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26

上岸的魚,台灣世代交替的平行世界



看完電影後有個小朋友問導演:為何劇中沒有魚。也有人問到為何劇中總是喃喃自語前世的媽媽,沒有結局?

我想,是導演刻意不放結局,讓大家思考台灣的世代問題,至於前面很用力埋下的梗,小朋友一直想要到海邊去找以前的媽媽,到底是不是前世,還是只是兒時一趟旅行的記憶,或是兒時看著眾多的繪本書的印象,還是在母親肚子裡面的感知,有太多的可能性,道出了台灣人目前彷彿好像是上岸的魚,無法自主呼吸,依靠著中國、美國、日本等周邊的國家,才能活出自己,總是像是小朋友一樣喃喃自語別人無法接受的話語,主要是自己身分的"認同"問題。

自從牡丹社事件後,對於台灣後山的管理,清政府與明治維新後的日本,有了不同的看法,導演選擇富山東部這個區域,一個卑南族原住民、台灣人、戰後來台的外省族群融合的地區作為小朋友一個烏托邦中的夢境,除了認同問題之外,每個世代有每個世代的難題,是無法溝通與互相協助的。

小孩的阿公中風了,從資產變成了負債,年輕父母只好分開,一個照顧中風的父親,一個照顧小孩,難道沒有更好的模式,年輕的父親賣著水煎包,暗示著生活的煎熬,雖然自己想要有更好的發展,自己的理想卻被家人牽絆。

其實這些問題應該同時也是全世界社會的共同問題,只是台灣更為嚴重的是世代間不信任,而且不同世代是過著自己的生活模式,沒有歷史感,每個人都像是浮萍沒有根,無法被別人認同,也覺得自己沒有具體的輪廓,只要跨世代就是一片模糊。

片中不斷強調的長髮的母親與大海,還有不知道是誰的姐姐,都是母性,那麼辛苦工作的父親在哪裡呢?

女神維納斯從大海出生,那麼台灣島的母親到底是誰,台灣人很少思考這樣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台灣的輪廓是怎樣的?世代與認同看似無關的問題,其實要解開,還是要從歷史下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如果您對這篇文章有任何想法,都歡迎留下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