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19

《大誌》TAIWAN,50元為販售者收入以及公益之用

《大誌》創刊以來已經邁入第三期,無論他的商業模式的公益用途受到一些質疑,平心而論看雜誌內容,還真的蠻觸動我對全球意識介紹的想法,年少時總想編輯一些刊物,或開出版社,但這個夢一直只是在心底而已。

From 台灣

台灣大誌的官網(過期的雜誌可以用ATM轉帳購買)

這期的主題有一篇是簡銘甫寫的柏林 Tempelhof 機場,變身市民公園,當年柏林也是靠市民公投來決定這個機場的未來,如今看來,生活在柏霖的居民又獲得房市增值、休憩與觀光收益的一大勝利。反觀台北市的松山機場,最近政府大炒作要再利用,高鐵的桃園站為何不直達桃園國際機場?捷運為何不能直通?

柏林公投之記錄

小巨蛋經營不良之後,一大塊松山菸廠要變成大巨蛋,南港202兵工廠土地的標售,苗栗縣的土地徵收......。隨便一舉例,這些土地利用的案子,都可以有千百個更有創意的提案可以變通與變化,達到人民、政府與財團多贏的局面。是否真的台灣人都沒有聲音?而我們對公共政策的關心是否還有機會在這個媒體一言堂的環境下起死回生。

答案是可以的,我們還有網路,我們還可以辦雜誌,我們也可以買雜誌,希望大誌可以持續經營,為我們帶來全球意識的介紹,也為這塊土地帶來一些正向循環的希望。

2010/06/17

【柏林】ANNIE LEIBOVITZ 一個攝影師的生活攝影展@C|O Berlin

只要在搜尋器上打入 Annie Leibovitz,就會出現這個出色的人像攝影師的照片與生平連結。

From 德國‧柏林

本來想進去參觀猶太會館,可是看到戒備森嚴,把所有觀光客當成壞蛋的檢查模式,就懶得進入,晃到街角看到這個攝影展,於是就買票進入,收票的是一個漂亮的美眉,很特別的是這個厚紙的票根無法截角做記號,於是她看著每個人的表情畫了一個符號,我收到了一個微笑的臉。

這個展覽館是棟很舊的建築改裝,外面華麗的外牆,走進去展覽的空間並不是很適合辦大型的展覽,或許是這個攝影師太有名了,到處擠滿了人。Annie Leibovitz 是個幫眾多名人、明星、政治人物拍照的攝影師,除了早期的約翰藍儂、黛咪摩爾之外,比爾蓋茲、柯林頓、歐巴馬、英國女王等人也是她的客戶。我在展覽場內看到不少柯林頓競選時所拍攝的作品。

C|O Berlin 博物館(德)
維基百科:Annie Leibovitz(英)
Life Through a Lens : Annie Leibovitz.
Annie Leibovitz – 鏡頭下的人生

我後來看到這個博物館大部分都是辦與攝影有關的展覽,柏林的這一區感覺上跟猶太人有些關係,看到的博物館、展覽館、學校、教堂都跟猶太人相關,而這個攝影師也是猶太裔。我希望我拍的人物也能跟她一樣有張力。

2010/06/16

【敘利亞】防禦力超強的大古堡@阿勒坡

經常在電影場景裡看到防禦城堡內倒熱油、射暗箭的戰爭故事,在阿勒坡的大古堡內都可以看的到,表面上看到的是城堡,可是在城堡內的建築是非常不規則狀,有彎彎曲曲的暗道、暗門,往上往下也都有不少機關。

From 敘利亞

進城堡的大門並非筆直的迎接著客人,而是非常陡峭彎曲的路,若是騎馬進攻,馬很快就跌的狗吃屎,若是用巨木撞門,實際撞到的是石牆不是入口,這時防禦一端還可以倒熱油下來,或是放火。所以有歷史記載以來,阿勒坡這個城堡從來沒有被攻陷過。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國,後來的帖木兒 Amir Temur 繼承大部分帝國的土地,在西元1400年也攻下阿勒坡,利用心理恫嚇讓城堡內的人打開大門,蒙古人攻入後仍然把城內的人殺光。

