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04

101種咖啡製作 No.021-030



20190816 No.021

冷萃咖啡Cold Brew

既然買了 Hario Switch 的濾杯,想想可以用來製作冷萃咖啡

咖啡豆:肯亞AA,20g,小富士刻度2
水:常溫+冰塊,240g(大約 240cc)
放置四個小時後把咖啡水放置血清瓶冰到冰箱發酵5天再來品嘗看看。



20190817 No.022

這個主題似乎停不下來,每天都可以用不同的器材來玩不同的製作方式。

咖啡豆:哥倫比亞,18g,小富士刻度3
冰塊先放在下壺:約100g
第一段:水溫85度,燜蒸36g,30秒,然後把咖啡放掉放到下壺
第二段:慢慢倒入總水量180g,浸到總時間3分鐘後,再把咖啡放掉放至下壺。

所以咖啡與冰塊混和後,總水量大概是 280g。

這個濾杯在放水的時候接觸到冰塊,有種涼快感。



20190821 No.023

這個夏天一直冰滴咖啡,試過了用浸泡式的方法,也試了先燜蒸再冰滴,好像效果都不理想,今天換一個蛋糕陶瓷濾杯來滴滴看,上下都墊了愛樂壓的濾紙,就開始滴吧!



20190824 No.024

手沖咖啡的器具很多種,每一種都有它的原理,也都需要練習與熟悉,重點是都還蠻貴的,那麼,用這種很便宜的茶葉過濾器可否手沖咖啡呢?

我覺得很適合一刀流。



20190826 No.025

真正冰滴咖啡,用V.60 來滴,為了讓水平均滴在咖啡細粉上,用了左下這個工具,加裝了 LilyDrip,滴完後放在冰箱五天。



20190828 No.026

看到一些咖啡 Youtuber 介紹可以秤上壺與下壺的重量,方便計算上壺咖啡豆吸水的重量,方便計算水粉比、時間等這樣的變因,進而計算萃取率,符合金杯理論......。

真正的重點來了,可以秤上下壺的電子秤好貴,我又不需要透過藍芽跟手機連結,那麼怎樣用最便宜的方式組合出可以量測上下壺的重量呢?

結果用這樣組合,一個手沖架,兩個電子秤,就可以達成這樣的功能了。

當然,這沒有手機 app 輔助。



20190829 No.027

高中考大學的時候,我只專攻化學,期許能夠九十分以上,這樣就可以直接去申請化學系,可是沒想到只考了八十八分,沒能完成這個夢想,既然現在喜歡沖煮咖啡,那麼就去買一些比較便宜的化學實驗器材來試試看。

1. 玻璃漏斗,10cm, $70,放入 V.60 濾紙(1-2人比較恰當,我這個太大),咖啡豆哥倫比亞,小富士刻度5, 12g
2. 無刻度玻璃燒杯,500ml,$90
3.洗眼瓶,500ml,$250,當成手沖壺,雖然出水口很小,但是衝力很強,熱水85度。

第一段熱水20g 燜50秒,第二段注水,由於漏斗沒有肋骨,而且出水口又比較小,所以必須要有浸漬的準備,剛好洗眼瓶的衝力很強,剛好去翻滾咖啡粉,也可以適時用攪拌棒,下壺總水量 150cc後把上壺移開。



20190901 No.028 用化學實驗器材來水滴咖啡

1. 梨形分液漏斗,500ml,$490,放置常溫水 500cc,大概調整兩秒一滴。
2. 布氏漏斗,10cm,$380,上下放圓形濾紙,放置咖啡豆 40g,小富士刻度1
3. 蛇型冷凝管,20cm,$208,這時放在這裡就只是炫而已,若用冰水裝在這裡循環應該可以很酷吧!

