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15

文化資產開發的迷思

彰化「杜錫圭故居」遭拆!文化局無奈:公權力不足
http://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1947744

最近很多『暫定』文化資產被火速拆除,這點可能跟去年修訂的文資法有直接的關係,台灣人習慣鑽漏洞,原本良善的法令,變成地主不願意守護文化資產的最後一根稻草。

所以,我們只能期望蓋大樓的時候,把原來的立面蓋回來,然後再期望這個假古蹟,能夠自己說故事!

從傳統資本主義社會的開發角度來看,的確很多荒廢已久的街屋,若有經費重修更新是最好的雙贏策略,但是公部門財政無法給予補助,蓋高樓的樓板利益更為巨大,因此有古蹟容積率的交換,或者是古蹟遷移的怪辦法,這幾招都不管用的時候,也就變成目前產生的建物自燃或地主自拆的現象了。

人類學博物館參觀,殖民時期自原住民部落取得的重要文化資產,透過舉辦一些結婚、結拜兄弟的儀式,事後補正一些正當性,甚至進一步以複製品交換信物的模式,是否給這些文化資產一些另類的想法?而這樣把原住民文化延伸到博物館的連結,反而更讓大家了解了部落傳統文化,這樣是不是更好。

每一棟文化資產面臨的困境大不相同,是否公部門可以用別種方式作為交換,或許沒有錢可以價購,但是可以用交換的模式,或是用租賃的模式延長該建物存活時間,我們只在名與利之間思索,而文化是要擴散才能讓大眾了解是門好生意,透過大量的交換,才真的的是生意吧?

期待大家想出更多的方法,而不再只是各方角力,在同溫層中指責對方的不是了。

2017/01/14

【台北】帝國大學散步x農業研究


今日的
1. 傅園:帝大沿革, 改制為台大的初期,傅斯年與四六事件
2. 洞洞館:椰林大道的建築形態
3. 人類學博物館
4. 地質系展覽館
5. 磯永吉紀念

關鍵字:

羅宗洛、陸志鴻、馬廷英、杜聰明、許壽裳、馬場菌、衝破原子核、磯永吉、末永仁、許文龍、洞洞館、陳文成

其他:
1. 幣原坦:台北帝國大學1928年發展沿革,卻忘了講幣原坦當年被報社記者寫出帝大有可能設在台南的新聞,因為坐船都要好久的時間,所以也問不到本人,這件事情等他下了船到達基隆,才發現大家討論帝大選址鬧的沸沸揚揚。
幣原坦的事情可以講得還很多,扶輪社、基隆上山有他的筆跡石刻、草山上有別莊等等。

2. 從傅斯年的墓園小中軸線的水池,可以對到自來水博物館的中軸線,真是一個神奇的轉換,有人說從殖民回溯到希臘時代的神殿,是一種跳脫被殖民統治的昇華,而我覺得應該是一個轉換,再把大門旁的洞洞館三合院,一起來看,應該也是一種延續吧?但可惜的是自來水博物館那個中軸線上已經蓋了一些房子、設施,這樣的中軸線已經看不到了。— 在台灣大學。

【台北】紀州庵辦的新店支線踏查,台鐵志工

從辛亥路、羅斯福路的台電研究所集合,走汀州路到紀州庵


這是水源地站,拍照點是個煤的堆集區(上/攝影:洪祖仁)

2017/01/12

【台北】城市散步的尾牙,不老文青獎



我也不知道為何獲得這個獎?

是非常難得的是各行各業、年齡層分布非常廣泛的聚會。

美學教育從整理房間開始



美學,除了是從小接觸培養之外,我認為有自我『意識』的察覺自己需要甚麼,或者不需要甚麼也是很重要的,但是我們從小到大沒有教這個,等我進入大學的第一句話:獨立思考的能力!

其實,這句話讓我非常的無助,我根本不知道怎樣開始!

那麼怎樣進入美學第一步呢?不妨從整理房間、規劃設計個人房間的使用方法開始,然後判斷不需要的東西就斷捨離吧!

說起來簡單,做起來真的十分不容易,完!

