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大龍峒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大龍峒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9/04/09

【台北】大同大學內的志生紀念館



參加志生紀念館導覽,一般來講看這種日本時代的建築,設計規劃者多是日本人,但是看到規模那麼大的日式私人住宅,主人卻是台灣人。

除了洋和二館,洋式的大宴客廳之外,和館採用雁型配置,奇特的是外部的露臺非傳統日式庭院會有的元素,和館這頭是半圓形的配置,洋館外的階梯則有現代主義的元素。

1940年代,在敕使街道鐵工廠旁,蓋起了兼具招待所性質的住家,對面有圓山別莊,過了明治橋就是台灣神社,而住宅後方是縱貫線淡水支線的大同公司支線,前面是三線路,後面是車站,這樣住宅簡直就是台灣之光了。

對於林煶灶(林尚志)與林挺生的品味,非常佩服。— 和 Damon Peng 。

2018/11/28

【台北】大同大學的演講:陳維英的伊甸園



大同大學的演講,這門課程是地區關懷與生命實踐,老實說我搞不太清楚課程目標,不過,該堂老師教學非常熱誠,對學生也很好,真的跟我以前在大學遇到的老師大不相同,真的時代已經改變了。

還好,來聽得學生沒有人打瞌睡!

我講的題目是陳維英的伊甸園,以太古巢來說明大龍峒周邊從清末走入日本時代整個地景地貌的改變。

學生也很用心想要在大龍峒周邊找不少題目,希望能夠成功,也很感謝老師給我這個機會做分享。

2018/10/22

《紅盒子》與陳錫煌



這是 2007 年一月份,當時圓環文化工作室舉辦的活動,到林柳新偶戲館參訪的紀錄,照片中的小孩都大學畢業了,事隔十幾年,看了《紅盒子》這部紀錄片,其實傳統技藝所遇到的傳承問題,一直是被大家討論的,但是看完了紀錄片,我們好像還是無能為力。

非常佩服楊力州導演,願意花十年的時間來記錄這一件事情,我想跳脫"家族"傳承的格局,放大來看"社會"傳承這一件事情,與其說紅盒子只是一個家族戲班子的保護神,我們應該把田都元帥擴大成為一個戲劇表演的保護神。

若我們一直侷限在姓氏家族,但看看這部片的主人翁陳錫煌先生的家族,從他祖先何許土->許金木->李天祿->陳錫煌,每一個人的姓氏都不同,但確確實實都是親生父親,道出了台灣人幾百年受到移民與各國統治下的變動性,掌中戲在每一個時代都推陳出新,隨著時代前進,前進時有政治力的介入也是必然,但是其中又激發了新的創意,這些軌跡、過程才真正是我們的寶物,至於是不是家族承接,或是親生父母這一件事情,一點都不重要。

但,我們的觀念是不是也深陷其中呢?

從一個掌中戲戲班的家族來看,每一個長子都不從父姓,宛然台灣的身世,至今仍然不明。

既然,我們過年過節還是會去敬祖拜神,面對偶戲的式微,能夠有人欣賞才是保存之道,從侯孝賢拍攝戲夢人生,到這部紅盒子,格局放大了,但是任何一部偶戲都有"手"的演出方式,希望可以有更多"手"合作,才是傳承之道。

2017/11/13

【台北】孔廟



唯一民間自建的孔廟,在眾多孔廟中反而是最有特色的孔廟,這裡有老師府陳維英入祀。

我覺得若是每一座廟保持乾淨、極簡風格,搞不好會更有特色,香油錢會不會更多呢?

我已經來大龍峒聽不同導覽老師的導覽好幾回,每一回都有新的收穫,記得第一次來的時候,站了一個小時就開始腳酸,後來聽了李乾朗老師的風水論,又聽了 郭喜斌 老師的廟宇裡面圖騰的神話故事,也聽了 鄭勝吉 老師在廟宇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裝飾剪粘的方式,這回聽 何良正醫師,講了一些跟著保安宮董事長去日本採購洪鐘的秘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派人來修壁畫,以及得到世界文化遺產的獎項。

台北孔廟本來是陳家的素園,是以文會友,吟詩作對,或是親朋好友來聚會的所在,當年陳培根捐地募款興建孔廟。四十四坎街,台灣最早的商店街,在飛機航道下,每一班飛機飛過導覽就要休息一下,希望有一天松山機場可以遷走,這邊可以有更多的發展,但,希望不是一直蓋高樓。— 在臺北孔子廟。

