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01

2018.01《TaipeiWalker》No.249,水瓶子城市漫步15:紫藤廬,原來是淺香貞次郎的家屋,看盡時代的轉變



來紫藤廬,一直會感受到一股濃厚的老藝文氣息,這個『老』字,不僅僅是茶風味,而是整個空間。無論是客人、主人,還有整個展覽的空間,都有老味道。泡茶的方式是老的,用酒精燈加熱沸水,自己動手泡茶,一群人坐在榻榻米的空間,腳丫子能夠呼吸,連聊天的內容都放肆了起來,這是身體的自由吧!而這樣的自由其實並不是像呼吸一樣的自然,台灣經過前輩的長期努力,我們才可以自由的集會與說話的權利。

1920年代興建的日式家屋,是淺香貞次郎(1878年生)住宅,在台灣總督府官職最高為海事課長,1931年辭公職改任民間的台灣海務協會,在台灣工作三十幾年幾乎全部都與海事相關,也說明了當年台灣在海洋貿易、船務、港口等蓬勃發展。

高橋鏡子,一位來台工作的女性,曾經書寫過參與的婦人會聚會活動,經常使用海事課長淺香貞次郎的住家,只是是否就是這一棟家屋,仍要考證,但可以知道當年日人的住宅,兼具了招待所,舉辦會議的用途。

1950年財政部接收家屋成為官舍,主人周德偉是基隆關稅署署長,當年《自由中國》雜誌的雷震、殷海光也都曾經在這間屋子裡討論自由主義、哲學思想,或者討論當年的政治情勢。

1961年夏天的一次颱風,屋頂被吹壞,幸好靠著老紫藤樹的藤蔓支撐,屋瓦沒有打壞天花板,周德偉在木屋旁重構了一幢兩層樓古典風的洋樓,有大吊燈、壁爐,形成了今日洋和混和的樣貌。

周德偉曾請他的老師海耶克來台演講,並著手翻譯《自由憲章》,請殷海光翻譯《到奴役之路》,書寫《當代大思想家海耶克學說綜述》等文章。美麗島事件,黨外人士多所在此聚會,黨外編聯會提出了台灣前途決議文。1991年的波灣戰爭,是全世界第一次透過新聞媒體即時的透過轉播讓全世界人觀賞『戰爭』,同時,周渝在紫藤廬二樓掛起了反戰的布條。

李安導演的《飲食男女》也選擇在在此取景,以日式家屋為背景,說明1990年代兩代衝突,透過烹飪哲學將男女之情、飲食文化緊扣再一起,這樣的家屋,其實最能反映時代的轉變。

新生南北路原為都市計畫中的大排水溝『掘川』,當時周邊有河川水圳、森林公園規劃案、高等學校、帝國大學等。淺香貞次郎在此置產,屋主的職務與終戰後基隆關稅署相關,周德偉先生入住後,從自由主義的討論,到了黨外人士討論聚會,紫藤廬變成古蹟後的開放,並且成為一間藝文氣息濃厚的茶館。飲水思源,身處四周都是海洋的台灣人,了解這棟屋子內外曾經發生過的故事,是否會更珍惜老房子的保存呢?


【台北】大吉大利,治感冒



2017/12/31

【台北】今年最後一天,典藏咖啡館


每一個人的背影,都有說不完的故事


就用這張廢棄物製作的藝術品歡送2017年吧!

【台北】鐵道部前


這棟建築對著北門,西區門戶計畫的車流量很大沒錯,但是要拍到這樣悠閒的畫面也不難— 在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


這棟對著南門


這棟對著西門


這棟遙遙對著小南門


這棟對著東門的已經拆了

2017/12/30

《漫漫回家路》



我是因為妮可基嫚才會選看這部DVD的,沒想到妮可基嫚的戲份不多,不過,的確是畫龍點睛的一個角色,對於這個印度少年對於母親的找尋,這位後來的母親其實扮演了更重要的態度。

片末,真實故事的男主角出現了,怎麼跟男主角差那麼大啊?男主角太帥了。

每個人都會猜測對方在想甚麼,這位印度小男孩長大後,想要去找尋那個失去的親生母親,透過 google earth 不斷的一個小村莊一個小村莊去找,就自己童年的記憶去找,從開始在網路上尋找到真正找到,煎熬的四年的時光,這四年到底要不要跟母親(妮可基嫚)說,母親是否會不諒解,要不要跟女友分離,種種的糾葛,在這個年輕人的心中,跨越了種族的思考方式,最後回到印度老家,生母為了等待兒子,一直在原來的地方不敢離開,算是非常美好的結局,但,這麼多人花了這麼大的力氣二十五年對人類來說,也是不算短的時間啊!