【台北】市立圖書館的稿:終身微學習資訊站第6期,推廣城市閱讀空間











終身微學習資訊站第6期
http://www.tpml.edu.tw/ct.asp?xItem=252355002&ctNode=61847&mp=104021#1


這裡有PDF
http://www.tpml.edu.tw/public/Attachment/7198494359.pdf

《2017》年度計畫

1. 至少出版一本書
2. 慢步合計 500 km
3. 介紹五十個在台灣努力的先人
4. 陌生與熟悉的城市慢步

2017/01/11

【綠逗冰】聽水瓶子城市慢步063-臺北古蹟的遷移



台北城建城歷史一百多年,卻有相當多的古蹟的遷移案,水瓶子從日治時代談起,日本遷移了哪些清代的建物,古蹟牌坊、宗祠、古厝等,以及他們的故事。

細數二二八公園內的牌坊,植物園裡原是台灣布政使司衙門的「欽差行臺」,寧夏夜市中的「陳德星堂」,還有當時日本人拆除台北城牆做三線道路,人們在沿線的林蔭下約會,所以才有好聽老歌「月夜愁」的詞—月色照在三線路,風吹微微~

台北城門的故事,日治時期拆了西門,東門、南門、小南門在民國五十年代改建,北門因為有高架橋,所以維持清代建築原樣。北門旁的三井倉庫,敦化南路開發林安泰古厝,聽水瓶子談保存古蹟留有原始場域的精神,都在這集節目!(撰稿:孫薇雅)

綠色逗陣的綠逗冰專欄,歡迎定期收聽:
http://www.beanstalk893.com.tw/article_list.php?class_item_id=28

【台北】彰藝坊老闆的朋友聚餐


因為每次導覽都帶去彰藝坊,感覺好像帶一群人去打擾,所以請彰藝坊老闆吃飯!

http://www.cyf-bodehi.com.tw/

2017/01/10

20170110《台灣學通訊》No.97 跨界與開展:以青田七六為例



很榮幸可以幫該雜誌寫稿,本期主題是跨界,我寫了跨界與開展:以青田七六為例,希望只是一個開端,要努力的還有很多啊!

能跟多位知名學者、老師一同出現在這本雜誌,非常感恩。

這是線上版
http://www.ntl.edu.tw/ct.asp?xItem=61088&ctNode=2217&mp=5

【桃園】神社,桃園忠烈祠



除了這個銅馬身旁的菊花被抹去外,很難想像這是在台灣境內的神社,保存得很好,或許重修的時候很講究,雖然是神社,但像是一個沒有靈魂的空殼。

神社的修復很好,但是看板的說明,試圖要與中國傳統建築整合起來說明(不知道好或不好?),建築的脈絡源遠流長,此地是很好的教室,若到其他忠烈祠,做一個比對,那些被改做,哪一些又被保存?看這些建築,深深的感覺『時間』戲弄了我們,太多的昨是今非或是今是昨非,這一點應該可以給我們許多啟發吧!

離開時,有一對拍婚紗的新人進來,我想想,到底怎樣再利用會比較好呢?幼稚園、咖啡館、辦導覽活動?或許空成這樣,讓大眾踏青走走也不錯,這個問題值得慢慢想,不急!— 在桃園神社。

【台北】小森林內的心靈歇息處,小時光心靈咖啡館



去年開始到電台錄音,結束後就四處到咖啡館工作,踏入芝山文化生態綠園的羽森咖啡館,感覺很棒,沒想到下次再來,就已經結束營業了。

我把這樣的訊息告訴了小時光咖啡館的老闆,沒想到她真是劍及履及馬上聯繫房東,重新整理後,在 2016年的七月就已經把雨聲街的店搬到這裡來重新開幕了。

每次到這邊晃一下,土地的力量總讓我充滿了能量,無論是曬曬太陽,還是看看四周的花草樹木,到處充滿了笑意,能在這裡喝杯茶、咖啡,讓心情重新出發,也是不錯的選擇。

更棒的是老闆有舉辦讀書會等活動,有興趣的人可以來試試看。— 在小時光心靈文創咖啡館。

歷程:

【台北】W&F Cafe 羽森咖啡(已歇業)
http://trip.writers.idv.tw/2016/01/w-cafe.html
【台北】感恩。小時光咖啡
http://trip.writers.idv.tw/2016/04/blog-post_19.html

Levi's 與鬍鬚張,牛仔褲與滷肉飯


圖文不符

大家覺得這兩樣東西好像不相關,但其實大大有關係的。舊金山當年充滿了各式各樣淘金的工人,製作帳幕用的帆布商看到工人穿的棉布容易磨破,而且也很髒不容易清洗,於是用帆布製作了褲子,後來申請專利成立了 Levi's 公司。

