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17

《時空永恆的愛戀》



很好的主題,異於常人的長生不老,反倒會讓正常人覺得害怕,但我覺得劇中這個男朋友,實在太不相稱,雖然哈里遜福特這個父親有演出對於愛戀的捨得,但這個兒子的設定,太過於青澀。

女主角沒有任何的理由愛上他,除非是對於哈里遜福特的依戀。

或許是要埋梗拍續集吧?

阿湯哥《美國製造》



每個國家應該會以OO製造為榮,但是這部片把美國定位是世界的麻煩製造者,尤其是把美國總統拿出來戲謔一翻。

這部片子除了是雷根當政時期,卡特、雷根、老布希都有出現在銀幕,而小布希與阿湯哥在白宮巧遇,柯林頓也出現在電話那頭。

這樣的安排可以說是每一個總統都牽連在美國軍援其他國家,就為了"反共",就在美俄兩強對立已經結束,大家也不知道在反甚麼,所以表面上是要做業績,但是造就了最大的運毒集團。

這樣的歷史是不是一直周而復始,這部片之後的歷史是老布希出兵伊拉克,在中東搞一下,如今美國不需要阿拉伯的石油了,那麼會選澤哪一個地方亂搞一下呢?

2017/12/16

【台北】從農業到生態水圳


京都高瀨川

每次我們出國旅行,總是羨慕別人有親水步道,這張是在京都旁的餐廳、住家,但大家有沒有發現,這是水泥的人工水圳,雖然水圳清晰見底,但是很難有生態,去首爾看清溪川,也是這樣的水圳道。

台北市到底需要怎樣的水圳道,可以悠遊在我們的生活周遭,攤開以前的地圖,台北市原本有很多埤塘,水圳貫穿其中,這些水圳道其實非常小條,就在我們今日的台北市小巷道之中,幾乎所有的水圳道都已經消失。

到了日本時代要規劃台北這座城市,除了很多公園規劃,並且用綠廊道連結公園,並且還有兩條人工排水圳道,當然,原來的灌溉水圳還是存在的。

這些交錯縱橫的水圳道密集處,就是今日台大與大安森林公園周邊,很佩服植物系郭城孟老師願意花時間協調台大與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復育生態水圳,最重要的是這些水圳道,不是"水泥"的,而是真正的會有"土地"。

只要有土地,有植物生長,那麼昆蟲也會回來,加上原本大安森林公園生態池的大型鳥類,比較少小型的鳥類,透過生態復育,應該可以慢慢的回來,只是這一步要踏出去,個人建議還是要逐步實施,生態水圳不是一蹴可及,有很多蚊蟲髒亂的過渡期,這點需要全民參與的。

青田七六 剛開始在整理庭園時,郭城孟老師就推薦使用蕨類,因為台北市高樓林立,較矮的花果植物並不容易生存,適合生態復育的植物,蕨類非常適合。

請大家關注 水路漫談-昔日農業今日生態 ,並希望大家轉貼分享來按讚
https://www.facebook.com/%E6%B0%B4%E8%B7%AF%E6%BC%AB%E8%AB%87-%E6%98%94%E6%97%A5%E8%BE%B2%E6%A5%AD%E4%BB%8A%E6%97%A5%E7%94%9F%E6%85%8B-241872666349259/

2017/12/15

【台北】Menia工坊-瑂尼婭手作甜品.婚禮小物



好不容易今天早點回家,但是忘記帶家裡鑰匙,所以只好再收集一家咖啡館。

現在咖啡館好辛苦,若來客率不高,就要自己想辦法,明天店主要去松菸擺攤,已經忙了好幾天,我的咖啡館趕場人生,老闆是辛苦的擺攤人生。

婚禮小物?忙昏了!

