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7

No.24 【台北】電力、水力與鐵道建設

#一年五十次走讀地圖 第二十四次

去年沒規劃完,今年要拼完

電力、水力與鐵道建設

  • 暫時火力發電廠舊址
  • 新店線公館站舊址
  • 自來水博物館
  • 新店線水源地站
  • 瑠公圳舊址碑
  • 醉月湖
  • 霧裡薛圳的露出點
  • 殷海光故居水圳露出點
  • 戰爭蓄水池

2025/03/18

【高雄】旗山車站- 糖廠故事館

旗山車站,當然已經沒有鐵軌與火車了,作為故事館用途。

Mercado do Bolhão 葡萄牙波多,這個攤位只是賣果汁,排得好漂亮。只要搜尋這個市場名稱,大多跳出來的都是這一攤果汁店

Mercado do Bolhão 每一個轉角的弧度都很美

旗山公學校

旗山紅糟肉,排隊人潮

上次去旗山老街,稍微逛了一下市場,並且在老市區晃了一下,發現了這棟小小的車站非常的漂亮,比對了鐵皮市場真的有天壤之別。

記得大約二十年前逛百貨公司周年慶,年輕的樓管非常的賣力叫賣,想要複製出傳統市場的熱鬧。

還有我也想到了葡萄牙波多的傳統市場 Mercado do Bolhão 重建後也是作為市場營運,如今是觀光客與當地人一起共用的狀況。

我覺得在傳統文化與具有美感的建築並無衝突,只是我們要如何設計規劃,既然花了那麼多心力修復好這樣美麗的老建築,是否可以對於老市場的景況有更多的介入,但同時又能保留一種"阿莎力"的氣息呢?

如何開始呢?

2025/02/25

【基隆】正濱漁港彩色街屋,嶼我

#五十次肉桂捲 第二十四捲
自從上次跟 曹銘宗老師來吃,就十分難忘,因為當時希望每一道菜都能吃到,來得人比較多,所以每道菜只能吃到一口。 今晚終於如願點到喜歡的菜,每道菜都有創意的配料,菜剛端上來時候看似一般歐洲料理,但是仔細品嘗配醬其實非常有創意,混搭意想不到的在地風味。
正濱漁港有些外籍移工,看著塗著彩色的房子,夜裡燈光下跟白天大不相同,夜裡總是顯得孤寂,但看著好像百老匯歌舞劇的入口的車站亭,底下有一對情侶在聊天,看似是移工,自在的融入了浪漫的環境。
大吟釀炸雞:台灣雞腿、大吟釀清酒、糯米椒、自製沾醬、石蓴

水手在世界各地的闖蕩,也造就了各式各樣的飲食文化,我會想到日本宮崎的"南蠻雞",在基隆八尺門旁的漁港,台灣原住民與外籍移工在此生活的痕跡,我們一般人可能沒有接觸,但透過食物的交流,搞不好更容易理解?我喜歡這裡的"大吟釀炸雞",除了自製沾醬還有石蓴,是不是可以衍伸出甚麼故事呢?

鯷魚油漬鐵板牡蠣:瀨戶內海2L牡蠣、花椰菜、紅甜椒、鯷魚、迷迭香

豐厚的廣島牡蠣,比牛的睪丸還要大顆好多,吃了不知道晚上是否睡得著啊?

阿姑的擔擔麵:台灣本土黑毛豬、雞湯、豆漿、訂製手打麵、雞蛋、青菜、海苔絲

用黑毛豬的擔擔麵,不但有本土的特別氣味,加上豆漿,也好像鹹豆漿,又有點豆腐的感覺,絕配。

吉古拉櫛瓜胡麻沙拉:隔壁吉古拉、當季蔬菜、胡麻柚子醬汁

嶼我肉桂捲,當生日蛋糕,菜單上還有英文、泰文,真是貼心。

抹茶拿鐵,暖胃

我覺得每樣菜好像都有講不完的故事,也只有在此可以說得完整。最後,我期待台灣每一個港口,都有這樣的一家餐廳,訴說每一個在地的故事。 相關連結: 嶼我訂位與菜單:
https://inline.app/booking/-NTRYTAeCYQ1TBBaKSbx:inline-live-3/-NTRYTNg7keMPDUQ-4EF?language=zh-tw
曹老師臉書記錄: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2jUyMQWrd3jWKtfSNdpbbKd6wX59RXvGZQbjrGbd8Qv1rjZ77ZtH465tZFoXgMadBl&id=1727161549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35bZ8XQwBtm4Lvvak8gMC5m8yEuem6Why2Mt4tGQLi5MpHD7kueRZWhEAsbUB7pg5l&id=1727161549