國界、膚色的界線,母子、兄弟、夫婦、男女朋友的關係,每一個異同之間的關係,都值得我們深思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理解對方真的不容易。

印度、澳洲,都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不可否認的印度這個文明古國自有自己一套的社會運作方式,英國人進入後才得以透過鐵路的建設,英語的統一讓這個國家互相溝通,但是澳洲卻是英國囚犯流放的地方,從歷史看這樣的發展,這部片對於兩位母親的和解與理解,其實在殖民後的全球化現象,一直到現在這樣的理解我們還是不夠的,當你以為印度是保守不夠進步的時候,有時候這樣的社會親情卻是密不可分的,當你覺得白人是因為生不出小孩才去領養窮人的小孩,但其實他們並不生不出來,而是有更廣大的愛,願意接納頭腦有點問題的小孩,看看是否可以改變這個世界呢!

每一個人的社會地位,都是可以被重新思考,重新定義的,是很好舉辦討論會的一部電影。

【台北】小學同學會




上班族中午簡餐,往往很難選擇,不是口味太重,就是太油膩,沒客人不敢進去,選擇口味又覺得不想吃,你有這種困擾嗎?

到這邊就像是回到家裡一樣,重點是甚麼選擇都有,一下老闆就會變出來給你。— 在 City廚房。



每年都會在安東街19號的 city 廚房舉辦,許多同學會從國外回來國年,在歲末年終看到每個同學的變化,心裡說不出的那份感覺。

因為同學中有醫師,所以我都可以獲得一次看診的機會,其他同學有老師,也有會計師、記者、貿易公司、辛苦的家庭主婦,可以說是各行各業的人都有,小學時期不會了解到大家的想法可能南轅北轍,但的確面對後來的人生路,可能都對不同事情會有不同的看法,當然,相同的看法更多。

即使,有不同的看法大家也不會吵架,和諧的笑鬧,這就是奇妙的地方。

台灣這塊土地有各式各樣的人,但是在媒體上為何都是對立面?媒體不是作為化解對立而存在,卻是要引發對立而存在,這樣的聚會後,每次我都在想這個問題,又剛好歲末年終,反省反思社會政策,或是討論選舉,永遠無解。

我會想到《往復書簡:二十年後的作業》,北海道的小學校畢業後的學生,各自有自己的人生,但是卻在多年後回頭找老師,抽絲剝繭的過程中找到了當年意外的真相,也打開了各自的心中的傷痛。

不過,我們沒有這樣的過往,是在快樂的童年中長大的。

2017/12/29

【台中】書店滄桑,還有出版社的滄桑



昨天逛書店,看到這本書,本來覺得還算普通的政府出版品,但是翻開一看,有很多補丁,貼上了歪七扭八的照片與圖說。

也就是說,可能趕著出版,或者是求好心切,也有可能資訊錯誤,或是因為房子長相不同了,所以做了這些亡羊補牢,或者照片沒有版權被告等等,我內心上演了不少小宇宙對話。

本來沒有想要買的書,有了這些補丁,讓我更想了解背後的故事啊!(我好壞)

2017/12/27

【綠逗冰】聽水瓶子城市慢步107-霧裡薜圳的散步



大台北地區三大水圳道,本集介紹霧裡薜圳及與瑠公圳中間點-瑞安街。我們要從九汴頭分水站,現在的溫州街45巷開始散步起。

在1939年的瑠公圳水利圖上看九汴頭分水站,霧裡薜圳三條支流從此分出,再往回找1895年台北市地形圖,可發現共有四條。往東有三條分支流,延伸到新生南辛亥路口,於是我們走進台大醉月湖。醉月湖的左(西)邊是霧裡薜圳第一支流,從溫州街45巷分流而來,東邊則是大安支流。當初瑠公圳引水從四獸山、象山取水,因此很可能醉月湖當初周邊的眾多埤塘,是由從新店引水灌溉。醉月湖舊稱牛湳池,推測日治時都市改正將池填平,變成沼澤地,而埤塘填平的後果,下雨會淹水,於是興建了新生南北路下方的排水溝。