【台北】森高砂咖啡館及該址前身維特咖啡館,黑美人 All Beauty 小茶棧



現在咖啡館普遍採用自助式,自己倒水,自己到櫃台點餐飲,但若價格要提高,得採用全方位服務方式,今日服務人員,全部為瘦高夢幻少女,聲音輕柔,解說清晰,客人一有需求馬上衝到旁邊,而且還不時的會來倒水。

特色為:台灣產的咖啡豆

這讓我又落入了老照片與老大稻埕人的記憶中。

1. 照片取自台灣記憶,1931年:太平齒科、德記商店,街頭陣頭也是五花八門十分熱鬧

2. 照片取自維基百科,李火增攝影,1938-1944年:當時一樓往二樓的樓梯口有 Cafe Werther 的 logo,二樓還有穿旗袍的時尚女子,可能是咖啡館女給。劉捷的大稻埕點畫,曾經描述大稻埕咖啡館比起台北城中的咖啡館,品味實在差異太大,『烏貓襐裙無襐褲,烏狗襐褲激拖土』,希望大稻埕能夠多開學校、圖書館。

但,光是這個招牌,好像比今日還要有設計感啊!

3. 廣告取自聯合報1970/4/17,旁邊的大千百貨開業,原本是亞細亞旅館貼皮了現代主義的裝潢,把老街屋一翻變成百貨公司。

4.照片取自中華日報,大約是 2000年:一樓是新銀座服飾店(我一直以為是鐘錶店),這樣的裝飾,與上一張照片對照,很清楚原來是大千百貨延伸過來的裝飾樣式。

5. 照片取自 mapio .net,2009/4:露出原樣後,發現黑美人酒家是頂樓加蓋一層,開始整修後把加蓋的拆除了。

6. 2013年:露出了萬里紅公共食堂的字樣,國民黨政府來台,覺得不能有"酒家"這個名詞,對於全民反共復國是很大的損害,所以,就要求把餐廳、酒家改名為"公共食堂",可是"萬里紅"的這個"紅",與文化大革命"紅"衛兵有了聯想,實在是政治不正確,所以改名為 All Beauty 台語的諧音是"黑",就變成了黑美人酒家了。

不過,我有一個疑問,文革之後,已經允許"酒家"的存在了嗎?

7. 2017年:森高砂咖啡館,旁邊是黑美人小茶棧— 在森高砂咖啡。

本來跟朋友約中午十二點整在森高砂咖啡館,可是門口貼了一張"因員工訓練,下午一點開始營業"。

於是,就到隔壁便宜又大碗的麵包店,點了一杯飲料與一大塊麵包。然後臭屁了一下大稻埕從 1920年到1970年 "繁華"(ㄢˋㄏㄟ)的咖啡館史。

維特咖啡→維特酒家→萬里紅公共食堂→All Beauty→黑美人大酒家→新銀座

亞細亞旅館→大千百貨

輪胎、鐘錶、銀樓、服飾店......

【台北】星巴克咖啡,政大店



除了在國外或是老房子的星巴克,不然我不會貿然踏入熟悉不過的連鎖咖啡館,這回跟朋友約來談事情。

一遇到朋友坐在三樓落地窗旁的兩人座位,可是他對面居然坐著一個正妹,他跟我使個眼神,意思是叫我離開還是叫我拉椅子坐下來,我一時搞不清楚,想想先把背包放下來,到樓下點杯咖啡再說。

寒冷的天氣一進門覺得十分的溫暖,溫暖到空氣有點凝重,窗外蕭瑟的景物,就連對街窗戶上的鴿子動也不動。我們三個人擠在小小的兩人座位,然後我跟朋友討論事情。

原來是冷氣壞了,所以才那麼溫暖!

我們很有效率的討論完,離開後,我問朋友那個正妹你認識嗎?不認識,但一般坐在兩人座位的一個人,妳會直接不詢問對方就坐下來嗎?

我在想我是不是破壞了正妹的異想空間呢?— 在星巴克 政大店。

【台北】美感咖啡館,巢 nido



原本在松菸旁熱門人潮區的 Nido 咖啡,幾年前去朝聖的時候,總是客滿。

這回直到深夜才踏入老公寓二樓的空間,為了就是這個法式吐司。洗石子地板,穿著時尚的年輕女性單獨來品味,即使上班日已經很晚了,仍是滿座。

以甜點為主的咖啡館,再次呈現了美感,只有兩個 360度全景的小喇叭卻能讓音樂聲聲入耳又不覺得吵鬧,吸音牆木絲粄,牆面的文化面磚,明亮的燈光,最重要的是又高又帥的老闆,專注在工作的樣子。

吃不停喝不停的咖啡館美感之旅,永遠不會停止!

