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25

【台北】誰是騙吃騙喝的人

一早進去青田七六,師傅很仔細的去除玻璃與木窗之間的汙垢,用去漬油細心的刮除,時代在這棟房子上的足跡非常具有多樣性,以前日本時代的工法是利用石灰來固定玻璃窗,但後來有用木條小鐵釘,甚至還有用熱塑膠固定,師傅細心的摘除後,準備用傳統工法石灰來修補,其實技法並不困難,只是要很仔細,這也是傳統工匠一輩子服膺的施工態度,日本稱為職人精神。



我們失去的,應該就是這個態度。

後來北投國中的老師來參加文學故居之旅的試走,在眾多閱讀的書籍中,要找出文學地景哪一個段落,而且現在還存在的地方,還真的不多啊!我們在大中午走到紀州庵,然後看到每位老師都變成呆呆的,可能都中暑的感覺,要教資優生,真的不容易。不但要實地查看,還要找出文學家的作品片段印給學生。

老師,真不是人幹的工作。

烏鴉咖啡,另文!

啊!啊!啊!

自從小丸子被詐騙三萬元後,每個人都來請她吃飯,因為路過小丸子的店,意外的被熱情的老師請客了,吃了上好的一頓飯。這一頓飯小丸子忙碌並沒有出席,她私下跟我說:『好像我才是詐騙集團,大家都要請我吃飯!』

但是,我覺得好像我才是騙吃騙喝的人啊!

慢步在永康街,又遇到熟人,這回是高中同學,印象中我跟他都是班上前三名,他後來上了成大,目前在師大化學系教書,兩年前在青田七六重逢,人生際遇大不相同,要是當年化學成績多兩分,搞不好現在我在化學系教書也說不定啊!

不過,人生也沒有甚麼好遺憾的!

很開心的一天!— 與大玩子在青田七六

《台北獨食主義》之烏鴉咖啡館

大中午一進門,果然都是獨自一個的客人進來。本以為永康街巷弄的咖啡館都被我掃過了,看了黃安寶跟尼可拉斯寫的《台北獨食主義》裏面的描述,驚覺怎麼還有我沒有去過的咖啡館,於是就進來看看。



走進了熟悉的巷道,原來這間咖啡館的前身是 Mei's tea bar,因為幾年前的師大夜市事件,連帶的受到了影響。後來是茴香咖啡經營到 2014.5.4,如今變成烏鴉咖啡,經營者也同時經營海邊的卡夫卡的老闆。

《台北獨食主義》是之前跟我合作過四本書的編輯,自從第一本書大賣之後,我就很放心的把照片跟文字丟給她,她總是能夠化腐朽為神奇的編出一本本漂亮的圖文書,大家總以為編輯只是挑出錯字而已,其實下標題、分段落、美編,甚至是讓人看到封面封底,就能夠衝動的掏出錢來買書的,都是編輯的工作,看完了這本書,感覺每一篇文字,都是獨自一人在咖啡館、小食館反省的成果,在深夜裡讀黃安寶與尼可拉斯的文字,有時會覺得那就是心底深處的反芻,而不是所謂的小確幸。

台北獨食主義找出了34家適合一個人來訪的小餐廳或是小咖啡館,在這座孤獨的城市裏,一個人其實並不孤獨。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82573— 在烏鴉咖啡店

2015/07/23

【台北】友善書業暫居處,註書店

每次只要經過內湖,就會來這邊看一看,曾經幫忙顧過店,沖咖啡給客人,每次活動來,認識不少朋友, Peggy Ju 交友廣闊,一群奇人經常在這裡出沒。



如今,變成了名副其實的雜貨店,還有友善書業的轉運作業處,最近來看到大家忙著分類書,貨運大哥把一箱箱書搬下車,又一箱箱把書搬上車。

好奇的問了一下"咖哩"友善書業合作社的運費,真的是無論遠近,都是一樣的價格!

在這邊讀了《眉角》,覺得很可惜,並沒有談到西藏的占領事件。讀了洪致文的《不沉空母》,看一段台灣很多小型飛行場的歷史。讀了胡慕情的《黏土》,土地與人與人之間,很多事情悲傷的化不開,是我太容易感傷,還是這些事情本身就太無奈?— 在註書店 book in

2015/07/22

【台北】從廢墟二號館,到今日台大醫學人文博物館

多半這樣的景,很多人會以為是在歐洲。



但念建築的人,應該一猜就知道哪個時代哪個地方的特色。

之前星期一來此,發現沒甚麼人,今天中午想跑進去拿電腦出來工作,沒想到大廳已經滿座,在附近工作的人,中午帶著便當或買便當來此,除了有冷氣之外,還可以點咖啡、茶,便宜實惠,咖啡店老闆灌入了家的人情味。

我想秋冬之際應該有不少人在庭院休息聊天,這正是歐洲這樣的傳統建築,給大家的美學薰陶,但,這地方的室內,對於美學、美感與設計,真的還需要再加強。

參與漂書的閱讀心得報告

1.我怎樣閱讀?(閱讀方法,訣竅)
2.如何找時間閱讀?

