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26

【台北】十一點就開門的永樂座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這城市彷彿到了十一點才剛剛甦醒,猶太人一天的起點是剛剛日落時,婚禮也從這時開始,星期五的日落,全家不開伙點了蠟燭,思考生命與精神層面,陪伴家人的一天。

台北的假日,其實是從日正當中開始的,家人一起在餐館用餐,彼此睡眼惺忪的划著手機,然後朋友相約在咖啡館,也是台灣人的安息日,聊天八卦度過了精神層次的一天,星期一就要上班。

而我此時在書店翻閱著書,星期日,應該算是一個星期的第一天,還是算是最後一天呢?

翻閱著黃以曦的《謎樣的場景》,我突然想起了上午對中山女中的日本文化研究社的導覽,居然沒有把馬場教授兒子來訪的事情說的明白清楚,而另一團體想要問我們為何要經營這樣的空間,我也回答的不夠透徹,所以電影是一個自我戲劇的迷宮,導覽人生也是如此嗎?

我仔細的拍著書店的書架,宅急便的貨車辛勤的送貨司機,巷子對面可愛的玩偶,伴著一個陰濕的早晨,一周的開始是哪天似乎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活在當下吧?— 在永樂座台大店。

2017/02/25

《異星入境》Arrival:到底是抵達了,還是離開?


附圖:這幅畫到底是青年男女剛要去島上聯誼玩樂,抑或是已經玩得醉醺醺依依不捨準備要坐船離開呢?
華鐸/塞瑟島朝聖/1717年/巴黎羅浮宮

這部打破因果時序的電影,是預知了女主角的一生,還是她想要突破的一個起點?耶穌十二個門徒,上帝創造人類花了七天,外星人的手有七個手指頭。外星人派來飛行器的是 Nike 的標誌,還是勝利女神的羽毛?

我們從小到大所學都是線性的,整部電影的概念,是一個圓,所謂的因果是不存在的,剛好這樣的前提,把抵達同時含有開始、離開這兩個概念連結起來,從《第三類接觸》(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到《接觸未來》(Contact),與外星人接觸的電影,或是神、人接觸的議題《普羅米修斯》,在在的說明了人類追求『我們從哪裡來?』的這個議題,這部片討論了『我們是誰?應該要往哪裡去?』

答案是不是在我們的心中呢?

突然想到《快樂的結局》(Happy End)這部捷克片,逆轉的線性思考要進入無因果的世界,的確很難。

《今天也是吉日》



本以為是描述寬鬆世代(台灣是草莓族)的日劇,原來是教導寬鬆世代如何參與政治學習言演講的勵志片。

演講技巧在我們的學生時代老師都有講過,可是沒想到現在已經不教了,我喜歡條列的內容,但真正要使用上,真的是要了解精神才是,這點的體悟在人生上的確不容易。

但這部片也點出了擁有良好的家世,才是成功的出發點(#畫錯重點)

2017/02/24

2004年,伍迪艾倫《雙面瑪琳達》



在沒有事先看影評就看了這部片,又以為看了很多伍迪艾倫的電影,應該很輕鬆可以明瞭,原來瑪琳達演出的是兩個互不相干的喜劇與悲劇,雖然搞外遇劇情是一樣的,但是一方是喜劇收場,另一方是悲劇。

所以這是電影是很好的練習,觀察角度的不同,造成不同的結論。

伍迪艾倫的電影節奏與好萊塢商業電影大不相同,他的創新不少,像是劇中人與觀影者的對話、編劇跳出來擅改劇情,雖然目前來看.......

我們習慣看有『起承轉合』的單線發展電影,也或許習慣雙線發展但是結局融合解題是的電影,但這種同一批人好像在同一時空的雙線發展還蠻少見的。

我在想若是重新剪接,放在左右兩個螢幕同時放映,不知道會有怎樣的效果呢?