2017/11/07

【台北】防火巷內的塗鴉



大家覺得巷弄內,甚至是防火牆的塗鴉到底需不需要呢?有時看到是意外的驚奇,有時候又覺得太多餘。

2016/11/24

【台北】藝風巷,大龍峒好慢步



在這樣的老街區慢步,停車並不容易,但捷運倒是很方便,許多老舊公寓,或許未來會蓋更多新大樓。

走在小巷弄,感受百年前是水田的小路,突然有一"老闆娘好"的聲音把我拉回現實,一個約莫六十歲的婦人,牽著一個約莫三十歲的大男孩,大男孩看到人一定要停下來微笑大聲的打招呼,並且手還要揮一揮。

看到自閉兒的麵包小型工廠,原來母子是從這個地方走出來,看到這一幕非常感動,應該是老闆的夫婦還站在門口目送母子離開。

走到這家咖啡館前,我還吃了豬血湯等小吃攤,已經從攤子升級的小吃還是一樣的價位,但顯然老闆員工都有標準的攬客方式,但還未升級的攤子,歐巴桑還是一臉愁容的下著麵,等著熟客上門。老街區錯落著多樣的景致,這或許是台灣包容文化的樣貌,但這樣的時代又能維持多久?

我其實期待能在這樣的咖啡館吃到小攤子的風味,但它是健康飲食,也能兼顧弱勢族群,至於價格,雖說高一點無妨,但資本主義社會下,還有甚麼更多的服務可以提供給大家呢?— 在藝風巷。

2016/09/21

【綠逗冰】聽水瓶子城市慢步035–大龍峒



水瓶子城市慢步第三十五集,帶我們到台北市西北角的大龍峒,此為淡水河基隆河會合處。百年前發生在艋舺同安人與三邑人械鬥事件,俗稱「頂下郊拚」後,同安人敗走大龍峒和大稻埕,因此大龍峒是台北城很早開發的區域。可以坐捷運到圓山站,來附近走訪許多寺廟及遺跡,跟傳統色彩鮮豔寺廟有別的日式「臨濟護國禪寺」;伊能嘉矩考古學家發現的「圓山貝塚」,其實是原住民吃完貝類的垃圾遺跡呢;清代官廟有城隍廟、天后宮、孔廟,台北最早的孔廟位於現在北一女,日本人為了發開台北城而拆除,現在大龍峒的孔廟則是當初由民間集資蓋成,還有「保安宮」、「四十四坎街」,參觀國寶級寺廟畫師潘麗水的彩繪;考生必去的「文昌宮」;清代舉人陳悅記祖宅「老師府」,現在由陳悅記祭祀公業維護,掌中戲大師李天祿之子陳錫煌曾在此傳授傳統偶戲,點開YouTube聽水瓶子談新舊並存的城市,街區中留存著如何的過往記憶。(撰稿:孫薇雅)

綠色逗陣的綠逗冰專欄,歡迎定期收聽:
http://www.beanstalk893.com.tw/article_list.php?class_item_id=28

2015/02/28

【台北】故事館的最後一場活動

這是228下午去參加台北故事館的活動,由 高傳棋 老師帶大家從故事館走到老師府,這條路線,是我在《台北捷運散步手帖》中書寫最多,也最零散的一篇,跟著高老師走完後,我們討論的確很少人帶大龍峒,但,感覺應該是最豐富的一條路線。



講一講就有飛機起飛或降落,就要停一下,不然大家都聽不到聲音,今日經過花燈區,來來往往老老少少,我其實非常期待松山機場遷走,這樣台北市的腹地就可以擴大,整個基隆河就可以活化起來,我們看著明治橋的照片,懷想未來的可能性。

每次進入老師府,總有些滄桑,今日結束剛好遇到李天祿的兒子陳錫煌先生(已經84歲),看到兩百多年的木椅,進入祭祀公廟,有點如夢似幻,我上午走大稻埕,下午走大龍峒,這樣的台北文化,能不多樣嗎?