A1.
閱讀一本書通常是先了解大綱,先知道有那些章節,然後挑自己有興趣的先讀,沒興趣的就跳著讀。這對小說來說不太適用,有時會覺得囫圇吞棗,無法融會貫通,但是人生苦短就先吸收了再說,等到以後有需要,會再回頭讀這本書。
以前稍微學了速讀,看書很快,但是要全部吸收還是要慢慢看,看到自己比較清楚的時候就看快一點,比較不瞭解的就看慢一點。

A2.
在家裡各處放置很多書,也有很多便利貼,讀到哪裡就貼到哪裡,包包也隨手放一本書。不時的要整理書架,整理的時候也順便讀幾個章節,表面上很浪費時間,但是利用時間閱讀,所有記在腦子的東西,在睡覺前閉上眼睛快速的回憶一下,當成是存入腦中的記憶體。

來看大家的心得
http://ireading.tw/tip/reading.php

2015/07/21

【台北】北投文物館

多半這樣的景,很多人會以為是在日本,台灣這幾年修復了很多日本木屋,但每次越看越覺得是樣品屋,或許受限與材料與師傅的工時,很多細節沒有修復完全。



但到了這裡,每個細節都代表了那個時代的流行樣式,很多人可能會覺得都是日本傳統的東西有甚麼好驚訝的,可是要驚訝的是除了和洋混搭之外,洋式的房間因應台北氣候,開了許多氣窗,全景的大凸窗是我最喜歡的。和式的空間也絲毫沒有妥協,庭院一石一石的擺放,屋內竹編每一個樣式都大不相同,更融入了在地生產的陶瓷燒,這些創意,或稱為趣味,要復原都已經非常不容易了,還要能夠有延續性的新意,這才是困難之處。

不僅是建築的創意難以突破,舉辦具有傳承的活動也是困難。

今天此也辦了抓周的活動,非假日的下午,擠滿了年輕的父母,拍照的阿公,耍寶的阿公,怕小孩跌倒的阿嬤,還有活潑的小嬰孩。這邊的抓周頗有創意,應用了八福神的專長,又納入了葫蘆,讓父母寫書法祝福嬰孩,樣樣也融入了台灣在地的生活元素,既不是日式也不漢式,融合成為台灣獨特的抓周文化。我們都在國際上找人家成功經驗,但,把自己獨特一面顯現出來,才是能代表我們的文化吧!

【台北】青田七六暑假的文化導覽

今天在青田七六的活動很多場,可以感覺暑假的台北,全都是海外人士。



1. 新加坡某電視台來訪
2. 中國學生的日文系參訪,東吳大學辦的。
3. 北藝大電影系的交換學生,歐美人士居多。
4. 下午的永康x潮州文創店家的導覽,是僑商會,大家都聽的懂國語,但我發現台灣的獨特用語,很多人都無法吸收。
5. 研究宗教的教授

這幾個團體,讓我不得不思索導覽的內容是否要做一點改變。講台北的都市計畫,好像大家沒感覺,講日本房子的特色,也不太容易融入。對歐美人士講日式建築文化,還要翻譯成英文,難度頗高,每個團體的年紀、國籍、成長背景大不相同,但是能夠讓大家有新鮮感,也是因為台灣多元文化融合的結果吧?

此外,我觀察僑商對於做生意開店很想了解,也對哪些人移民到哪裡?做了甚麼事情,還頗有興趣,但是要講地方的歷史就沒有感覺。新加坡人根本不想了解住在這邊有甚麼人,但日本人就對每個地方的人的特長很想多了解。歐美人對於跪坐在地上這件事情,感覺有點可笑又好玩。總之,很清楚的看到各種人在這棟房子與周邊的歷史的態度,一個社會要進步,我想還是互相體諒,互相學習,台灣有那麼豐富的文化資產,應該自己來多認識才對。

這麼熱的天氣,大家保持高度的學習態度,還有帶著輕鬆旅行的心情,實在不容易,有多久你沒有看過你周遭的環境了呢?