而滷肉飯是台灣工人一早上工前的飯,由來是用碎肉來滷,油質豐富,而且也夠鹹,足夠支撐重勞動者的營養成分。根據曹銘宗老師的推論:『日本時代引進日本粳米在台灣種植成功後,稱之「蓬萊米」,後來,蓬萊米普遍之後,台灣人才逐漸改吃這種黏度適中的白米飯,並適合淋上滷肉汁來吃。』

所以,這兩個品牌,都是從工人庶民的日常生活所需演變而來,我們今日穿牛仔褲,並不會與舊金山淘金的工人做連結,想當然,我們也不應該綁死鬍鬚張滷肉飯的價格,反而應該希望鬍鬚張可以到世界各地廣開分店。

此外,有關台灣小吃的符號,一直以來都與低價畫上等號,這個傳統早就不合時宜,牛肉麵也很貴,卻很少人提及,我們捫心自問,現在到夜市吃這些台灣小吃,還是以前的價格嗎?當然還是有便宜又好吃的小吃攤,但是每次到夜市攤看到這樣的品質,我們是不是應該再升級一下,如何保留文化又兼具衛生、安全,又可以讓觀光客體驗,是應該好好思考一下是要壓榨超時工作,還是適當的休假提升品質呢?

台灣人習慣一兼二顧,甚麼都要有甚麼都不奇怪,但是當成本結構支撐不了,我們的選擇是甚麼呢?

延伸比較:深川飯、剝皮寮

2017/01/09

《愛吃拉麵的小泉同學》(日語:ラーメン大好き小泉さん)


吃拉麵吃到拉麵的錄音、創辦人、歷史、地理都搞得十分清楚,2016年底的特別篇,還把德國小麥混進來一起談拉麵,這樣的概念,好像是中國景德鎮的OEM瓷器的青出於藍,或是鐵道迷對於各種車型、軌距、車站、月台、聲音的迷戀。

台灣小吃可參考曹銘宗的《蚵仔煎的身世》,期望也可以拍出這樣的電影或連續劇啊!

【台北】益品書屋,大部頭百科圖書館



乾乾淨淨簡簡單單的圖書館,圖片比文字佔的版面還大的書籍,而且書本很大,適合小朋友與老人的圖書館,算是定位非常的清楚,老闆也非常佛來心,只要花一百元就可以進來看到飽,飲料也可以喝到飽。

看了幾本書,感覺好像逛了博物館的幾個展,有關飲食、童書、藝術、百科全書類型的書蠻多的,或許圖像照片比較多,讓我這個重度嗜文字者頓時覺得不知道少了甚麼?

仔細的想想,或許是這樣的書籍定位,推廣的是廣博的知識,要做到比較深度、專業,顯然在選書上比較不容易下功夫。

既然已經定位是圖像比文字多的書籍,那麼,名家攝影作品、藝術史等,還有許多專業雜誌也可以選入,這樣可以補足這部分的不足。

民間的圖書館比較難以跟公家的館藏來PK,那麼選書就成為非常重要的靈魂了。— 在益品書屋 EP - BOOKS 。


2017/01/07

《東京傷情故事特別篇》千住之戀



這是最近看的日劇讓我笑得開懷的一齣,明明就只是很小的動作,為什麼會如此呢?

從東京鐵塔到晴空塔,吉田鋼太郎與黑木瞳這個搭檔的對手戲,實在太強了,為何台灣的連續劇與電影,沒有能夠有這樣演出的水準呢?

我還是喜歡日劇中隱藏著散步說故事的內容,已經變成每一齣日劇的標準配備了,希望台灣也能如此,在每個一個轉幕,或者是比較無聊的空檔,至少說一下在地故事也不錯啊!要了解千住的小文史,可以看看這一齣特別篇

2017/01/05

賴和

賴和(1894年5月28日-1943年1月31日),台灣彰化人,賴和從小接受漢文教育,雖是客家人可是母語是台語,後來考進總督府醫學校,與杜聰明是同學,蔣渭水小他一屆。曾到廈門鼓浪嶼行醫,後來回彰化開設賴和醫院行醫,經常對窮人減免醫療費用。他的詩作,是台灣具代表性的民族詩人。

賴和 1921年加入台灣文化協會,1923年因為治警事件入獄,之後創作新詩並積極投入新文學的創作,1930年代催生、主編過《台灣民報》的文藝專欄,1941年珍珠港事變當日,再度入獄,在獄中寫作,因為病重而出獄,不久就過世。雖已經過世,但是悲情並沒有消逝,1958年有人密報賴和是共產黨,所以從忠烈祠除名,1984年才恢復入祀忠烈祠,這真的是白色恐怖時期特有的恐共心態。