台北故事館就要換手經營了,從陳維英在太古巢終老,陳朝駿在圓山邊蓋了圓山別莊,松山機場蓋了後,大龍峒就在航道下蟄伏了近八十年,真希望有大龍峒可以再起。

2013/07/28

【台北】圓環工作室辦的導覽,請何醫師來幫我們解說。



何醫師除了大概說明孔廟的歷史外,也說明了清朝三大官廟以前的位置(孔廟、城隍廟、天后宮),當然說明最仔細的也是我每聽必忘的小故事,每個廟上面的交趾陶,都會有小小的故事,好像每次都記不住。

到了保安宮,首先說明了台北市三大廟是龍山寺、保安宮、祖師廟,可是後來祖師爺被關公的地位趕過去,所以現在台北市三大廟是龍山寺、保安宮、行天宮。

來保安宮的小故事更多,我個人覺得來到大廟的好處就是一次購足(拜完)的飽滿感,要求甚麼神就有甚麼神,要到保安宮找關公,有;找神農大帝,有;找孔老夫子,有;找媽祖、註生娘娘,也有,當然土地公也不會缺席,這也太神奇了吧!

而保安宮居然還有中華民國國旗,還有西洋的宮殿,還有看似西洋的壁畫,卻是中國民間故事,在這裡看到這塊土地的歷史,是很精彩的文化資產。— 在臺北市孔廟 Taipei Confucius Temple 。

2011/07/25

【台北】大龍商圈

大龍夜市在保安宮、孔廟、大龍國小這個區塊附近的大龍街上,在保安宮旁還有舊稱為四十四坎街屋的哈密街,雖然目前看不到當年這些商店的繁華景象,可是轉到了大龍街,倒可以感受到整個大龍商圈的活力。



總不會忘了到大龍夜市(大龍街271號門前攤)去吃碗香菇赤肉粥,叫盤炸燒肉、豆腐,旁邊的大叔說他幾乎每周都會特別來吃,他住在三重,以前是個在附近做工,現在退休了還是習慣吃碗粥,看他大口大口的吞下去,可以吃個二十年不膩,實在佩服。鹹粥賣完兩夫婦就收攤,有可能中午去就吃不到了。

在大龍街上還有不少好吃的小吃,但我總迷戀小吃攤背後的老房子,一塊一磚的蓋起來的洋樓街屋任其頹廢,在心中總會假想若是修復好,會是怎樣的景象,油漬在磚瓦上已經留下了褪不去的痕跡。

18,19世紀在台灣發生多起的漳泉械鬥,規模還到達3000人互相打來打去。發生在1853年的頂下郊拼,泉州三邑人為主的頂郊,與泉州同安人為主的下郊發生械鬥,同安人落敗,逃到大龍峒,傳聞連續下雨三個月,興建不了住家與防禦工事,於是在移到大稻埕發展。

四十四坎是當年保安宮落成後,剩下一些的建材,有錢的富戶合資廉價買下來,然後建造四十四間店舖而成,是保安宮通往河岸的必經之路。當地文風鼎盛,在保安宮內不但有私塾學堂,在河岸邊的老師府更是當認很多書院院長的陳維英的家。今天,大龍商圈剛好在松山機場的航道下,或許附近的居民已經習慣聽到這樣的聲音,對於150年前的文風鼎盛這件事情,似乎沒有人關心。

2008/12/25

【台北】印海寺之遇見@大龍峒導覽

有人問我今年參加了這麼多各式網路活動,到底印象深刻的有幾個?其實還蠻多人的,可是能夠無愧的說出特色的,應該就是這個印海寺吧!


老師府前的石柱(攝影/小梁

因為這個印海寺是我高中的同學,他也曾經參加過圓環文化工作室舉辦的活動,剛好基隆那次的活動我沒參加,所以錯過跟他相遇的機會,而那次活動 Joe 跟他弟弟也不約而同的意外見面。這次大龍峒的導覽,我們兩個在孔廟前面相認,大吼大叫了很久,高中畢業一別,一下子20年就過了,誰也沒想到見面的場合竟然是文化導覽活動。

只記得高中時期的他經常遲到,當然這次導覽集合時也不例外。當年被老師叫起來問遲到的原因,他很無辜的回答讓我印象深刻:

等火車啊!

