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2

【新北市】鹽月桃甫與高更,李梅樹紀念館的展覽:炎方風土,百年的穿梭與對話



照片右上:鹽月桃甫的泰雅之女
照片右下:高更的精靈在注視

首先,我要說明畫出這樣的姿勢,是從文藝復興以來,維納斯畫像大方地裸露胸部而來的,印象派畫家馬奈畫了一幅《奧林匹亞》,除了跟威尼斯畫派的提香致敬外,也同時嘲諷學院派的學者。而高更把觀看的角度翻轉了過來,諷刺了殖民者的權力,同時也把被殖民女性的心理呈現出來。

台灣跟當年法國大溪地的情況,到底一不一樣呢?我想難以用比較法相提並論,不過,鹽月桃甫的確是受到高更的影響,高更書寫了《諾阿諾阿 Noa-Noa》,鹽月桃甫畫了《生番傳說集》,畫風也受到了野獸派的影響,也有夏卡爾、馬諦斯的影子。

有人說鹽月桃甫是矛盾的,在霧社事件畫了《母》,暗喻總督府用毒氣殺人,《莎韻之鐘》卻作為後來的政令宣導的樣板。

其實我要幫鹽月辯證一下,《莎韻之鐘》畫作中表現出這樣的故事,並沒有統治者與被統治者高下之分,只是單純的撫觸"鐘",而這個鐘所代表的意義是一個義行。與後來宣揚理蕃政策,李香蘭拍攝電影等,其實大不相同。

此外,鹽月在台博館所保留的一幅畫《邦查國人引見圖》,德川家康會見台灣的原住民,生火歡迎的畫面,德川也沒有高高在上,這部分受到官方委託所繪的作品,可了解鹽月的心中對原住民議題十分有定見的,也對於歐洲在殖民時代所引發的種種問題與理解也都完全了然於胸的。

旁觀者清,我們看待高更在大溪地生活,幫原住民發聲,而對於鹽月,其實也應該更細膩的看待。

雖然李梅樹紀念館的展區很小,但是這次以鹽月桃甫、顏水龍、李梅樹、高俊宏這四人跨界跨地區跨時代來展出,但每一個作品的關聯度,對看的角度,其實是經過精心安排的,仔細的看每一幅作品的對面,放置著關聯度很高的作品,每一幅話背後的祕密,也道出了歷史的弔詭,不過,這也是策展人的角度與意圖,這些角度都是可以討論的,我想這就是繪畫作品的價值了。— 在三峽 李梅樹紀念館。

巴黎的都市計畫與印象派博物館之旅



今日去社大分享這個題目,特別把馬奈在印象派的發展中提出來講,他很崇拜委拉斯貴斯與浮世繪的關係,從這幅畫就可以看出來。

2018/04/11

建築的意義在哪裡?



賣更多錢?燒錢?還是凸顯人類存在的價值?

《大都會》是電影史上重要的作品之一,1927年1月10日德國柏林首映,經過了九十幾年,我們蓋出奇形怪狀的建築,也拆除了很多很實用美觀的建築。

百年後,猜猜這幾棟建築哪一棟還在呢?

【新北】三峽的甘樂食堂



在甚麼都強調有機、自釀、健康、在地,我認為三峽的甘樂食堂,立下了良好的典範。

裏頭有精工手飾 DIY,外頭有在地藝術家的創作,整個裝飾雖然非常DIY,但是很符合台灣在地精神,甚麼都自己來。

食物,也完全的實踐這樣的精神,台灣獨有的小吃有很多,米粉炒算是一個特色,這邊是把豆腐包在米粉裡面炸,滋味真的非常驚奇,米其林在北台灣找尋台灣特色食物,我覺得只要可以說出這些食物的來歷,口感可以搭配的很好,就很值得推薦了。

甘樂文創設計發行雜誌,藝術展演,在地工藝,還有食堂,要做那麼多事情來支撐起夢想,應該算是傻瓜才會做的事情,這個社會的傻子還不少。

會取"甘樂",應該跟"陀螺"有關吧!

