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18

《臺灣文學與文藝營:讀者與作家的互動創作空間》


我念大學時代,剛好是剛解嚴,媒體開放百花齊放的時代,當時的書店有眾多的媒體理論與媒體識讀的書籍,這三十年來網路媒體齊放,到了這幾年社群網站取代了媒體的位置之後,整個選舉的生態完全改觀。但是,這些都有媒體識讀相關的書籍可以去了解,那麼,文學小說呢?

這本書是日本文學博士,到台灣來參加文藝營,從救國團的文藝營,評審、副刊總編輯等一脈相承,並且說明為何都聚集在夏天才辦理文藝營。後面幾章以台灣戰後的文學獎得獎作品分析脈絡,配合社會族群的景況,抽絲剝繭,真的如同媒體識讀般,也讓我不要掉落在得獎作品的泥沼之中。

我想,這也是台灣文學受到侷限的原因,也解釋了那麼多的文藝營,那麼多的文學獎,為何不夠多元與百花齊放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如果您對這篇文章有任何想法,都歡迎留下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