【台北】吉印,深夜的公寓咖啡館



小高特推這家咖啡館,於是就約來聊聊天,終於在很簡短的會談中,了解了小高推薦原因,咖啡館的"完成度",到底指的是甚麼意思了!

當然,我們討論的就是這二十年左右,整個台北咖啡館業界的生態,創新創業這條路,無論何時來做都可以,也都會有成果的。

吉印咖啡位於虎林街與忠孝東路巷弄內二樓老公寓,本以為天色已黑客人不多,沒想到一踏入只剩下一桌,老公寓的格局正式我們這一代的兒時記憶,當時的電風扇、檯燈,還有那個時代的裝飾物,簡單洗鍊的陳列在屋內,無論是桌椅的大小、距離,或是燈光、牆壁顏色、音樂的選用與咖啡飲品的選擇,強烈的風格,讓人尊敬了這樣的空間,美學不是見仁見智的觀感,而是應該被尊重的,而美學不只是藝術品而已,是生活所有周遭的事物,都應該有所表現,是一種態度嗎?

有些資本家可能覺得年輕人投身開設咖啡館太可惜了,簡直浪費生命,但我覺得就是有這些人的犧牲奉獻,才凸顯台灣美學的價值!結束後下樓梯,夜更深了,居然遇到認識的朋友。— 在吉印。

【台北】伯朗咖啡,金車集團



連鎖咖啡館,除了星巴克,伯朗咖啡也是很好的選擇,會發現這邊中老年人(如我)偏多,有時候會發現阿姨拉著店員的手話家常,來咖啡館儼然成為各年齡層的社交活動。

當然,伯朗咖啡在不同區域、不同時間的客群稍有不同,自從麥當勞進入台灣,全自助的點餐模式,自己找位置,自己拿餐,吃完自己回收餐具,還要幫忙垃圾分類的方式,其實有時候遇到奧客,還真的不好處理。

伯朗咖啡,這種西方傳來的連鎖速食餐廳的經營模式,用著老外的商標圖騰,期待有以台灣本土的圖騰連鎖茶館或咖啡館能夠誕生,這種滿足全方位需求的店,無論是自由工作者,或是開會討論都很適合,而我比較害怕的是遇到大聲公嘮嘮叨叨的講著自己的事情,完全不讓朋友講話的客人,壓力好大。— 在伯朗咖啡 辛亥店。

【台北】國粹精補,施家麻油腰花



每次來這邊,不是滿座就是賣完了收攤,甚至是鐵門拉下來的狀況。

座位不多也很小,排隊的人很多,有位稍胖的歐巴桑坐定了後不願意挪位置,帶位的歐巴桑也不是省油的燈,用盡了各式說詞協調。

讓我想到了香港,比這空間更小,擠入了更多的人,台灣小吃,是否可以有更多的論述,而不只是光靠名店呢?— 在施家麻油腰花。

【台北】卡瓦利咖啡館



在台灣一家稍微有點年紀的咖啡館,有時會有髒髒舊舊的感覺,不然就是因為生意穩定,老客人就可以支撐生意,所以另一方面就鮮少有新的客群進入。

但是位於人潮街區,經常的就是房東漲房租,咖啡館好不容易穩定了,又要花一筆錢搬遷,這個例子在永康街應該是這幾年最常遇到的光景。

還好,卡瓦利還在這裡!

台北也是違和感最劇烈的一座城市,在門口看到很有情調雅致的咖啡館店面,抬頭卻看到蒼翠綠蔭,然後再仰頭又是很醜的鐵窗密布,再往上看是美麗的藍天白雲。

今天是卡瓦利的 re-open,門口的烘焙機移走了,期待台北能多一點老店,而不是在搬遷與開新店中輪轉。— 在卡瓦利義式咖啡館 Cavaralli 。

2017/12/13

【綠逗冰】聽水瓶子城市慢步106-台北一號糧倉



日治時期的倉庫「一號糧倉」,現在位於八德路二段與復興北路口附近的巷弄內,南邊是微風廣場百貨公司,在厚重生鏽的鐵門上,有清楚的炸彈爆炸的痕跡,十分好奇這棟倉庫的身世?為何會有那麼多傷痕?