【台北】草泥咖啡



和平東路三段,敦化南路,基隆路這一個三角形地帶,是台北市另一個結界,周邊大馬路交通繁忙,但是進入這一塊地帶,反而人車稀少,安靜的好像進入另一個世界。

熟悉都市規劃的人,應該都不會這樣規劃一座城市,因為分配不均勻,馬路忽大忽小,這都有歷史因素的,台北城市的發展不過短短百年,眾多政策改變的過程,形成了多元的台北。

今天跟朋友在這家咖啡館,非常適合拍照的空間,多元畫複合式的經營模式,有藝術品展演,還有其他高端產品的陳列,表面上看起來光鮮亮麗,其實,經營起來應該非常不容易。

晚上,沒幾個客人,可以放肆的聊天。

2018/04/09

【台北】藝風巷



有陣子經常來附近,可是剛好都是休假日,今天是星期一路過,本以為也是休假日,得以進入還沒有客人的咖啡館,裏頭採光極好,一邊的牆壁裸空,好似天井的效果,有天光照下,獨棟兩邊還有小巷子的藝風巷,坐落在大龍峒與大稻埕中間。

喜歡有書櫃的咖啡館,這裡的藏書頗多,都是與藝術相關,有些是稍顯生硬的理論型,不過也因為這些理論的支撐,藝術家才可以無所畏懼的創作,台北有很多這樣獨棟的老公寓,很多的使用率其實不高,屋主或許等著要蓋大樓,有些屋主年事已高,也不好處理這樣的資產,閒置的非常可惜!

若可以有更多的方式,讓年輕人去使用改作,或許房租可以算便宜一點,也讓大家有更多可去的空間。

地圖病又發,查了一下以前這咖啡館周邊有甚麼?

當然是農田,但有一條小路從圓山公園(今日圓山捷運站)那邊過來,往南延伸到大稻埕,這邊也算是淡水支線的沿線,所以有一些工廠,這些工廠與日本人在縱貫線周邊的華山梅酒廠、樟腦工廠的規模應該算小,主要負責人以台灣人為主。

2018/04/07

【台北】應建立主題性、持續性的市集



照片為2011年陳建銘先生發起的一日古本市

在台北每一個假日都有大大小小不等的市集,有些非常有特色每一攤都卯盡全力,短短幾攤居然逛了兩個小時,但有些則是薄利多銷音量比賽,恨不得趕快逃離,為何市集會有這樣的演變,我們還能夠做甚麼呢?

羅馬時代,神殿與市集交易廣場的基礎建設,透過信仰與日常生活結合,是統治的主要手法,1930年代郭雪湖的《南街殷賑》也是在當年本島人街區每年中元節前後的重要活動。

這樣有歷史文化的市集,除了每日的傳統市場外應該加入之外,在眾多的公共場所:廣場、騎樓、公園、馬路、巷弄、河邊,都是很好發揮的空間,不同節日不同主題都可以吸引不同愛好者前往擺攤交流,持續性的舉辦之後,更可以吸引觀光客互動,把台灣文化傳播出去。

倫敦的Portobello波多貝羅骨董市集,綿延不斷的攤位,連商店都以骨董為裝飾品。法蘭克福沿著博物館街的河邊,京都的春夏秋三季的古本市集,都是有主題,隨著季節假日所舉辦持續性的市集。

個人長期在台北街頭漫步,其實可以舉辦市集的地方實在太多了,但受限於管理單位眾多,每一個單位都怕出事情,又怕牽扯到金錢交易有詐騙行為,又怕交通堵塞,又怕失火等等。當然,沒有一件事情是容易的,怕事的話就甚麼都不需要做了。

我認為市集不只是一個聚集點那麼簡單,以在地特色建築串聯起來,透過這樣的串聯與地方建立關係。例如新富市場,是否能夠與剝皮寮老街,或者是龍山市場與龍山寺串聯起來,這樣攤位的故事就豐富了。