住在艋舺的平交道那頭,當時鐵路還沒有地下化,只要超過六點半以後,轟隆隆的火車從兩側來來回回的跑來跑去,平交道的柵欄是不會打開的,於是很多人就因此遲到,若要走天橋又要繞老遠的路,現在交通方便,有捷運有地下道,鐵路又地下化了,實在很難想像這樣的過往。

印海寺的外婆就住在孔廟旁,他曾經讀大稻埕的蓬萊國小,然後又在艋舺長大,都是古老繁華的地方。看他那個很久沒更新的部落格,不是廟會活動,就是老房子,可真的跟我現在興趣很像啊!希望他能多多更新部落格,表演他口沫橫飛的經歷。

相關網址:
印海寺的奇想如是說
《第十九次導覽報名》大龍峒廟學宮散步

2008/06/21

【台北】李天祿的《戲夢人生》

最近看了不少台灣紅極一時的電影,《悲情城市》、《童年往事》、《戀戀風塵》、《桂花巷》、《無言的山丘》等等,讓我看最多次的是《戲夢人生》。



這部電影主要是講述李天祿一生的故事,從日本人來台灣統治,二次大戰一直到國民政府來台期間,傳統的民間戲劇布袋戲與歌仔戲的變革,這樣巨大的變化中,一切崇尚天命的李天祿,看似無奈的個性中走出挑戰自己而成功的路。


在大龍峒老師府內拍到的

我曾經在木柵的山上看到一個小發財車上的布袋戲團表演給神明看,雖然在此觀賞布袋戲的小朋友不多,這樣的傳統已經不知道變化了多少,但是看過電影後,這樣的感動依舊。時代在變,人們為了求生存,歌仔戲與布袋戲的表演方式短短50載的變化非常非常的大,從閩南語到日語又變為北京話,穿著清式服裝到現代時尚的布袋戲,然後到了1980年代的金光閃閃瑞氣千條的創新爆發,我們留給了後代怎樣的文化呢?

李天祿 - Wikipedia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D%8E%E5%A4%A9%E7%A5%BF&variant=zh-tw

『人生的命運啊!』這是我在這部電影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我的年紀還沒到這樣知天命的境界,而台灣這幾年的轉變,我們也是時代的見證者。

2008/01/16

【台北】認識大同區簡報檔

這是記錄片工會所辦的紀生在三街的活動
http://blog.roodo.com/docunion/archives/4606381.html

沒想到陰錯陽差變成第一砲演講,這個題目我也沒講過,希望大家多多給予鼓勵!未來這些簡報或演講座談會含在圓環文化工作室的服務範圍內。
http://ok.writers.idv.tw

2008/01/14

【台北】文昌祠內的樹人書院

樹人書院是陳維英1853年所創,當年在保安宮內,1932年遷到現址。


文昌祠內的樹人書院

在文昌祠內看到樹人書院的歷史碑文,說1932年遷到這裡,當年在日本人的統治下,書院為何會遷移到這個地方?當時在保安宮旁邊有大龍峒公學校(大龍國小),是不是因為這是日本人的學校,而當時時局比較穩定,所以要建立一個台灣人可以就學的場所就不得而知了。旁邊的孔廟在1925年由仕紳辜顯榮、陳天來等人開始規畫,一直蓋到1939年才有基本的規模。我表列了一下這些建築的歷史:

1805年,保安宮稍有規模
1851年,陳維英中秀才
1853年,陳維英等人創建樹人書院(在保安宮內?或是旁邊?)
1859年,陳維英中舉人
???,陳維英任教明志書院、宜蘭仰山書院
1864年,陳維英擔任學海書院院長
1869年,陳維英過世
1895年,日本人來台
1896年,保安宮與龍山寺等14間寺廟加入日本曹洞宗,免於日人破壞,保安宮內從事教學工作,就是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三附屬學校(大龍峒公學校)
1925年,開始規劃建孔廟
1928年,在文昌祠現祉開始蓋樹人書院
1932年,樹人書院完工
1939年,民間捐款的孔廟基本架構完成

文昌祠地址:迪化街二段364巷14號

我來這裡好幾次,雖然是座小廟,可是來此地拜拜的准考證可不少,鳳梨罐頭是桌上看到最多的貢品。

仰山書院附近→【宜蘭】楊士芳紀念林園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08/blog-post_22.html
【台北】學海書院
http://trip.writers.idv.tw/2006/08/blog-post_115623368076808563.html

2008/01/10

《大同區古蹟》總覽

台北市大同區最早有人煙的地方是1654年荷蘭人在地圖上畫上大龍峒社,平埔族在此耕作。後來艋舺商業繁盛後,1853年在艋舺發生械鬥,打敗的人遷移到北邊的大稻埕,清末劉銘傳大力開發大稻埕,而大同區涵蓋了這兩個不同時期的古蹟。


1804年建廟的保安宮

大同區有哪些古蹟呢?