2025/02/04

No.23【青田七六街區慢步】開春新路線- 3/15(六)文學之路II:穿梭時空的城東文學散步

#一年五十次走讀地圖 第23次

【青田七六街區慢步】開春新路線- 3/15(六)文學之路II:穿梭時空的城東文學散步

附圖:1939 台北市區計畫街路並公園圖 (來源:中研院 台北市百年歷史地圖)

台北城南的文學之路,是青田七六從2012年開始,持續至今的慢步路線。提到文學似乎便離不開城南,但學校林立的城東,也聚集了諸多文人身影,隱藏著許多文學故事。2025年開春,我們的文學之路終於是走往城東了,如果你也好奇城東的文學之路是怎樣的風景,那就跟著路那老師一起來看看吧!

2025年3月15日(六)上午9:30-12:00
文學之路II:穿梭時空的城東文學散步
集合時間:2025年3月15日星期六上午9:20
集合地點:善導寺捷運站 1 號出口
講師:路 那
費用:600元 ( 含講師費、個人導覽機一台及保險 )

慢步路線:(講師可能依當天狀況更動) 捷運善導寺站1號出口→開南商工→成功高中→臺北商業大學→自立晚報舊址→台灣文學基地→齊東街→華山藝文中心→善導寺

日治時期,城東因都市規劃,形成「學校街」之區位,從小學校到專門學校、高等學校一應俱全,包括樺山小學校、臺北州立臺北第二高等女學校、臺北州立臺北第二中學校、臺北商業學校、臺灣總督府高等商業學校與臺灣商工學校等多所知名學府均坐落於此,成為培育精英的重要搖籃。在此之中,自然也少不了文學菁英的身影。

戰前以〈植有木瓜樹的小鎮〉在日獲獎而聞名的龍瑛宗、以〈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歌詞而深深滲入台灣人民記憶中的王昶雄,均出身於臺灣商工學校(現開南商工)。戰後,臺北第二中學校更名成功高中,更是迎來詩人紀弦為教師,並產出陳映真、古龍等知名作家。

本趟走讀將帶您穿越時光,在日治時期與戰後時光間穿梭,探索文學家們與「學校街」的互動,並深入了解他們如何透過創作表達那個時代的精神。不容錯過的文學之旅,期待您的加入,共同見證台灣文學史的光輝歲月!

任何問題星期一至五非假日10:00-17:30可來電02-89787499詢問。

報名:https://qingtian76.memberok.com/activity_stage.php?ayid=65

2025/02/02

No.22【花蓮】龍瑛宗花蓮的日常

#一年五十次走讀地圖 第22次

一直想寫規劃龍瑛宗的花蓮走讀,原本以為用AI可以很容易,沒想到錯誤蠻多的,大部分就用手動修改了

龍瑛宗花蓮的日常

1. 花蓮火車站:起點

從這裡出發,我們將沿著龍瑛宗的足跡,走訪他曾經生活和工作的地方。龍瑛宗對橫光利一的作品有過許多的評論,在車站來解說《邂逅》,可以了解當時新感覺派的特色。

2. 花蓮神社:

建於日治時期的花蓮神社,是當時花蓮地區的信仰中心。 龍瑛宗的小說《薄暮の饗宴》中,曾描寫到神社的場景,可以實地走訪,感受小說中的氛圍。

3. 台灣銀行花蓮分行:

龍瑛宗在1941年至1942年間於此任職,我們將在此感受他作為銀行員的生活。附近的美崙山是龍瑛宗筆下經常描寫的地點,可以實地走訪,感受龍瑛宗筆下的花蓮風光。

4. 午餐:

品嚐龍瑛宗時代的花蓮美食,在地餐廳享用午餐,品嚐融合客家、原住民和日式風味的花蓮特色料理,例如客家小炒、阿美族野菜、日式料理等。

5. 松園別館:

建於日治時期的松園別館,是龍瑛宗時代的重要文化場所,可能也是當年文人雅士交流之地。在這裡,我們可以一邊欣賞日式庭園的幽靜,並分析龍瑛宗在戰爭時期閱讀橫光利一作品的心境。

