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去了
屏水相逢之旅,後來因緣際會去參加瓊麻園城鄉文教發展協會所舉辦的社區旅遊推廣的活動。在墾丁,我們能想到除了觀光,還是觀光,可是這次的活動讓我體會到觀光並不是所有的一切,要帶動一個社會的活力,關鍵還是在『人』與『環境』的良性循環。
早上睜開眼睛的第一個景象
前一天晚上我就到了滿州,住在協會主任 Jessica 布置的老房子,夜裡沒有地址,只有一條路名,然後憑著一通電話的描述:黃色的房子,門前點著一盞小黃燈,一直往右走,居然讓我輕易的找到這間了房子。一下車有一隻貓一直對著我叫,我想是主人養的貓。整個夜裡一陣陣呼嘯的風吹打著門窗,感覺好像外面刮著颱風下著狂雨,不知道這土角厝是否耐的住這樣的風雨。睡醒,打開門只看到一望無際的草原,太陽照下來的光射在綠色的草,落山風吹動著這一片,呈現出金黃色的波浪,閃閃爍爍讓我睜不開眼睛,我坐在門前看了好久,直到太陽曬得我有點痛。
Jessica 的部落格:
因為風 就是海 ~ 生活分享空間
這是難得的體驗,藍的不能在藍的天空,因為大風任意吹散變幻的白雲,每天這樣的吹拂,這樣大自然的環境竟然沒有蚊蟲,更令人驚奇的是沒有灰塵,屋後種的木麻黃產生了極大的功效,只要打開窗迎接著風,屋內不會潮濕。總以為靠近海的人很辛苦,想不到滿州的小山上可以創造出這樣的空間與環境,也是一個老房子再利用的很好範例。
老房子的主人 Jessica,原本移居國外,回來自己的家鄉,花了兩年的時間自己維修布置這個房子,希望帶動社區氣氛,讓這些荒廢的老房子能夠再利用。而 Jessica 現在也擔任瓊麻園協會主任,同時也在屏南社區大學擔任重要職務。
滿州鄉,甚至是全台灣的鄉村,有著同樣的問題,年輕人出走、老人在鄉、隔代教養、外籍新移民、產業消失,大家會以為墾丁恆春靠觀光就夠了,其實,觀光並非是一個社會結構的正向循環,唯有全面性的健全整個產業,這次的活動就是為了推廣銀合歡的利用,以及建立社區共識所舉辦的活動。來參加都是當地社區人,有老、中、青、少、小,藉由導遊介紹本地的生態、歷史,讓本地人更了解自己生存的地方,更藉由DIY活動來認識銀合歡這個植物的應用,希望激發創意,能夠成為藝術創作品,甚至成為一種產業。而我自己的感覺,至少在社區的意識凝聚,有著莫大的功效。
2009.11.21 活動上龜山的生態解說
以下節錄自活動計畫:
根據文獻紀錄,銀合歡大約是在十六世紀隨著荷蘭、西班牙的船隊進駐台灣的,到了1960年代左右,政府又特意的引進不同品系的銀合歡造林。長期適應下來的結果,目前銀合歡已經成為低海拔次生林的一大威脅。原本認為銀合歡可當家畜的飼料、薪材及造紙的紙漿原料,多種用途加上生長快速,是良好的經濟樹種,但沒想到引進栽種後,所帶來的經濟價值並不如預期。
銀合歡根部分泌毒素,具排他性,一旦入侵,則原生樹種很難與它競爭,原生樹林原有生態也受到入侵的壓力。銀合歡屬落葉喬木,在恆春東北季風肆虐之際,它枝葉落盡,沒有預期的防風效果。並且銀合歡的羽狀複葉並無法如其他原生植物一般,減緩雨水對土壤的衝擊力,所以銀合歡大量生長區通常需面對一個嚴重問題,就是水源涵養能力低落,因此在大批種植銀河歡的山坡地,有在豪雨季節引發土石流之危險。
為有效利用及轉化銀合歡樹種之角色,回歸自然生態平衡與在地資源、文化互相扣合並能進一步創造附加價值之想像,協會長期結合屏南社區大學於教育學習、創意激發、文化扣合及資源再生等概念下,推廣發展銀合歡素材之再利用之可能性!
當日參加的人每個都讓我印象深刻,有對大家非常熱心與真心的老人家,一直對我們噓寒問暖,他們在各個活動都非常投入,學習精神令人感沛,在 DIY 的銀合歡木頭上寫著『緣』、『福』、『壽』、『平安』等字,讓大家知道他們對子孫的想望。年紀稍長的壯年人,有做生意做很大的老闆,也有很懂得植物的老師,大家在各處都有專長,都來參與社區活動。年輕的父母帶著子女來親子共樂,這的確是個很好的開始。
瓊麻園城鄉文教發展協會
恆春半島的產業鏈,更早以前有瓊麻,但已經完全被尼龍繩取代。現在能想到的只有旅遊觀光,逐漸地變成財團或家族企業的壟斷事業,能想到的農業似乎只剩下了洋蔥。電影海角七號在這裡拍攝多少帶動了一些可能,也或許藝術創作是恆春半島的另一個生機。而我也想多來拍拍照,留下些甚麼記錄!
PS. 以上為屏東縣瓊麻園城鄉文教發展協會所舉辦的銀合歡工藝產業生態體驗旅遊行活動所寫,為水瓶子個人體驗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