黃建忠老師寫的帖木兒

1999年德國考古隊發現在城堡內的一塊大石頭,有西台帝國的雕飾,當年是窗台,如今變成城牆的一部分。大古堡內有四道大門,最後一道門上有兩隻石獅,一隻在笑一隻在哭,據說來者是善的人就會看到笑的獅子。大古堡內有如今修建的類似羅馬式的表演場地,也有三溫暖、皇宮、宴會廳,甚至還有地下水庫與逃生暗道等等,是個可以自給自足的城堡。

進入城堡內,黃種人變得非常的稀有,偶而有看到日本、韓國的學生與世界各地的學生一起來遊玩之外,我們一群觀光客就被當地的包著緊緊的穆斯林圍著要一起拍照。



我在城上眺望著這座乳白色的城市,屋頂上滿滿地衛星天線,據說亞伯拉罕在此地擠羊奶,歷史應該是可以光榮被敘述的,而不是挑起戰端的原由。

2010/06/15

【敘利亞】亞美尼亞區的四十烈士教堂 Cathedral of the Forty Martyrs @阿勒坡

在阿勒坡短短的一天,當天的行程並不會很趕,很多時候都是在觀察這些從敘利亞各地來觀光的人們,回來查了眾多的資料,看著多樣的文化在此交會,敘利亞人保持著各種宗教信仰,也非常的好客。

From 敘利亞
教堂內主要的畫作是描述有40個亞美尼亞裔的羅馬戰士為了基督宗教而殉教,死後被耶穌接到天國去

From 敘利亞
這是難得露乳的聖母畫像,是拉斐爾的學生所畫,教堂內不准拍照,也沒賣明信片

這座亞美尼亞教堂一進去就可以看到很多紀念1915年被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所屠殺的亞美尼亞人,很多很多的紀念碑,還有特殊的十字架符號。前面有說明過,西元301年,亞美尼亞國王定基督教為國教,是世界上第一個基督宗教國家。西元451年,基督教迦克墩公會議上對耶穌「兩性說」獲得勝利,成為基督教的正統,於是亞美尼亞教派就比較式微。

在教堂內的許多畫作也因此跟在一般教堂內看到的不同,有幅天堂與地獄的畫作,中間畫著聖母在幫一些人類求情,要上帝赦免人類的罪行,不要打入地獄,但在這個嚴肅的場合居然有兩個人在睡覺,這幅畫還畫了撒旦是墮落的天使的原由。

維基百科:亞美尼亞四十烈士教堂

亞美尼亞國在西元前一世紀曾經占領阿勒坡,並訂為首都,也因此在阿勒坡可以看到眾多亞美尼亞人生活的痕跡。

2010/06/14

關魚的《扭轉新聞》與生態綠咖啡館的簽書見面會

上周五,跟關魚約在生態綠咖啡館拿熱騰騰的書--《扭轉新聞》,這是關魚這幾年在網路書寫的文章重新整理的自費出版,透過獨立書店的通路,現在的銷售量很棒,若以單純的出版品來看定價350元的書實在很貴,但是我讀完了整本書,若以350元能買到一個對媒體的未來,那真是太划算了。



看完了這本書,跟我20年前在唐山書店的地下室讀完媒體暴力的相關書籍,一樣的感受,沒想到20年來,我們更退步了。

雖然在學校的時候就認識關魚,可是實際熟悉卻是在網路上的活動,網路社群很奇妙的會被志趣相投的一群人吸引在一起,我們會在不同的網路活動中見面打打招呼,然後很快的又隱身在電腦螢幕的前面,書寫著這些活動的想法與看法,然後在回到平常人的生活。這就是網路活動的虛虛實實,而網路社群活動,我想應該是『搶救樂生運動』的運動達到最高潮。

我很佩服這群人,除了用一支筆,在網路上書寫,也真的花時間參與這些運動,除了想喚起大家對人權的尊重,執政者對弱勢團體應該更有同理心去規劃施政。而我,我曾經幾次去樂生門口,但我莫名的不敢進去,所以選擇捐款登廣告,也在背後默默地支持。