6. 花蓮港:

花蓮港在1940年代是重要的交通樞紐,龍瑛宗在此見證了花蓮港的現代化。龍瑛宗曾將花蓮港比作19世紀的美國西部小鎮,體驗花蓮港的拓荒風情。

7. 吉野神社:

吉野神社是日治時期吉野村(今吉安鄉)的信仰中心,供奉著開拓三神和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可以走訪吉野神社,了解日本移民在花蓮的生活和信仰。龍瑛宗的小說《新天長山斷崖》中,描寫了吉野村的風光和日本移民的生活。

8. 玉里、安通:

若有辦法到比較遠得玉里鎮,可以閱讀《龍舌蘭和月亮》,體會在溫泉地與老朋友喝酒聊天,有種櫻花短暫的美,人生真是美得令人悲哀。

2025/01/28

No.40 【台北】北平同慶樓

#五十次生日趴 第四十趴 北平同慶樓

又看了一次展覽,又有新的收穫。這次特別注意到,展品中的黑點與無限延伸的網狀形成了一種視覺上的互補效果,讓人感受到空間的延續與消融感。至於為什麼她選擇以海洋生物作為創作題材,我問了 chatGPT,得到以下解釋:

1. 童年的靈感與自然觀察 草間彌生自幼喜愛觀察自然,包括植物、昆蟲和水生生物。她成長於長野縣的鄉村,周圍的自然景觀對她的藝術視野產生了深遠影響。海底世界生物的形態、色彩和動態激發了她的創作靈感。

2. 心理視象與幻覺 草間彌生患有視覺幻覺,經常看到無限延伸的點狀圖案或重複的形態。海洋中的生物(如珊瑚、章魚和水母)與她幻覺中的世界產生了共鳴,象徵著她對內心無限世界的探索。

3. 對無限的追求 草間彌生的創作主題經常圍繞「無限」這個概念。海洋是無邊無際的,象徵著生命的起源與無窮的可能性。海底生物的繁複與變化,正是無限性的體現。

4. 視覺吸引力與象徵意義 海洋生物鮮豔的色彩和獨特形狀,與草間彌生標誌性的視覺語言高度契合。這些生物的生命力與多樣性傳遞了她對生命的熱愛和敬畏。

5. 環境保護與人類未來 草間彌生的部分作品反映了對環境問題的關注。通過描繪海底世界,她呼籲人們重視自然與海洋生態的重要性。

總的來說,草間彌生對海洋生物的描繪融合了個人心理、自然讚美與宇宙哲學,成為她創作的重要靈感來源。

草間彌生在1960年代於美國走紅,當時的當代藝術緊密結合了性解放、越戰反思、行為藝術與反社會運動。她以裸體行為藝術、波普風格與無限網狀創作吸引了大眾的關注。但1970年代回到日本後,卻因前衛風格與保守文化的衝突遭遇排擠,再加上女性藝術家的地位低落,草間彌生的作品一度被認為「不夠日本化」。然而,她持續創作並將心理疾病轉化為創作靈感,最終在1980年代重新獲得藝術界的重視,甚至被視為國寶級人物。

展覽中,「陰陽」、「生死」、「消融」這幾個詞彙頻繁出現。陰陽代表對立與平衡,例如圓點與網狀、黑白與彩色的對比;生死象徵生命的輪迴與無限;而消融則體現個體與宇宙的融合,具體表現在《南瓜》與《鏡屋》等裝置中。這些哲學意涵讓人更容易理解草間彌生創作背後的精神世界。

看完展覽,拿到詳細的導覽手冊,還有東方點心代替蛋糕,真是一場充滿收穫的體驗!原來黑點居然只有三種規格,真是令人驚訝。

2025/01/26

五十次生日趴 第三十六趴 呷米

#五十次生日趴 第三十六趴 呷米
這是一家素食餐廳,讓多趴食太多肉的胃腸有點喘息的機會,由於我遲到,所以聚會時間硬生生少了半小時,很感謝同學中午抽空接見。

六道輪迴,人生隨緣的態度越發明顯,我們說的容易,實際要做並不容易,而隨緣也需要兩造都同意,不只在人間,或許人死後也需要隨緣吧?很難的學習,或許要好幾輩子才能有所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