傳說興建於1940年代,在太平洋戰爭期間,為了預防台北橋被美軍炸毀而斷糧,所以在此興建倉庫存放糧食,位於縱貫線鐵路旁的中崙庄,八德路這條道路自古以來就是錫口(松山)港口到台北城的米道,戰後命名為中正路,是台北連結到基隆的重要要道。當初的中正路只有東西段,不能分段,後來改名為八德路。

倉庫的南邊不遠處,日本時代是進馨商會,生產汽水,有富士、富貴、三手、黑松等品牌的彈珠汽水,工廠所在地就是今日的微風廣場百貨公司,戰爭時期,工廠被台灣總督府強制編入「臺灣清涼飲料水統制組合」,終戰後恢復為「進馨汽水有限公司」,後改名為「黑松飲料股份有限公司」。

中崙周邊工廠林立,在倉庫的北邊,市立圖書館中崙分館,曾經是「東京自動車工業會社」。在糧倉的西邊,現今的大潤發中崙店,曾經是「台灣國產自動車會社」,是名古屋的「豐田自動車」的台灣總代理。還有「明治製菓會社」的台北工廠,生產巧克力、糖果,也在此落腳。

倉庫的原始設計,屋頂為大跨距檜木桁架,多層牆體可防潮、隔熱。戰後的正式名稱是「糧食局台北管理處中崙蔴袋倉庫」,負責整理修補破掉的麻袋,工作人員最多的時候達到三十幾人。而後塑膠PV袋材質變成主流,麻袋廢置不用,這棟倉庫改為PV袋倉庫與糧食局的文書檔案。

2009年,該倉庫本來要報廢拆除,但在地居民向文化局申請文化資產價值鑑定,經審議後登錄為歷史建築,2013年,文化局推廣的「老房子文化運動」,媒合廠商修復再利用。

台北市的工廠分布,從華山車站往東沿著鐵道縱貫線開發,華山梅酒廠、建國啤酒廠,到中崙周邊的汽車維修、食品飲料工廠,往東還有松山菸廠、台北機廠等一路往東延伸到南港一帶。或許台北市已經蓋滿了大樓,鐵路也地下化,已經遺忘了這些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的工廠在哪裡?

了解這樣的工業發展脈絡後,無怪乎戰爭時期,美軍要選擇這些工業生產的倉庫作為轟炸的目標。台北市邁入現代化都市,不過這百年的時光,農業轉為工業,然後變成商業、住宅。如今,歷史建築一號糧倉,從廢置倉庫變身為農產品超市、餐廳,期待可以創造更多可能性。

綠色逗陣的綠逗冰專欄,歡迎定期收聽:
http://www.beanstalk893.com.tw/article_list.php?class_item_id=28

【台北】大型咖啡館,現世修羅場



每次到大咖啡館,總覺得像是碰運氣,有時人很多,但是可能大家都是自己來讀書、工作,所以總能靜靜的度過一個午後,有時候雖然人很少,但是只要有一個人聊天的音量太大,就很想逃離那個地方。

這是一個觀察普羅社會的機會,有人就只顧自己講畫,不管收聽者的態度表情。有人只是祈求慰藉,希望別人給想要的答案。兩個人的施與受,一眼就感受的到,兩三人的聊天,多少看得出端倪。

但是,一桌多人的漫談,若沒有一個主持人或主講人,大部分就是無俚頭的玩笑,沒有焦點的同學會,那麼兩三桌之間就完全把咖啡館當成居酒屋一般使用模式,每一桌都刻意的提高音量比歡笑或比音量。

如何使用一家咖啡館,在大型空間最是刺激,撞見已經頭髮斑白的老同事,或者是媽媽帶小學生寫作業,甚至是兩個媽媽互吐苦水說婆婆的不是,但誰知道已經是婆婆或公公的年紀的老人家拉著店員聊天說話,整個咖啡館自身就成為修羅場,旁觀著不同桌客人間的冷眼,缺乏小咖啡館的熱情交流,但這裡各自滿足所需,這是麥當勞連鎖餐廳進入台灣社會後的一個現象,國際化之必然。

2017/12/12

【台北】一席咖啡



真的只有一個位置,我覺得這一定是老闆專門跟美女聊天的方法,因為,每次來我都看到一席上有美女客人,是老闆的陰謀啊!