關魚除了了解社會運動,長久以來記者的訓練,報導與評論,幾年前更自己跳下來創立台灣好生活電子報,在成立大會上,我有點質疑這樣的綜合性電子報要怎樣長久營運?但這幾年就是硬生生的存活了下來,我們寫部落格或寫網路文章多是為了興趣或是某方面的自我實現,而關魚在網路上書寫,實在跳脫了個人,簡直就是一個為了媒體理想價值觀的大挑戰。

扭轉新聞:遲到的孩子與生日禮物
離開主流媒體,貼近土地人民←到哪裡買這本書?可以看這篇

雖然看這本書有不少用『我』這個字眼,但是熟悉關魚的人應該會很清楚,他把『我』已經捐出去給社會了,我希望這個『我』能夠為我們媒體的生態多帶來一些生機,就像生態綠咖啡館的概念一般,為公平交易的商業活動帶來希望,我們在這家咖啡館就好像在家裡一般的喧嘩嬉鬧。很多事情,只要『相信』,應該就可以做到。

生態綠公平貿易咖啡概念店

2010/06/13

【台北】貍貓酒食屋的大吃大喝

大家應該都知道我超喜歡吃生魚片的,難得有機會來到這家店吃新鮮的生魚片,剛好要慶祝朋友要踏入戀愛的墳墓,於是就約了幾個朋友再來此大吃一頓,最近店裡促銷喝啤酒喝到飽只要188元。

From 台灣‧台北

第一次來這裡,認識了專攻攝影器材的鮮師與藥師吉米,在這裡吃了不少海鮮料理,個人對於食物的好吃與否的口感與味覺實在資質愚昧,只知道菜一上桌大家迅速拍照完沒有兩分鐘就空了,我喜歡吃的生魚片大塊又新鮮。

第二次來的時候,本來一夥人是說要喝啤酒喝到飽的,沒想到大夥喝起清酒來了,一瓶接著一瓶,菜又一直點一直吃,從晚上七點一直吃到十一點,我們越聊越大聲,從滿座的客人到快要關店的時候,老闆說還有整個店要被包場的客人要來,我想是不是衝著啤酒喝到飽而來呢?

不過喝酒還是要適量才好。

老闆說這裡的經營模式,有點學熱炒店,把當日新鮮的魚貨放在車上讓客人挑,算是日本料理的經營模式再變化,有高檔日本料理的品質,但是價格卻是熱炒的價格。下次有朋友聚餐,再去大吃一頓。

貍貓酒食屋



PS. 這家店的老闆是鮮師的學長,以上全為自己吃的感想。

2010/06/11

【柏林】以法蓮宮 Ephraim-Palais 博物館

這個博物館實在是有點怪,我運氣好剛好星期三免費入館的黃昏進去參觀,每樓都有服務人員,就服務我這一個亂逛大街的觀光客。

From 德國‧柏林

大抵上這個博物館是一直不斷地變化展出的主題,以歷史、社會、藝術、文化、政治為主題,來規畫一個個特展,一個樓層被分著幾個區域來展出,每個展區的裝潢設計都很有創意,大部分都不是用多媒體的型態,只是簡單的用燈光與視差設計,有些是用簡單的幾何線條或鏡子等就能營造展場的空間感,並且很容易的讓人身歷其境。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電影歷史至今的一些道具使用方式,並且展出大大小小的道具,雖然是小小的展區,讓我待在那邊最久,或許是在看那黑白片製作的背後說明,以前的電影沒有現在的科技,不知為何那麼吸引我。

這棟建築是 1762年重建的,洛可可式的貴族住宅宮殿,被稱為柏林最美麗的角落,在博物館島的河旁,旁邊雖是大馬路,但是步行在周邊很舒服。是珠寶商人以法蓮所建,優美的曲線還有鐵鑄鍍上金色的陽台,看起來更為細緻優雅。我覺得裡面的從下而上逐漸縮小的旋轉樓梯最有特色。

官方網址:http://www.stadtmuseum.de/index3.php?museum=ep(德)

2010/06/09

【敘利亞】亞美尼亞區@阿勒坡

一走入阿勒坡人潮眾多的市場,我們就被大部分人圍觀,這回好像不是去觀光,而是去被觀光,因為黃種人很少出現在這裡,而伊斯蘭教的女性把臉包的緊緊地,或許看到我們女性團員,能夠那麼自有自在的,感覺很新鮮吧!

