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06

【台夫特】《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維梅爾時代的荷蘭

17世紀的荷蘭是個科學與藝術領先世界的地方,因為航海帝國與宗教改革的關係,中產階級所帶動的買畫運動,讓維梅爾這類畫家存活了下來。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電影照片/維梅爾 1665年的作品

該電影清楚的說明了 17 世紀的荷蘭,貴族的崩解,因為宗教改革讓教堂不再有鉅幅的聖經神話畫作,因為全球貿易的興起,多了很多有錢人,這些有錢人會讓畫家畫一些肖像畫、風景畫或是靜物畫,放在家裡裝飾,小幅的畫作擺在家裡,就好像貴族一般,滿足了有錢人的虛榮心,但也造就了荷蘭地區買畫的人口。

維梅爾當時也受到這種運動的影響,幫有錢人製作肖像畫作,但是他慢工出細活,經常無法滿足雇主的需求,又投入大量自己對於光線與顏料的研究,甚至有人說是他的畫作藏有女性主義社會寫實的投射,光線投出了維梅爾的畫作,卻另外投出了當時社會的狀況。

維梅爾留下來的畫作並不多,有人因此計算出他畫一幅畫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可是我卻存疑,因為有些畫作賣出去也不知道下落?我們對他的一生所知有限,這部電影的劇情應該大部分是臆測的,家裡的小孩很多,吵雜的環境,人口聚集的台夫特市集,寒冷的氣候,會愛上女佣的畫家與賣豬肉的年輕人,這樣的元素造就了這部電影的劇情張力,而吸引我的還是那暗藏在背後的時代背景。



電影官方網站
http://www.girlwithapearlearringmovie.com/
【小魚的大旅行-荷蘭】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戀上維梅爾
http://www.wretch.cc/blog/flyfishr/9190910

維梅爾的畫作就好像是照相機拍下的寧靜時光,凍結了當時的光線與人物,因為跟林布蘭同期,很多人會拿來比較,可是相較之下,維梅爾畫下的女性,更顯得細膩與關愛,透露出女性的溫柔之光。

2008/09/05

【倫敦】劇院區APPLE朝聖

在倫敦的攝政街上(Regents)與牛津街(Oxford)交叉口附近,APPLE 佔了兩個店面的簡單燈光跟我招手。



我還是免不了了走了過去,在各大城市總會看到 APPLE 旗艦店,一堆人拿 APPLE 產品去維修,這些人要拿號碼牌,然後要等上半小時以上才能開始維修,然後也不知道是否可以馬上拿到心愛的機器,或許要等幾天才能來拿。可是喜愛 APPLE 這個品牌的朋友同好,在此並不會抱怨,反而會彼此交流,甚至再買周邊產品。

這是品牌的魔力吧!已經接近宗教的信仰了, APPLE 不會錯,產品會故障一定是使用者不小心用壞的,幸好我還沒有中 APPLE 的毒,不過反倒是中了 SONY 的毒了。

我在門外看看簡單大方的裝潢,人太多沒有進去。

【紐約】SOHO蘇活區APPLE朝聖
http://trip.writers.idv.tw/2005/03/sohoapple.html

2008/09/03

【中國】K姐的《行走雲南》

這本書買了很久,看完後一直冰在書櫃,這次聽說K姐要辦網聚兼簽書會,就把書拿去給她簽名。



一直對 kristen 的旅行方式很好奇,前年去雲南的時候陰錯陽差之下,變成一個人的旅程,而她卻甘之如飴,上癮式的百分之百的享受,她說:哪種漂泊、不定及隨性的旅行方式,讓我開始多了一些幻想......

這本書主要分成五大章節,有麗江、劍川沙溪、瀘沽湖、木底菁與石頭城,無論在天寒地凍中聆聽納西古樂,或者是茶馬古道的古城遊蕩,前往女兒國,讓我好像進入笑傲江湖的小說情節,或許只有這樣的遊歷,才能真正體會金庸小說的俠義劍氣與兒女情長。而我,看著書也居然羨慕起令狐沖了。


這次網聚抽中的明信片一組,還有當地裝飾品

很不好意思!我一拿到K姐送的獎品明信片因為有事情就走了,真是抱歉!下次網聚一定留到最後,並祝妳新書(到尼泊爾反璞歸真)大賣。

帶著相機散步去
http://blog.yam.com/kristen322
K姐簽書會^O^
http://www.tonylee.idv.tw/tony/mylog/image/2008/0830/

2008/09/01

【東京】妖怪花園紙牌

在東京的最後一天,我什麼紀念品也沒買,在飯店的精品店找到這付有趣的撲克牌,二話不說就買了下來。


有4種1-12月的紙牌共48張,每張點數1,5,10,20點不等,實在不知道怎樣玩

日本在江戶時代,有記載著奇聞異事的圖文事典,如《和漢三才圖繪》,加上當時浮世繪流行,許多畫家紛紛投入妖怪繪卷的製作,奠定了日本傳統妖怪的造型基礎。不過,誰能告訴我玩這個紙牌,需要怎樣的技巧與學習什麼呢?

在台灣的寺廟也常常會看到一些十八層地獄的畫作,用來提醒世人別做壞事,不過這部份很少拿來商品化變成有趣的商品,大概台灣人比較嚴肅吧!