2017/02/23

20170223《國語日報社的中學生報》No.224:新形態閱讀空間

放學後,有些人會換一個地方念書,像是外面的圖書館、K 書中心或速食餐廳等。除了上述這些場所,近期還出現了許多新形態的閱讀空間。即使花一天的時間在這些地方念書,都不會覺得無聊。下次不妨走訪這幾個新興空間,讓自己轉換不同的心情吧!

《東京白日夢女》與《慾望城市》




我不喜歡《慾望城市》,總是物化男性,只為了自己的戀愛,但《東京白日夢女》這齣東方的《慾望城市》卻表現得極好。

看了劇中這個完美的配角,帥、調酒師、會做菜、有潔癖、喜歡看法國電影,電影中不要討論劇情專心看片,整個是我的菜啊!我都愛上了著個男人。

到底適合不適合重要?還是結婚重要呢?

2017/02/22

【綠逗冰】聽水瓶子城市慢步069-文學故居1



散步到文學家的住所,台北市南邊,永康、青田、雲和、泰順、溫州街一帶的城南區域,水瓶子帶我們去文學故居導覽囉!

「青田七六」,地質學家馬廷英教授的住所,他有個知名的作家兒子馬國光-筆名亮軒,從小住在青田七巷六號的亮軒,寫了二本關於這棟房子、馬廷英教授和家族的故事—《壞孩子》《青田街七巷六號》。而文史家楊雲萍、臺靜農也住在附近,水瓶子在台大圖書館找馬教授的書,竟然找到從前文人間收藏書籍的交往痕跡呢!

探究梁實秋故居,先來到師大路,1945年以前這條路不存在,總督府擔心美軍轟炸,台北建築密集將陷入一片火海,於是下令拆除一些街區作為防火巷,師大路便是其中一條。梁實秋因太太程季淑有嚴重風濕,搬過幾次住所,一開始是德惠街1號,後來雲和街11號,再搬去安東街(現在瑞安街),買了一百多坪的地,房子只佔十幾坪。水瓶子來跟大家說梁實秋與程季淑間動人的故事!(撰稿:孫薇雅)

綠色逗陣的綠逗冰專欄,歡迎定期收聽:
http://www.beanstalk893.com.tw/article_list.php?class_item_id=28

20170222《國語日報》城市美學04:求新求變的威尼斯



以下是未校稿前:

還未去過威尼斯前,重商貿易、小島海國、東西文化交流、封閉與開放、貢多拉、鬼魅神話、錯綜複雜、嘉年華面具節、貴族獨裁、十字軍東征等等關鍵字詞,在我心中懷想。

*逃避戰爭形成的海上城市,後來卻集結十字軍東征

西元421年,當義大利各城邦因為羅馬帝國的衰敗,在北方的蠻族入侵後,有一小群的流亡人逃到幾塊瀉湖所組成的威尼斯,這種逃到海上遷徙的情感,逐漸成為威尼斯人的情感跟生活方式,進而在697年選舉出第一任總督。因為威尼斯共和國是由平民百姓所建,建城的歷史中並沒有英雄的傳說,就因為共和國的獨立運作,而威尼斯又剛好位在東西方交流的航海重要點,成就這個水都的重要性。

威尼斯對外跟拜占庭有緊密的關係,當時世界的中心是君士坦丁堡,威尼斯人不甘海上的貿易活動被拜占庭帝國壟斷,於是經由選舉產生的寡頭共和體制起來競爭。

西元1202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大量的傭兵在威尼斯集結,準備進攻埃及,當成反攻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的暫時根據地,但是貴族無法付出大筆的傭兵費用,於是改變戰略直接進軍君士坦丁堡,成功的攻佔、洗劫這座城市,並建立了附庸國拉丁帝國(1204-1261年),也讓威尼斯成為東西交流的主要地區。

*嘉年華面具節

來到威尼斯最有看頭的,就是每年的嘉年華面具節,嘉年華(Carnival)這個字是聖經中魔鬼試探耶穌的故事,耶穌被困在野外四十天沒有吃東西,雖然非常飢餓,但並沒有受到魔鬼的誘惑,所以為了紀念耶穌,所以在復活節四十天之前,舉辦嘉年華會盡情吃喝。