出台大校門往辛亥路,就到了龍安坡。龍門國中內有個古蹟「龍安坡黃宅濂讓居」,校舍也配合古宅的建築風格興建。傳說中1853年北台灣發生漳泉州械鬥,延伸到黃家居住的新莊,舉家遷移到此。大安區當時有五座大宅第,在日治時被徵收為帝國大學、戰後被徵收為憲兵隊用地、學校用地以及建國辛亥高架橋用地等,黃家只剩下古厝,於是捐給政府做指定古蹟,保存下來。從古宅三合院中,很容易看到防禦工事,聯通走道、刺竹等,而水井則自給自足,周邊的水圳道供給水田生產,為黃家家族事業。

接著沿瑞安街慢慢散步,可以發現街坊鄰居不少是客家人,這裡還留有老行業,修自行車、推拿、國術館等,沿街建築老公寓、豪宅大廈、日式建築隱身混搭其中。到222巷口,驚喜見到有一株大樹的綠蔭小公園,原來台北多半學校公園旁,應居民要求蓋停車場,水泥建築的覆土不夠,因此小公園的樹長不高。而瑞安街的里長當時堅持保留樹木,於是這裡綠意盎然。 推薦一個私房景點「水牛書店」,一定要到二樓咖啡座,點杯咖啡坐在沙發上看書,偶爾眺望窗外想像霧裡薜圳的過往。


綠色逗陣的綠逗冰專欄,歡迎定期收聽:
http://www.beanstalk893.com.tw/article_list.php?class_item_id=28

【台北】撫台街洋樓?還是大和町洋樓



每次都要來正名一下,撫台街,是一個"街區"的概念,不是一條"街",本來這個街區叫做撫台街,後來改名為大和町,延平南路叫做大和町通。

經過這裡無數次,也用相機留下紀錄,從來沒有拍到過前面沒有停車的樣子,今天運氣好,不但天氣好,還沒有車子。

一樣,豬腳肉飯大排長龍。

【台北】京町八號



京町在哪裡?應該很少人知道,位於現今的延平南路與博愛路中間的博愛路八號,前後都有門的咖啡館,兩邊看出去都是古蹟,這樣的借景,比坐在古蹟內喝咖啡,看著外面的人一直往內拍照,實在有不同的風情。

這幾年一直在台北各大小街道慢步,不然就經常一個人坐在咖啡館敲著鍵盤胡思亂想,今日踏入京町八號咖啡館,剛好清志老師前幾天在聯合報寫了一篇城中區咖啡文化的復興,有很多人慕名而來,年齡層偏高,意外的我偷聽到了許多的看法與想法,目前媒體的同溫層實在太厚了,能夠接觸到不同人也算是收穫良多。

我想著在若一路往北,延平北路的咖啡館們:

南京西路口:森高砂,以前的維特咖啡。
保安街口:第一唱片行,亭仔腳也有類似的風情。

馬路的轉角,是適合被欣賞的角落。

是否可以用一條街列出這些咖啡文化的昔今,一個街區的興衰,若能有一家咖啡館,最好是老咖啡館,那麼那樣的歷史是不是就能被凍結在那段時光呢?

每次來撫台街洋樓前,我靜靜的望著這街景,百年來從無到有的街道,政權的更替,我們有為了自己留下些甚麼嗎?日人來西門附近,開設了台灣第一家咖啡館,門口有種著一顆椰子樹,象徵著日人對南島台灣的想像,我期待我們的咖啡館有這自己的想像力。

在北門二樓開家"陳法咖啡"如何呢?

看到客人翻閱著書架上朋友寫的書,我是否要去跟老闆打聲招呼呢?然後再置入水瓶子的書,或許下次來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