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02

《父後七日》無根的社會寫實與台式的浪漫愛情

看最近幾年國片的創意,讓我感受最深的是《父後七日》介紹阿義、美鳳、阿琴的童年往事那段,就好像說書一樣,整部片子泛黃的色調,歌仔戲模式的表現手法,讓人有種懷舊與『就是那個年代』的感覺!其實,這是目前發生在我們周邊的故事。



整部片子的人物雖然不多,可是把台灣的喪葬文化,民意代表、政府官員都在這個體系生活著,即使阿梅的父親只是在夜市擺攤的平凡小老百姓,縣長依然還是會送白帳來,這種我們早已習慣的傳統,其實有很多值得我們思考的:阿琴都可以角色扮演負責那麼多的角色,我們是否還需要那麼多民意代表?阿義不但可以做師公,還可以當詩人,這個社會的力量,從來就不是一個大型企業的運作,而是許多小公司,甚至是個人組合運作起來的。

從父親過世,阿梅回想著從小到大,父親對她直接的關懷,即使是一顆小小的肉粽,或者是一雙小小的藍白拖,現代人的物資太豐富,永遠不懂得珍惜,但令人回味的還是這些小動作。阿梅很會念書,工作跑了世界各大城市,在父親過世後,她回憶起的還是那種單純的愛。有人覺得那種繁複的喪禮,可以讓人徹底遺忘了失去親人的痛,或許那只是一個儀式,有人會在那當下受到撫慰,可是有人會忙得忘記悲傷!

讓我想起羅馬尼亞歡樂的墓園,布拉格的猶太人墓園那種層層疊疊數千年的糾葛,威尼斯人直接在教堂追思,直接將骨灰灑入大海,伊斯蘭教的土葬,棺木是回收再利用的,澳門的西洋墓園,巴黎的名人墓碑......。而台灣,我們真的有我們自己的喪葬文化,道教的三魂七魄,若是加上原住民的、東南亞嫁過來的新娘,這樣豐富的族群、語言與習俗,可以互相學習,台灣人可以創造一種獨特融合的方式。

《父後七日》描寫了女主角阿梅父親過世後的心情,那種無根的手足無措,沒有歸屬感的人生,我們永遠想不到的西班牙音樂與畫面結合,熾熱的豔陽下,許多荒腔走板的事情結合起來,每個人的內心,都是很不簡單的人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如果您對這篇文章有任何想法,都歡迎留下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