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12

從寫作者到讀者,談出版到書店的距離有多遠



寫作者到讀者,從生產者到消費者這個產業鏈來看,這幾年數位化、網路、手機等科技的發展,整個結構引發的巨大變化,公部門到底是要補助寫作者,還是要補助書店?

雖然,我之前有講過公部門不應該補助任何產業任何人,但若這個主題來討論,我覺得應該鼓勵的是寫作者,不但要免稅,還要多在寫作環境與基礎資料素材上給予協助。

以紙本的書、雜誌產業鏈來看,寫作、翻譯、攝影、美術設計、編輯、印刷、通路、書店等等,這一連串的專業人才,在網路興起後,其實被簡化,一個人當兩三個人用,兩三個角色變成一個角色,導致品質不良,傳統賣書的費用要分給很多人,雜誌要賣廣告,才可以支撐這個產業的正向循環,如今,在網路一片免費中,整個崩潰。

若我們把產業再細分,藝術、文學、小說、漫畫、教科書等不同的類型,在產業中的人才培養,完全是不同的專業,這個崩潰還包含了新書、二手書、回頭書等在市場流通的方式,產生了一些變化。

這個崩潰,導致生產者(寫作者),轉由其他的方式來提供內容,台灣已經少有專業作家,現在的寫作者,大部分是靠老師、教授、翻譯、義工來擔任,這樣的失衡的產業,還有很多書的出版,都是直接從外文翻譯。

此外,還有公家圖書館對於實體書採購的折扣,加上公家圖書館的數位版權等等,跟隨時代進步沒有問題,但是卻把生產者應得的利潤給犧牲了。

我們要注重的應該是在產業的兩端,一個就是寫作者,另一個就是書店了。既然產業已經崩解了,寫作者這種內容生產者永遠都存在,最後一哩路的書店,在台灣賣書敵不過網路折扣,所以透過實體的讀書會、新書分享會、演講等活動來吸引讀友,或者複合式餐飲服務,安靜如同圖書館看到飽的閱讀空間等等。把作者找來演講,到底書會賣得更好,還是大家未來就直接聽講省去買書,這個值得我們思考,是不是辦理活動,應該是收取費用,建立使用者付費的觀念。

到底內容網站是不是未來的最後一哩路,這一點我打上一個問號,而內容網站是要透過廣告,還是產品行銷的搭售,甚至是內容要付費,這個目前似乎還沒有一個穩定的商業模式出現。

以上的推論,我要講的就是內容是最重要的,在產業崩解的過程中,我們若持續剝削生產者,沒有培養各種面向的寫作者,那麼要期待內容網站自動有內容出現,那是緣木求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如果您對這篇文章有任何想法,都歡迎留下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