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撫台街洋樓在日本時代是營造公司高石組辦公室,而出身高石組的林煶灶(林尚志)後來創立了協志商號,之後還成立了大同公司。高石組在台灣承攬過許多大型工程,例如臨濟護國禪寺、兒玉總督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今國立台灣博物館)、日月潭電力工事等; 協志商號則承攬了台北市役所(今行政院)、台灣軍司令官官邸(今陸軍聯誼廳)等工程,從營造業的角度來說,撫台街洋樓可以說是台灣大型公共建設營建史的起點。 台灣光復後,撫台街洋樓成為宋斐如經營的《人民導報》社址,但二二八事件爆發後,警備總部查封了《人民導報》,變成國防部管理,1997年指定為市定古蹟,後經修復成為展覽館。 *MKCR的二樓視角 MKCR咖啡館2樓的觀景窗座位可以一覽北門周邊的景觀。 位於北門旁的MKCR咖啡館,2樓窗邊總是滿座,從左邊看出去,依序是鐵道部、北門、三井倉庫及台北車站。這些位於三線路沿線的建築,隨著近年台北市政府推動西區門戶計畫,在附近規畫了寬廣的行人廣場,觀光人潮也逐漸變多。 從這個視角看去,美麗的建築都在地面上,我懷念起兒時記憶,行人可以通行無阻地在天橋上看盡人生百態,有書販、小吃、算命攤、乞丐、賣藝人等。 我喜歡在人來人往的天橋上看著火車往來,車行高架橋環繞著北門,看著紅綠燈號與火車信號燈閃爍,聽到各式聲音:噹噹噹、火車鳴笛、汽車喇叭聲交錯,非常熱鬧!當然,當年的空氣汙染非常嚴重。 *消失的大和町巴會館 山田東洋旗日自山田東洋的畫作〈旗日〉中可見,巴會館頂樓有如同巴黎紅磨坊的屋頂風車。(圖/台灣美術展覽會 ) 巴會館與舊址現狀 紅磨坊位於巴黎,十八世紀風貌街區,是傳統法國康康舞發源地,至今仍在此上演,建於1889年。來源:維基百科。 今日的延平南路、漢口街口,在日本時代是「大和町巴會館」的所在地,巴集團老闆館野弘六在此地還開設巴自動車商會、料亭竹の家,甚至在萬華還有巴樓,在草山(陽明山)有巴溫泉旅館,巴集團簡直是觀光休閒旅行的一條龍服務。 巴會館是由當時在巴自動車商會樓上的巴咖啡館升級而成的高級會館,樓頂還學巴黎的紅磨坊有個大風車,館內提供洋食,另外特別從鐵道旅館挖角廚師、服務生,於1935年因應台灣博覽會的人潮新建開幕。 從山田東洋1939年的畫作〈旗日〉中,可以看到公會堂附近掛滿了日本國旗,路上也有許多軍警,畫作右方可以看到巴會館頂樓的風車。當時日本人在台北城開設了許多巴黎風格的咖啡館,而本島人區域的大稻埕,則開設了德國風格的維特咖啡館,形成有趣的對比。 這幾年市府陸續將天橋拆除,有的周邊也開始規畫行人徒步區,我期待北門周邊有更多展覽空間,讓人有更多機會了解台北歷史。 北門周邊有各式商店,櫻井組是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倉庫、高石組是撫台街洋樓。來源:1935年台灣博覽會紀念台北市街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如果您對這篇文章有任何想法,都歡迎留下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