、寺廟、書店才是我安排的重點順序,對於珈琲館,我總認為是工作的場所,在工作之餘才會體驗一下珈琲館的空間與背後的故事,而捷思敏的珈琲館是旅行的一部份,也是生活的一部份,甚至是看電影、讀小說、散文的一部份,舒國治與村上春樹。
讀這本書時,就好像跟著捷思敏一起去日本逛珈琲館,點了一杯厚實的維也納珈琲,除了濃厚的牛奶香,中間一層的珈琲香,喝到最後還有醉人的酒精。看完書,從珈琲館老闆看到日本職人的用心,也從珈琲館客人讀到當地風情,當然,最後還有一種讓自己心情沉澱的味道,會想到老爸與老媽,是一杯真實的維也納珈琲。
離開工作享受旅行、享受珈琲館,也享受生活的捷思敏,真的在這本書說出了她的生活態度,那是我們最想要,但也最沒有勇氣去執行的一個體驗計畫。她認真的去執行、實現,相信在收藏那麼多世界各大城市的珈琲館之後,會過著更有味道的人生。
與維也納珈琲相較之下,我喜歡單品珈琲的單純。於是,我在家裡慢慢磨好珈琲豆,很帥氣的手沖一杯珈琲,把大燈關掉留一盞小燈,看著阿部‧寬演出的日劇,想像身處日本的珈琲館,享受一個深夜的珈琲時光。(水瓶子的推薦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