2009年,我舉辦了一個看賴和紀錄片,才了解了有一批年輕人用音樂、話劇,讓大家了解賴和的身影,以下這段影片,有一些紀錄:

《在台灣尋找Y字路》推薦序:Y字路述說台灣的故事(青田七六文化長水瓶子)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39660

到日本旅行,喜歡到老喫茶店喝杯咖啡休息,觀察剛開店時老夫婦的不用言語、彼此分工的態度,把燈箱、菜單架子推出去,打開窗戶後準時地把開業的木牌面向門外。Y字路喫茶店的糖罐、杯子,雖然很陳舊,但是透過光線折射,不同角度看都有不同的風情。來用餐的常客顧自地看著店內書櫃的漫畫,一切都不用多言,大家一起享受著這共同的空間。

關於「Y字路」,在台灣人的印象中,大部分是用「三角窗」來形容位於街角的商店。看完了這本書,很難想像作者從日本來到台灣,才居住了十年。生活在台北的我們,看著每天經過的「三角窗」,漸漸從兒時的「柑仔店」轉變為「便利商店」,或許會有母親與老闆娘在「亭仔腳」聊天的記憶,但從來沒想到曾經有小水圳、土地公廟,甚至是舊鐵道的遺跡。

栖來光從老地圖中扮演柯南的角色,在現代都市叢林中尋找歷史的蛛絲馬跡,每一個Y字路好像活起來跟我們述說當地曾經發生的故事。這本書很值得拿在手上,到某一個「Y字路」仔細地對照老地圖,回顧此地所發生的故事。

東山彰良的《流》,對於台北老城區這個場景,放入了因為終戰後來自各地的人,提醒我們必須更深刻地面對歷史;吉田修一的《路》,在高鐵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說出了台日三個世代的糾葛;我想這本書將會是一個起點,讓我們更珍惜這座城市的發展,珍惜地理環境,反省我們到底要留給後世什麼樣的城市?
人生往前走非常容易,但回頭咀嚼當中的酸甜苦辣,的確非常不容易!

我們的城市目前也在開發路上面臨了「Y字路」抉擇;對於到底是要全部拆除、還是全部保留,向右走或向左走的難題,台灣獨特地經常用「火」來解決問題,或許哪一天書中的「Y字路」也會逐漸消失,但這樣多樣性的路口,是不是給我們一個「新舊並存」的啟示呢!

************************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5959

這篇書摘是野草居食屋附近為背景,除了週邊的紀州庵之外,作者還發現週邊有眾多的小廟,這我平常都沒發現,昨天參加鴻鴻的導覽,才發現哪邊還有很多素食餐廳,中醫診所,中藥店。

2017/01/04

20170104《國語日報》城市美學01:東京車站風華再現


國語日報的中學版好厲害,能夠有這樣深度的內容,我是指左邊那一篇喔!

城市美學系列(水瓶子#01),把東京車站與台北車站拿來比一比。

PS. 這是未校稿版本,所以恐怕還是有錯誤的內容,請見諒!

【綠逗冰】聽水瓶子城市慢步062-威尼斯畫派



來聽水瓶子談貝里尼畫室父子,提香、吉奧喬尼、丁托列托間師徒的故事,威尼斯畫派用色大膽創新,受到文藝復興的影響較小。維諾內些這位畫家捐畫給教會,打響名氣很會行銷呢!威尼斯商業興盛,也是最早的共和體制,貴族、總督和教會聖畫委託畫家作畫,影響威尼斯畫派的哪些部分呢?水瓶子推薦大家到了威尼斯,千萬不要錯過學院美術館,一定要去教堂看畫喔!(撰稿:孫薇雅)

綠色逗陣的綠逗冰專欄,歡迎定期收聽:
http://www.beanstalk893.com.tw/article_list.php?class_item_id=28

【台北】LightBox 攝影圖書室


從老公寓的一樓咖啡館進入,走到三樓豁然開朗,與樓下咖啡館的色調大不相同,這裡白淨明亮,陽光讓室內充滿了許多光影,我想這是攝影愛好者喜好的自然環境。

我很好奇非營利組織能夠支撐起免費讓人來看書的圖書室嗎?創辦人之一的曹良賓先生跟我描述他的理念的時候透漏出堅定又熱情的眼光,台灣的大學並無以攝影為主的科系,而且攝影相關的圖書又是那麼昂貴,學攝影的人總要付出大量的金錢購買器材,傳統攝影還要學習暗房、洗底片、放照片等技術,是耗時的工作。