滴了六個小時終於滴完,放置冰箱五天試試看風味。

PS. 分液漏斗原本不是要來緩慢滴水,只是因為下面的玻璃栓可以調整水流,所以我拿來這樣使用。



20190903 No.029 防彈咖啡

買了貴俗俗的MCT油,不知道有沒有人知道如何從椰子油中提煉出來呢?喝了 200cc,整個都是油感,完全喝不到咖啡的味道,害我還用很好的咖啡豆!照片是還沒有去打奶泡前,打完了好像比較容易入口,喝完了實在很飽




20190904 No.030

咖啡手沖一定要有手沖壺嗎?其實並不一定,只要有穩定的水流、適當的溫度,還是可以沖出一杯好咖啡。

這回用梨形分液漏斗來當手沖壺,先自行測試穩定的水流,大約三分鐘左右可以把300cc 的水流完,然後把所有器材安裝好,布氏漏斗當成蛋糕濾杯,放置20g 咖啡豆,並且把漏斗放置在燒杯旁,讓咖啡流出就沿著燒杯邊邊緩緩流下。

到入熱水後,控制梨形分液漏斗緩慢的旋轉,讓所有咖啡豆都均勻的浸水即可。

2019/09/03

【台北】敦南藝術講堂:少年維特的煩惱,讓我了解了1920年代的台灣人



少年維特的煩惱,讓我了解了1920年代的台灣人— 在敦南藝術講堂。

筆記:
文藝復興,科學大發現,哥白尼,伽利略,牛頓
科學革命
邏輯,經驗
啟蒙運動開端
笛卡爾
理性的推演
赫爾德
詩的位階
荷馬VS歐香
叔本華
什克洛夫斯基
藝術,建構理解的過程體驗,才是重點
少年維特的煩惱,不是結局,而是過程
自然
狂飆突進的概念
自然,與自然而然
誠服與大自然
赤子之心
用聖經
歐湘的史詩

1997年阿莫多瓦《顫抖的慾望》



阿莫多瓦的電影,經常發生在聖誕夜,這齣電影主要的角色才五個人,但這五個人相互之間,頗有螳螂捕蟬的關係,到底是誰引發了這場災難,

手槍代表權力,但是有手槍的人經常不負責任的借刀殺人,1970年馬德里的獨裁政權,到了這部電影的結尾的 1997年,馬德里已經不同了,不再戒嚴!

2019年的香港,也形成了一個強烈的對比。

維多在獄中熟讀聖經,大衛擊敗了巨人歌利亞,電影內人物的名字,也頗諷刺。

2019/09/02

【台北】古今書廊




許久未來古今書廊,來此總是尋找文史類型的書、期刊、雜誌,今天沒有花很多時間逛,但發現了"建築"的書還不少,喜歡二手書店的原因並不是便宜,而是因為找到以前的觀點,隨著時代的演進,如今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又是不同的樣貌。

六十周年,六十天特賣活動— 在古今書廊二手書店。

20190913


古今書廊,好像很容易遇到書友

有陣子沒去古今書廊,從汀洲路搬到台電大樓旁現址轉眼已經十年的時光,而古今書廊也即將邁入了第六十個年頭。

讓我驚訝的是除了歷史、文獻、期刊這個強項之外,這十年長出了書法、畫冊、漫畫、遊戲類、建築、教科書等專精的項目,當然寫真集、村上春樹、商業類也很多,每一個小分類都可以長出特殊的專長,十年前總是在二手書店間挖寶,古今書廊的分類分的很細,可以不用花很多時間去挖寶。

晃了晃遇到了書友逸華,一直在書的內容產業工作,我相信這是永遠有事情可做的行業,很開心看起來氣色不錯。

買了李乾朗老師的《台灣近代建築》,雖然出的版本不少,但確實不容易買到,裡面有大量日本時代建築的設計圖與立面照片,可以來比對現金古蹟修復的異同。

重要的是,民國七十七年的簡報,怎麼那麼多酒店刊登小廣告找小姐、少爺與歐巴桑呢?


2020/1/3 抓圖:

https://taronews.tw/2019/09/24/473704/


《愛情沒有終點》



表面上是一個沒有任何專業的鬥牛騎士,與一個前途大好的藝術策展人不經意的相遇,完全不同世界的兩人本來沒有甚麼可能在一起,但是因為遇到一個老人而產生了另一個可能。

我喜歡老人年輕時代的愛情故事,兩個人有許多的缺陷,男人因為戰爭受傷而無法產生精子,女人想要領養學生,但是學生父母不同意,兩人因而分手,因為相知而分手,也因為相知更了解了兩人不能分手。