我坐在外面看著人車往來,夕陽西下突然夜幕低垂,城市炫爛的燈光閃爍,一切都那麼的朦朧夢幻,是因為喝了一點加了泥炭威士忌康寶藍咖啡,一點點的酒精就讓我崇拜這位老闆,這幾種氣味加起來還真十分的搭配。

一席內外的美學,燈光的講究,值得學習!

我每次都會帶朋友來隔壁吃咖哩飯,然後再喝一杯咖啡,只有一席,所以我都要待在外面吹冷風,幸好,在外面吹冷風也是有福利的,每次都會有好奇心的美女路人經過,於是我就變成了介紹咖啡館的人。

照片中也有如同模特兒的美女,若認為老闆沒有很帥!坐在戶外也很棒的。— 在一席 / Alone Together 。

2017/12/11

【台北】終於有年輕粉絲,青田七六小書房成立



一直以來在網路寫作,總是覺得像是大叔碎念,從年輕一直碎念到現在居然也快二十年了,從電子報、明日報到部落格大爆炸的年代,能夠在存活到現在的生物,應該算是蟑螂等級的古生物了。

之前流行用部落格行銷,假日部落客總是在出任務,當時部落客們有深厚的情誼,遊山玩水不計成本,投資相機鏡頭不遺餘力,曾經何時竟然變成死要錢的代名詞!

現在在臉書發文發的很心酸,想要吸引目光,不但要顏質,還要口才好不能吃螺絲,直播要有梗不能冷場,當個 Youtuber 還要會剪接拍攝影片上字幕。

以前的網路平台,只要活在虛擬世界就好,但是現在的平台還要派員工參與做客戶服務,而且一場也沒收多高的費用,這次導覽跟這家公司合作的穿著彩虹衣服的彩紅小姐不但負責任,還要了解開課的老師,真的十分辛苦啊!希望這個平台可以成功。

此外,也推廣一下我們的小書房,為了讓大家可以共享這樣的空間,所以我放了許多雅俗共賞的書,希望大家了解地球科學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生活,還有昭和時代的與台灣人相關的書。

有小粉絲,那我就繼續碎念吧!— 在青田七六。



2017.11.3
今天去把青田七六小書房的書架塞滿了三分之二(不是這面牆),應該在幾天就可以塞滿了,原以為這邊塞滿了書之後,我家書房的書就可以全部露出書背給大家看,可是竟然還是有些書架塞兩排,書房真是一個哈利波特的密室啊!可以藏那麼多書!— 在青田七六。

2017.10.29
一旁的書櫃!大概只放了五分之一滿,還不好意思拍給大家看,搬書分門別類上架的工作很不容易!先放一些有"地圖"兩個字的書名,沒想到跟地質學的關係都沒很深,不過跨學科多元文化是我想呈現的(好像很不負責任,隨便搬書來放就是多元文化)

2017/12/09

【台北】中研院講座



1. 沖繩的轉型正義,複雜的弱勢族群被壓迫的問題
2. 蔡亦竹:台南飛虎將軍廟
3. 黃智慧:遺落在台灣的殘留孤兒,日本家屋保存運動中的東亞和解

2017/12/08

【台北】北師美術館:日本近代洋畫大展



以往去台北教育大學的北師美術館,總覺得少了點甚麼,是每一檔展的脈絡不完整嗎?但這次的展覽跟各美術館借展的作品眾多,比去日本單一個美術館,還能了解日本近代洋畫的脈絡,實在非常厲害。

大家知道明治維新後快速的學習西方,美術也是一樣的,畫家無不使用完全學習西洋繪畫的技藝、技巧、顏料、構圖,甚至連希臘羅馬神話中的裸女維納斯都模仿回來了。

表面上看似全盤西化,就連印象派畫家非常喜歡的浮世繪也丟棄了,可是不同的年代,日本畫家無不使出混身解術把日本"在地"的意象放入,例如西洋的構圖,但背景是日本才有的植物;或者是裸女,但是日本女人;也有構圖角度完全是西畫,但是地上畫的卻是榻榻米,身上穿的是浴衣或和服;西洋畫常見的靜物,加入了日本的陶燒等等。

ちほう‐しょく〔チハウ‐〕【地方色】

這樣的思維與台灣文化協會,還有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是否有連結性?我想是一個值得討論的話題。