威尼斯的嘉年華會,特色就是每個人都戴上面具,因為在威尼斯有貴族、商人、外國人、藝人、平民、勞工階級等,當大家戴上面具之後,社會階級的角色就可以模糊掉,短暫的逃離現實的壓力。而威尼斯各式各樣的面具,也代表了當地的歷史,例如很像鳥嘴的勾嘴面具,是專門治療黑死病的醫生。

如今的面具節,來自世界各地的面具造型,甚至有電影星際大戰的黑武士,或是到中國各地旅行的馬可波羅,或是中國的京劇面具,都說明文化交流的意義。

*威尼斯畫派

去過威尼斯的人,馬上可了解威尼斯畫派的作品的特色,藍的不能在藍的天空,寶藍色的海水,藍綠色的大運河,天氣好的時候,水面反射的波光粼粼,陰天時水上矇上了一層霧氣氤氳,下雨時海天共一色。

從文藝復興之後,威尼斯畫派不只是南北的交流,更多是東西的交流,比起以宗教畫為主的羅馬、佛羅倫斯更顯得對於人文的重視,尤其是活著比較久的提香,除了色彩鮮豔的精進外,也經常在畫作中重要位置畫出低下階層的平民,教會勢力因為重商而式微,天高皇帝遠的教宗也拿他沒有辦法。

學院美術館展出眾多威尼斯畫派的作品,各處教堂也有不少收藏,非常值得買門票進去慢慢欣賞,除此之外在藝術學院的學生經常在周邊創作,島上更有古根漢美術館分館。剛到威尼斯的時候,曾經誤解這裡是個大型的拍片場,但其實在各式建築內,都可以找到這城市恆久的藝術性格。

*工業生產創新概念的發源地

威尼斯不只是當貿易中心而已,還是把生產中心的觀念帶入城市經濟的一環,設立造船的工業區、製造玻璃、軍火的區域等,好像今日我們的進出口工業區,有稅賦優惠。

威尼斯在16世紀的勞動人力曾經多達一萬六千多人,可以打造高達三層樓高的有槳帆船,也是歐洲最早把船的生產作業線化的工廠,可以在24小時內打造出一條配備完整的戰船,在1570年土耳其攻打塞浦路斯的威脅下,發揮了很大的防禦作用。

歐洲各小城邦對於外邦人普遍有敵對的態度,只有威尼斯容納各色的人種,不但日耳曼人、猶太商人或是東方來的東正教教徒,更是世界的一個縮影。

西元1846年火車進入威尼斯的那一剎那,這個海上城市已經註定要用陸地人的思考,1931年汽車堤道完工後,威尼斯的地位仍然屹立,這跟威尼斯人的性格有關,能夠時時求新求變的威尼斯,這百年來搖身一變觀光旅行的世界中心。


圖說:



聖馬可大教堂在威尼斯中心的聖馬可廣場旁。 西元829年建,曾是中世纪歐洲地區最大的教堂,威尼斯藝術之作,內有豐富的藝術收藏品,建築有拜占庭風格到處有希臘十字造型,加上上面有五座圓頂,更有歌德式與文藝復興等各樣的建築式樣與一體,又稱之為金色大教堂。



美麗又一致的貢多拉造型,應徵船夫要通過考試,體力、技巧、講故事樣樣不能少,全部都在維持傳統。



同樣的面具不同的色彩露出不同的表情,掩蓋了階級顯露真實內心,這樣的嘉年華會代表在地深厚的歷史文化基礎。

2017/02/20

曹俊彥老師的書,台北印象


這次去書展最大的收穫是在玉山社買到這兩本書,也遇到了曹俊彥老師本人,雖然只談幾句話,感到無比的溫暖。學習藝術的人,對於周遭環境的感受很深刻,看了這兩本書,對於台北市的變遷又從我小時候的記憶反推三十年了,這類的書要多多出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