From 敘利亞

阿勒坡這座古城市的歷史可以反推到4000年前,所有的古文明帝國都曾經統治這個地方,亞述、巴比倫、西台、波斯、希臘、羅馬、蒙古、阿拉伯等等,幾乎只要想的到帝國就侵略過阿勒坡,因此可以知道此地商業貿易的鼎盛,是地中海與東方絲路的必經之地。阿勒坡為敘利亞的第二大城,人口約220萬人,是重要的工商業中心,僅次與大馬士革。

維基百科:阿勒坡(英)

當我們走入亞美尼亞區的時候,發現街道變得很乾淨,但城內所有通道的建築開的窗戶比較少,也不容易攀爬,到處都有鐵窗,主要走道都有大的鐵閘門,晚上只要把這些鐵門關起來,外人是沒辦法進來的,這是防禦盜匪進入亞美尼亞區的設計。

我們中午去一家餐廳用餐,不起眼的大門,一進去後原來別有洞天,中庭非常大,牆上收集了東、西方重要的生活用品,天花板的木雕精緻,櫃子內也有好多貴重的收藏品。到了地下室,牆上還刻著亞述帝國的雕飾,據說還有一個逃生通道可以聯結到古城堡的護城河,緊急的時候可以逃生,這跟金門的小鎮一樣,所有的住家也都可以通地下防空洞是一樣的意思。

阿勒坡(Aleppo)〜亞美尼亞區
世界遺產-阿勒坡古城

阿勒坡在蘇黎士運河開通後的貿易地位漸失,西元1915年亞美尼亞人在土耳其被大屠殺,所以亞美尼亞人大量的湧入。鐵路的建設從土耳其到達麥加,著名的小說《東方快車謀殺案》經過阿勒坡,因山上雪崩,火車受困在此期間所發生的故事。

2010/06/08

【敘利亞】塞琉西帝國一半埋在地下的阿帕米亞(Apamea)

亞歷山大帝的手下塞琉古(Seleucus)在西元前300年建造這座城市,城市名是以他的波斯妻子 Afamea 為名,據說這裡的住民曾經達到50萬人之多。

From 敘利亞

因為亞歷山大早逝,整個從希臘帝國往東的一大片帝國分裂,塞琉古在前312年自行建立塞琉西帝國,稱為塞琉古一世。他的統治範圍除了巴比倫,還包括亞歷山大帝國在東部龐大的一部份。

西元前188年,塞琉西帝國與羅馬帝國簽訂阿帕米亞和平協議,讓羅馬帝國進來執政,不知道這裡的建設是不是就從那時候開始?整個長1800公尺長的列柱大道目前以經挖出了一半,雖然一部分的列柱大道已經重新立了起來,但是大部分的神廟的大石塊仍然散落一地,不知道考古學家怎樣把他重新組合起來?

12世紀的一場大地震把這座城市震毀,如今的城牆仍在,我們的巴士沿著城牆一直開,開了許久才到入口,可以點這裡看 google maps 的衛星圖,大概就知道這座城市的巨大。

維基百科:塞琉古帝國阿帕米亞和約

我們看到了酒神神廟的螺旋狀柱子,疑似宙斯神殿的位置,還有三溫暖的建築設施,埋在地下的水管,還有分冷熱水或是排放汙水的設施,道路也還有分人、馬車或是貴族有遮雨的長廊,雖然身處在幾近是廢墟的城市中央,四周的鳥叫聲,彷彿在跟我們說明當時這座貿易城市中的貴族、商人與奴隸,各類動物交易的熱絡。

阿帕米亞的巨大不小於其他熱門景點,可能是考古挖掘很緩慢,大部分都還沒有研究出土,觀光客多半只停留一下就走,我們有幸走一圈整個列柱大道,看到了羅馬帝國標準的城市基礎建設,那場地震是幸還是不幸呢?