至於主題,各種想得出來的都可以列入,倫敦大誌從遊民街友切入,那麼是否可以舉辦街友擺攤的活動呢?骨董、書、小農、摩托車、機車、模型、3C、攝影、藝術品、器皿、咖啡、飲食、卜卦、雜貨文具等,樣樣都可以聚焦舉辦市集,配合廟會節慶,或配合不同宗教信仰,都可以訂出深刻的主題。

以迪化街年貨大街為例,他的年代並不久,但每年結束後垃圾滿地,毫無特色,那麼就可惜了原本南北貨、布的地方特色,反而留下了負面影響。

其實台北的擺攤市集也都有粉絲專頁,擺攤達人東奔西跑也很有趣,但是逛了那麼多市集,每次起頭的時候都非常棒,為何不能延續下去?主要還是投入的心力很多,但熱情實在不能當飯吃,每一個市集要提撥一定比例的金額做品質的提升,而不是一次性的收支結算就結束了。

大家心中有印象哪個市集是很有特色的呢?

2018/04/06

《最酷的旅伴》安妮華達



如果你要跟年輕人講經典故事,會用甚麼方式呢?

我喜歡安妮華達的模式,看似緩慢的流動,其實蘊藏了經典電影中的畫面,說是彩蛋也好,致意也好,即使沒有看過高達的《法外之徒》,或者是新浪潮電影的運鏡模式,看了這部片也可以馬上知道阿嬤導演要傳達的概念。

一般的老人家,不是依老賣老,就是如同伍迪艾倫嘮叨的碎念,安妮華達採用的視角,一個鏡頭就要能夠傳達意念,但是老電影也不是現代年輕人容易接受的,現代版"小英的故事",拍立得的大圖輸出貼在建築物上,另外在用現在流行的自拍+社群網路方式,快速的傳播意念,就是這部電影對"現代"的註解。

電影中,創作的內容除了用用法國麵包串聯人之外,孤獨的農人、巨大女性的內心、年老的眼神與無法走遠的腳趾頭透過火車而讓別人看見、沙灘戰爭碉堡的獨白等等,這一切的創作,都引人遐想,這也是傳統"觀看與被觀看"的延伸,透過眼睛,被更多人看見。

這位年輕的 JR 有如年輕高達的化身,永遠帶著墨鏡,彷彿跨世代的對話,用這樣的方式說故事,讓經典更成為經典,照片中仿披頭四過馬路的照片,在巨大的眼神中,相映成趣。

等我老了,一定不要說永遠都對的話:『等你老了,你就知道了!』,這等於沒說,那就不要說了。

2018/04/05

【京都】HINAYA 織陣京都,後現代建築的消失



google maps search: 洛和会ヘルスケアシステム 京都

照片1:http://www.takamatsu.co.jp/_chn/projects/details.php?id=33
照片2:http://www.takamatsu.co.jp/_chn/projects/details.php?id=55
照片 3:Google maps 2007 衛星圖
照片 4:Google maps 2013 衛星圖,整地中
照片 5:Google maps 3D建築

甚麼是後現代主義建築,還沒有定論,個人認為外觀是奇形怪狀,只有卡通動畫才會出現的現代感,科幻電影大都會(1927)中的建築,呈現世紀末現象。

看到書中這個建築外觀,超想去看看的,在網路上找了老半天,原來已經被拆除了,新的建築與周邊建築十分和諧的搭配,但失去了很多想像力。

維基百科:

後現代主義這個詞彙,各個理論家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有些認為僅僅指某種設計風格,有些認為是二十世紀中期現代主義之後整個時代的名稱。在這個名稱的使用上,全世界的建築理論界都還沒有達成統一的標準和認識,同時風格與設計也在繼續的發展。

2018/04/04

STAR WARS:最後的絕地武士



陪伴我們四十幾年的星戰電影人物,在這一集算是做一個大結束,這個結束也告訴我們莫忘初衷。

星戰電影應該會進入另一種英雄的敘事模式,很多畫面致敬之前的星戰系列,這就是世代交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