畫這些卡片作者的相關作品
http://www.yanoman.co.jp/yokai53/index.html

2008/08/31

【宜蘭】孔廟

宜蘭孔廟建於1868年,是參考台南孔廟,清朝宜蘭出了兩個進士,還有眾多的秀才貢生等等,都是建廟時候的董事。



1943年宜蘭的孔廟在二次大戰被日軍拿去屯糧,然後被美軍炸毀。原址在宜蘭市新民路中央市場,已看不出孔廟遺跡,據說有一堵矮牆,是舊孔廟的圍牆殘壁,但我沒有找到。原來的大成殿仿照台南孔廟,但1954年拆除了大成殿,遷移到現在孔廟所在地重建,重建時的型態都變了,後來陸續幾年才把孔廟相關的建築元素完成,有崇聖祠、東西蕪、禮門、義路、圍牆、櫺星門等等。

我去的時候孔廟沒有開放,所以沒有進去看大成殿的規模。可能也是大中午,一個人都沒有,我在四周散步晃了一圈,看了很難過,建築內好像被當成倉庫堆放東西。

羅東還有一個孔廟,還沒有時間去探訪。

【府城】孔廟
http://trip.writers.idv.tw/2008/02/blog-post_21.html
【金門】朱子祠
http://trip.writers.idv.tw/2006/08/blog-post_29.html
【台北】孔廟@大龍峒
http://trip.writers.idv.tw/2005/11/blog-post_14.html

2008/08/30

《總覽》

一進來這個部落格很多人會迷路,未來就把動線說明加在這篇文章好了!




2008/08/29

《老街》觀光文化

老街,這兩個字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義,對妳來說是什麼意義呢?


侯硐街景

我想對一般人來說,老街=小吃=人多=歷史=古代商業往來處=很多大陸貨,其實每條老街應該有自己的生命力,有自己的特色,走在這些老街,竟然70%是一樣的景況,讓我百思不得其解!

當我走在沒有觀光客的老街,想著以往的歷史,撫觸著巴洛克式的女兒牆,日式木頭建築,老街的生命是人,看著老人下棋聊天,或是人潮洶湧的九份,很多日本來的觀光客,假日才來開店的台北客租著店面作生意,不同的地方,各有不同的故事,台灣的老街有哪些特色呢?

2008/08/27

【墾丁】換日線一個人的夏日旅行

應該是去小小參加活動後才認真的去逛阿線的部落格,想到他 twitter 上的直接豪邁個性,我想本人應該也是如此吧!

我在twitter找到我的圓滿生活
http://www.sun-line.idv.tw/blog/index.php?load=read&id=490


2008.8 阿線自製的明信片,很有時光流逝的味道,背後還有一些墾丁的紀念章

去小小書房遇上阿線,看著他光腳走在店內,張羅吃的東西,雖然是第一次到這裡,但是我卻好像回到家裡一樣的自由自在。在 twitter 上我看到他到了高雄找書店的工作,然後一個人去墾丁玩耍,還有跟網友的互動與關心,雖然才見過一次面,就好像老朋友一樣。有次到高雄逛書店,還很熱心的找我去聽巴奈,可惜我時間搭不上,以後還有機會吧?

文字邊境‧換日線:旅行相關文章
http://www.sun-line.idv.tw/blog/index.php?job=category&seekname=10

阿線說旅行本來就是一個人的事情,這點我很贊同,一個人的出發,這樣的過程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旅行途中的經歷,都是一個人的收穫。

2008/08/25

【維也納】《情慾克林姆》的吻

克林姆,對我來說是一個金色的謎,從大學時代看他的畫作,總覺得每幅畫都是很好的包裝紙,怎麼會出現在那個年代一直不解?


1908年/吻/克林姆/維也納貝爾佛第宮

克林姆的畫作特色除了金黃色,就是情慾,這兩個組合注定要受到譴責的,上面這幅畫因為沒有裸露,所以受到奧地利政府的欣賞,也可能受到拜占庭馬賽克藝術的影響,這幅畫作上的衣服充滿了裝飾品,唯一真實的只有臉部跟手。畢卡索在1907年創作了《亞維儂姑娘》,算是開創立體派的先河,而克林姆這幅畫也有類似的概念,但更加的華麗,雖然只有小小的頭與手,這樣的吻讓人更覺得深情。

克林姆,1862-1918年,生於維也納,父親是黃金首飾工匠,這樣的背景造就了克林姆畫作的特色,而兄弟中也有畫家與雕刻家。19世紀末的奧地利是貴族沒落的年代,一次大戰結束,奧地利帝國瓦解,克林姆中風過世後,國家也消失了。



《情慾克林姆》這部電影,多少了描寫了克林姆的愛情故事,還有他來自內心的創作慾望,這部片把他與家人描述成是一個精神病的家族不知道是否正確?但是看完了這部片,對克林姆那種直接、勇敢表現的個性深深地佩服!

2008/08/24

【宜蘭】利澤簡老街

提到利澤簡,大家第一個想到應該是那座在冬山河上的橋,其實利澤簡原來是港口,有段輝煌的過去。


2008/6/29 利生醫院

利澤簡噶瑪蘭語原意是休息之地,位於冬山河舊河道旁,原是重要貨物集散地,水路上通冬山鄉,下達加禮宛港口,昔日貿易範圍到達艋舺、鹿港、中國福建沿海廈門、福州等。利澤簡老街上商家很多,利生醫院、戲院、米店、打鐵店、棉被店、馬偕設立的長老教會、木器行、陶器、中藥診所等,可見當時繁華的過往。

即使是假日,利澤簡老街也罕有觀光客到此,漫步在這頹廢的老街,有日治時期大正建築,也有南洋紅磚和西洋洗石子融合的女兒牆,雖然街道很短,但是留下的歷史遺蹟故事眾多,可惜目前除了永安宮有計畫要維修擴充外,好像沒有其他的計畫?(或者只是我不知道?)

2006年11月文建會與宜蘭縣政府有舉辦一些展覽活動,還有製作一些看板介紹老街特色,可是目前什麼都沒有了,看起來有些悵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