看了日本近代洋畫大展,回頭再看看台灣畫家的作品,從這樣的脈絡來看,這些畫家前輩除了受到了日本老師的影響,也受到了西洋美術的影響,但在這樣的影響下,又走出了台灣自己的地方色,終戰後,這些畫家有的為人民發聲而死(陳澄波),也有在大學任教等等。但同樣的他們都持續的創作不墜。

在日本時代創作,終戰後又在國民黨體制下創作,有能力的人可能到美國持續創作(郭雪湖),這些軌跡其實都可以連結起來一起看。

這個展的脈絡清楚,但很可惜若可以再加入一些台灣畫家的作品,整體就更清晰了起來。— 在 MoNTUE北師美術館。

【台北】最早的屈臣氏,大稻埕步行者的天國



右邊 2005,左邊 2017,相隔十二年,周邊依然有車子

從以前到現在街拍房子,每次都要閃車子等很久,不久前,迪化街還有很多電線桿!很高興現在逐步消失。

一百年前台灣進入現代化社會,畫家在畫布畫上電線桿代表現代化,但是現在的現代化,是要拍出人與腳踏車。— 在 Bookstore 1920s 。


***

大稻埕步行者的天國

世界各大城市的舊城區,是觀光客最喜歡流連的地方,中東地區的大市場、歐洲的跳蚤市集、東京假日執行的『步行者的天國』,為何只要在台灣執行,全部變了調?


迪化街南段,從歸綏街到南京西路這一段,星期日試行行人徒步區,最近大稻埕不少店家與經營者發聲,深怕星期日又成為年貨大街的翻版,假期結束後留下了一堆垃圾,造成商家與民眾雙輸,大稻埕被消費完會不會又再度沒落呢?


看著全世界的潮流,舊城區只要保留著舊建築、舊文化,其實就不怕沒有人去,大家是去體驗舊城區的歷史軌跡,還是只是去吃吃喝喝,買一下日常生活用品就回家呢?我們若不能提升一次性的消費文化,熱潮過後所有人都是輸家。


2015年,台北市首次iVoting結果,公館徒步區走入歷史,大部分的商家並不願意執行行人徒步區,今日我恍然大悟,原來商家在意的是攤商,只要變成行人徒步區就等於騎樓可以擺滿了商品,客人在馬路上行走的錯誤想法。


全台灣在日本時代規劃有騎樓(亭仔腳),是方便民眾在豔陽多雨的天候下也能上街購物,但目前全台灣老街的騎樓,不是停放汽機車,就是成為商品陳列區,客人用餐區,甚至是變成廚房,圓拱狀騎樓行人窒礙難行,更無美感可言。


目前的選舉模式,民意代表不願意得罪人,大稻埕山頭林立,市政府推給
iVoting,『大稻埕歷史風貌特定專用區』的管理單位是都市更新處,既不是文化局,也不是觀傳局,想當然爾市政府又是互踢皮球。


既然無法靠公部門的管理手段,整個徒步區的交通管理費用也是市政府公帑支出,都市更新處這幾年來已經在大稻埕地區有許多的 URS
與學校、NGO合作的機制,是否應該退場,並將這一類的地方與組織轉型,凝聚街區商家的共識,商家間是否能夠組成強而有力的組織,以文化、美學為前提制定共同的願景,而不是以商業利益為主。


而退場的 URS 空間,是否回歸商業機制,或是提供更多元化公共用途。這些空間在民間是資產,但是在公部門卻是變成了負債,政府應在這些價值轉換中有更清楚的目標。


大稻埕自開發以來,十分接納新的商業經營手法,有別於艋舺、大龍峒以同鄉郊商的模式,日本時代以同業公會凝聚共識的做法,現在社會多元,百業爭鳴之下組成這樣的組織的確不容易,但是否由大稻埕的商家先行組織,也取得許多同業公會的信任,才是大稻埕之福。


馬德里的搶匪、巴黎的扒手、羅馬的小偷都沒有阻止全世界的觀光人潮,但大稻埕人潮才剛增加,我們不要被自己的消費文化所擊潰。



圖說:大稻埕不只有南北乾貨中藥材、陣頭、小吃等,是多元文化的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