2015/07/20

【台北】一個活動、一個案子、一間房子與一座城市的想像,驚覺我們並沒有文化政策

最近或許又到了申請經費的旺季,青田七六與個人都接收到不少的合作意向書,但是總是抓不到章法,到底要合作甚麼?經常是搞不清楚,本來覺得是廠商的問題,後來覺得是我們的文化政策不明,空有經費讓廠商投標,可是廠商也不知道重點要放在哪裡?



或許公部門覺得標案十分清楚了,就是要辦活動,然後眾多的活動政策不一,文化活動可貴就在與無法像商業活動一般大量的複製,用潮流來吸引大眾,但我們卻用商業的方法在經營文化。

這個沒有政策,到底是誰的責任?以前在大公司上班,總經理會先給部門主管大方向,即使總經理沒有方向,部門主管也會去逼問出來,不然就自己喊出來逼老闆表態,有時候訂年度計畫的時候,若沒有一個政策、目標,經常會覺得很丟臉,無法明確的讓下屬好好安心的工作。

我們經常在沒有目標的情況下,完成了一個活動,甚至是一個案子。

昨天貼了梁思成規劃北京城的想像,我不覺得他當年的堅持,如今是否會更好?但至少他有「想像」,我們對台北這座城市的想像,每個人都大不相同,有些人覺得老房子就是拆了蓋新的「老房子」,若需要甚麼東西,就從哪邊移一棟東西過來,哪裡有成功的經驗,就複製一份過來,也不管歷史脈絡是否合適,一種移植的文化沒有根基,就很像以前在馬路旁種滿了花,一個星期就凋謝了,如今的確已經沒有這樣花錢種花的事情,但很多事情還保有作秀的文化。

每個人想像的城市樣貌需要意見整合,也需要討論,這的確不容易,也會有利益衝突,但是只要有「政策」出來,違反政策的事情自然就退散,用 google 搜尋「文化政策」有一堆,但,我們又學習到了多少?

PS. 若要省錢的話,就不需要招標了,把去年前年的承包廠商找回來,做一模一樣的事情,因為所有企畫案都一樣,直接砍一半預算,一樣也可以做好事情。

2015/07/19

【台北】國家圖書館聽演講:全球化與城市文化

這是國家圖書館的前身模型,現址位於南海學園,模型放在國家圖書館,圖書館屋頂挑高,擁有自然光,放置了很多大學紙本論文,今天去找資料,除了看書阿伯之外,當然不少年輕學生來此讀書。



由於很多論文沒有電子化,必須跑一趟,的確論文眾多,只是這裡必須要用影印,無法提供電子化的掃瞄,感覺還是有點落後。有時候居然 google books 是查詢的到,但是到國家圖書館還不一定找的到。

這場演講有提供公務人員點數,很準時開始,但也很準時結束,剛開始覺得有點學術性,我猛記重點時發現沒有桌子,不過後來講了一些電影舉例,用王文華的小說舉例何謂彈性移民,這個我同學還蠻多符合這個條件,加上目前中國流行的小時代電影風潮舉例,害我很想要去看這些電影,由於黃宗儀這幾年在香港任教,著磨在香港學生與中國學生、台灣學生的比較,對於香港、上海、台北有深刻的認識,我倒覺得最近的香港電影,有跳脫周星馳時代,深刻對社會問題的反省,例如逢寶寶演的媽咪俠,至於老師所提的電影名單,我就打在下面給大家參考了。

神經俠侶、我不賣身我賣子宮、單身男女、天水圍的夜與霧、香港有個荷里活、香港人忍夠了等等。

【台北】體驗手機支付

除了去網路書店消費,要在 7-11 取書之外,我鮮少會去買小七的東西,今日上午從國家圖書館出來,天公下著大雨,不得以只好去買一把雨傘,想說前幾天下載安裝並且設定好的線上支付也可以來試用看看。



第一次試用,跟悠遊卡一樣方便,而且可以離線使用,若是手機有聯網,還可以馬上知道交易金額,在中國大量使用手機支付這幾年,台灣終於趕上了進度。

今天也是這支付工具的推手同學的生日,曾在一棵大榕樹金控公司工作,於是我辦了該公司悠遊金融信用卡。很喜歡看棒賽的他這回進入了兩隻職棒球隊的金控公司,於是我不但辦了該公司信用卡,還使用了手機支付工具,這幾年在媒體經常看到他的訊息,但老朋友卻不常見面了。

希望支付工具可以對個人工作者更加的方便,小公司應該以後都不需要收銀機系統了,用手機就可以做生意結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