這個老人擁有許多大畫家的作品,最後被放棄繼續鬥牛騎士意外的全部獲得,只因他買下了很有故事性,卻很沒有藝術性的畫作,但這幅畫作所畫的是這老人一輩子的真愛。

人生不只是只有錢,也不是只有愛,了解缺陷更為重要。

1987年阿莫多瓦《慾望法則》



玩美女人幾乎全是女性演出的電影,而這部片子,除了小女孩之外,全部都是男性。

我想這部應該是阿莫多瓦比較複雜的電影,角色多重除了男同志間細膩的愛恨情仇之外,還有父子亂倫居然兒子變性後成為父親的情婦,交織著阿莫多瓦小時候在教會獨唱的一些回憶,阿莫多瓦這部片許多小細節,在他導演的其他部電影也出現,比現在漫威系列電影的彩蛋還要精采。

《高跟鞋》的海螺,《瀕臨崩潰邊緣的女人》的打字機,《痛苦與榮耀》的神父。從電影剛開始男子拍攝A片的橋段,結束時在聖誕樹旁最後一次做愛,演變成一個爆笑喜劇,是許多電影模仿的經典。

2019/08/31

【台北】松菸台北文創的再來咖啡



本來想去松菸的不只是圖書館工作,沒想到今天有演講,所以只剩下一小間圖書室有開放,繞到後面去看裡面有多少人,其實沒幾個人,但是許多對情侶坐在裡面聊天,我這個歐吉桑也不好意思去打擾。

於是就到處找歇腳的咖啡館,少子化社會,百貨公司的冷氣,讓家長省事不少,很多小朋友也都是自己找樂子玩,讓我想到我小時候的暑假,每天都是跟鄰居、同學,在外面曬到脫皮太陽下山才回家。

想想現在的小朋友很可憐,整個夏天就只能待在冷氣房裡面,玩伴就是爸媽。

右邊的媽媽一邊吃蛋糕,一邊陪女兒玩。左邊的爸爸(其實年紀有點像阿公)在餵奶拍打嬰兒。另一邊的媽媽再教國中生兒子談判的技巧,許多一個人來此划手機打發時間的年輕人,假日的咖啡館,充滿了不同於同儕的朋友聚會,也是另一種風情。

【台北】台北文創地下室麻茶元



來探班— 和江巧文。

【台北】 學齡前後的小朋友+父母的導覽



果然上小學與幼稚園的小朋友差別很大,一個是眼中只有自己,一個是開始能配合老師的節奏來學習,當這兩類的小朋友混在一起,即使只有十個小朋友,我想是我經驗不夠,還無法讓小朋友產生興趣。

下次要帶一些小玩具、小卡片來吸引小朋友注意。

今天逛了
1. 南洋植物園(傅園)
2. 物理系文物館
3. 植物標本館,居然看到動物標本
4. 地質展覽館
5. 璣永吉紀念室

每一到一個地方,就有小朋友問是不是結束了,我很怕小朋友把這些有歷史性的標本弄壞。整個導覽難得大家最關心的就是我大學時代騎腳踏車的事情吧!

每次帶小朋友導覽,都會被問到這個多少錢,那個多少錢,我都無法回答這類的問題,我只能回答,這個是幾十年前,或是幾百年前,甚至是幾千年前的東西,小朋友對於時間沒有感覺,但若從小能夠培養時間感,對於我們的文化資產,才能有同理心。

2019/08/30

【台中】霧峰林家景薰樓前的水泥棚架



到霧峰林家與地方文化館分享古蹟經營,結束後非常榮幸的聽林家後代林俊明總經理導覽,雖然很簡短,但是能把林家參與戰爭的精神,還有受到清代官方授予的職位,所以霧峰林家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建築,呈現多元化的文化樣貌。


這兩個星期連番去參訪霧峰林家,讓我最驚奇的反而不是大花廳,而是這個水泥棚架,據說是林獻堂環遊世界旅行回來後,吸取西方建築新材質而興建(存疑)。

花園中的藤蔓棚架,大多使用木架,雖然使用水泥,但水泥轉角的圖騰,與後方傳統木構相互呼應,水泥棚架上再架上竹竿防日曬。

1930年8月8日,臺灣總督石塚英藏攀登玉山後,到霧峰拜訪林獻堂,照片中也有這個棚架


http://digitalculture.tw/aggregation/10987

總督拜訪後,臺灣地方自治聯盟獲准成立,台灣民眾黨成立,這一連串的運動,是否與這個棚架有關聯呢?

從總督府官邸(台北賓館)頂樓陽台的水泥棚架開始,多少建築把棚架凸顯出來,看似簡單的結構,在不同時代中留下了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