Frances:〔2007敘利亞〕阿帕米亞APAMEA列柱大道和古代水管
嘻猴記:阿帕米亞 (Apamea)

2010/06/07

《台北咖啡館》人文光影紀事

最近新逛的咖啡館不多,有些也可能不符合心中的期望,我非常龜毛:生意太好太吵不喜歡,沒插座無法上網的少介紹,口味不合的不介紹,當日心情不好也不寫,所以導致目前要繼續進展遇到了瓶頸,那就來介紹咖啡館的書吧!

From 台灣‧台北

不是主流出版社的書,又不是有名的作者,在大型連鎖書店不容易露臉,這樣的書應該很多吧!可是往往這樣的書一出版就被打入冷宮,一個作者從默默無聞到成為知名的作家,又要出幾本書,打多少知名度呢?

作者的部落格:River's island

無意中在二手書店挖到這本書,介紹台北市咖啡館的歷史,在日本時代的波麗路西餐廳,還有在歌星純純開的巴西咖啡館,那個時代的音樂、文學與藝術,在日本殖民背景下居然是蓬勃的發展,一直到二次大戰開始,受到了限制。而國民黨統治下的時代,人文咖啡館消失,老一輩的人們對咖啡館的印象居然是色情、吸毒與不良幫派的聚集地。作者從大量的社會新聞報導資料來分析,一直到藝文界人士的訪談資料整理,商業咖啡館的激烈競爭,只是這二十年的事情。

小時候印象中咖啡館,是煙霧繚繞,總覺得咖啡與雪茄的味道是同一類,第一次喝咖啡是哥哥帶我去西餐廳,國中第一次嘗到咖啡酸澀的味道,那時候不知道品嘗,總覺得跟菸酒一般,應該保持點距離的食物。如今,在許多電影的推波助瀾下,咖啡館應該是暨民宿之後最多人想要自己當老闆的行業吧?!複合式與多角化的經營模式已經是咖啡館的必走之路,要純走一個定位,恐怕真的很難存活,更別說要收支平衡了。

推薦序╱ 重返咖啡館的美麗時光
引言╱不只喝咖啡,也要酗文藝
第一章 打開咖啡館的人文扉頁:從咖啡館元年到咖啡傳入台灣
阿拉伯世界裡的「智慧學院」
歐洲在咖啡桌上「甦醒」
咖啡杯底翻升而起的革命狂潮
漢人飲茶空間
台灣文人的品茗生活
咖啡館到台灣
郁達夫造訪台北的咖啡館
日治時代的咖啡館藝文活動
西方的理性思維與東方的性靈追求
第二章 台北文人咖啡館的時代溫床(1949 ~ 1970)
一場迎接祖國的荒謬劇
思想箝制下的出版言論空間
清貧年代的咖啡管制
台北??現代都市生活的展演地
圍繞於中山堂的藝文氣息
咖啡館的色情現象與情色形象
第三章 迎向靈光乍洩的年代:1950 ~ 1970年代的台北文人咖啡館盛宴
中西思潮撞擊下的文藝風
流淌在字裡行間的無聲反叛
文人咖啡館風景
構築在想像世界裡的咖啡館
咖啡館裡的文人絮語
一個消極抵抗霸權的文化場域
第四章 狂飆的時代,消逝的氛圍:告別1980年代
咖啡館的艱難歲月
西區凋零與外來文化的入侵
消費時代裡的人心變異
第五章 嬉遊當代人文咖啡館
眾聲喧嘩的九○年代
咖啡館新浪潮
溫羅汀之光
在咖啡杯裡翻騰搖滾
援引材料
附錄


以上的咖啡館圖引掃描自吳美枝的《台北咖啡館》人文光影紀事一書(2007/3出版),要去拜訪前請先確認有營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