現在學習攝影只要一支照相手機就可以開始,看似容易簡單,但是缺少攝影歷史與理論等基礎的了解,作品往往無法歷經時間的考驗。對攝影有興趣的朋友不彷靜下心來,來此閱讀攝影圖書,除了捐款支持這樣的組織之外,你也可以把家裡的攝影相關圖書拿到這裡分享給更多人閱讀。


使用空間消費模式:免費

2017/01/02

【台北】風和日麗唱片行



風和日麗的天氣,走到了嘉興街南邊這頭,蜿蜒的小巷道,還有閩南式古厝在路邊微笑,高高低低的巷弄間,彷彿要告訴我這一地帶的身世。

小時候曾經到這一地帶玩耍,夏日午後的雷雨,灌滿了周邊的小水圳道,黃澄澄的水道的確比平日烏漆漆的臭味好多了,好多小朋友在裡面玩耍,還拿著附近工地的木板當船划。

藍天白雲,風和日麗的童年已經不在了,附近的這棟老厝雖然已經是鐵皮的屋頂,在唱片行裡面往外望,一陣陣風吹過了樹葉搖曳,坐在輪椅上的老人家緩慢的經過窗外,眼神交會中,看到城市的流動,寧靜的時光彷彿靜止,歲月的刻痕在臉上,此時的我在唱片行內聽著吳晟寫的詩歌音樂,填補逝去的記憶。— 在風和日麗唱片行。



每次 google 自動跳出這樣組合的全景照片,都讓我有些意外,雖然只是拍攝幾秒的差異,有著傳統重複曝光的效果,以小窺大,時間拉長,老人家的身影,特別有種時間重複的感傷。

2017/01/01

2017.01《Taipei Walker》No.237,水瓶子城市漫步04:林安泰古厝在哪裡?原來是從四維路搬過去的



位於台北市濱江街5號的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館,每次進入這個區域,聽到後面高速公路的車聲,背後有基隆河流過,不知情的民眾可能誤會這邊以前真的有座大宅第,家族在河畔農墾。

祖籍福建泉州安溪的林家是1754年(清乾隆19年)渡海來台,原本在今汀州路一帶農墾,當時為霧裡薛圳的灌溉範圍,林家第四個兒子林志能在艋舺開設「榮泰行」,經營米、布批發生意,賺了很多錢,從1783年起開始興建大厝,一直到1823年左右,左右護龍才完成。林安泰古厝,取其安溪人的「安」,榮泰行的「泰」,這兩個字組合。

大厝的興建動用了兩百多名的工匠,是閩南式四合院的格局,不但可抵禦盜匪,下雨天在屋內行走還不會淋到雨,屋內結構木頭榫接,裝飾雕刻精緻,地面鋪設大石頭,有地下排水道。至今兩百多年的古蹟本來位於今日的四維路141號,不但說明了台北盆地農墾從西邊往東邊發展的歷史,興建大厝期間,漳州郭錫瑠所開發的瑠公圳也已經開發完成,灌溉了台北盆地的東部,想見林安泰古厝位於兩大水圳中間,各家族聚落沿著水圳發展,泉州、漳州人各有其勢力範圍。

1978年因為敦化南路從機場一路往南延伸的工程,林安泰古厝面臨了拆除的命運,當年林家要捐出古厝做為民俗村,所以曾有討論敦化南路改為地下化,或是將慢車道改行四維路繞行等方案,後來市政府仍決定拆除,在文史工作者的努力奔走後,改為異地重組的方式,1986年在濱江公園重生。

原本我們可能有在大安區擁有一座城市博物館,描述漢人來台北盆地開發與原住民交流的歷史,比起板橋林家、霧峰林家,林安泰古厝絲毫不遜色。這樣的古厝比所有紐約曼哈頓的老建築還老,但我們已經失去這些機緣,目前在龍門國中內的龍安坡黃宅濂讓居,或是芳蘭路山邊的芳蘭大厝,格局比林安泰古厝小很多。

重生的古厝,傳統的『風水案山』原以蟾蜍山為案山,左青龍右白虎,半月池藏氣於明堂的格局已經完全不同,古蹟因為遷移而失去的『場域精神』,文化資產不敵交通建設與都市更新,雖然是四十年前的故事,至今,我們又進步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