以上尚缺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

這幾年不斷地在這地方走來走去,雖然眾多的古蹟留了下來,但是舊有的生活方式確漸漸地改變、消逝,總會想想前人的智慧到底有沒有帶給我們甚麼啟發?

2008/01/03

【台北】老師府

這是我第一次進去老師府,因為這裡一直在整修,所以每次經過都不敢進去,這次進去裡面竟然看到不同的世界。


1859年陳維英中舉,朝廷所贈的石旗桿

陳遜言自福建泉州同安隨父來台經商有成,1807年在此地蓋大厝,傳言這裡風水很好,陳家子孫稱為賺錢祖,傳說陳遜言曾經去考秀才(或是舉人?),看到很多人用買官的方式,因此憤而從商。後來陳遜言的大兒子陳維藻考上舉人,陳維英中了秀才,當時有傳言是靠陳家捐了三千兩銀子才買到了秀才。後來大哥陳維藻赴北京考試,長途跋涉積勞成疾客死異鄉蘇州,後來陳維英更被老婆嘲諷,因此陳維英發奮念書,考上舉人,立了石旗桿,目前全台灣也只剩下這座。



陳家的家族公號是『悅記』,目前整修完成的事公媽廳,看起來是沒有開放,從還沒有整修好的公館廳就可以看到不少匾額,書本形狀的窗戶,用石竹子裝飾,放眼望去雖然殘破,可是可以感受到當時書香世家的各式文句教誨。

大龍峒的保安宮有陳維英書寫的對聯,寧夏街的也有一個陳德星堂是陳家的宗祠。艋舺的學海書院、泰山的明志書院、宜蘭的仰山書院,到處都有陳維英的足跡。

仰山書院附近→【宜蘭】楊士芳紀念林園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08/blog-post_22.html
【台北】學海書院
http://trip.writers.idv.tw/2006/08/blog-post_115623368076808563.html

走在老師府裡面,雖然有些慘破,看到許多阿公阿嬤在此生活,有的很年輕就嫁到這裡,當時前面還有小河可以停小船,如今前面是抽水站,旁邊是高速公路經過,我想風水應該大不如從前。

2006/11/06

【台北】漫步大龍國小


2006/11/4 16:30 大龍國小散步

回到兒時求學的地方,你會用什麼心情去面對自己的回憶,那個曾經打掃落葉的老樹下,陪你長大的溜滑梯,下課十分鐘的童年歡笑,是不是又浮現眼前。

這次跟大龍國小的校友一起去懷舊,我不是這學校畢業的,但是跟著一群校友走,還看到幾個年輕人專程進來拍照,猜想也是這裡畢業的校友吧!那是以前的圖書室,這是以前我的教室,打掃的廁所一樣沒變,我在身後光拍這迴廊、樓梯,攝影的素材很多,跟不上校友們回憶的速度。

大龍國小的教室是ㄇ字型四四方方的建築,看的出來三樓是加蓋上去的,據學長的說明,當年是教室不夠就往兩側加蓋。而本來牆壁是很漂亮的洗石子,不知道何時才貼上小磁磚。我站在操場的中央往四周看,這樣簡單優美的校舍,還有很多不同種類的大樹,可能不久後就要消失,這些記憶又要隨著環境的改變,慢慢地從腦海中移除。

從光臘樹走到生病的魯花樹,來參與的人除了大龍國小的校友,還有台大城鄉所及自由時報的記者朋友,天色很快的暗了,我聽到一個媽媽跟兒子說:我小時候就在這裡奔跑。那種能讓小朋友知道的過往,無疑就是最好的教育。



2006/11/4《活動公告》追尋兒時的歡樂時光,大龍國小散步去
http://tripwriter.blogspot.com/2006/11/blog-post.html
台灣最早期的小學:大龍國小
http://blog.yam.com/dalong4ever

2006/11/02

《活動公告》追尋兒時的歡樂時光,大龍國小散步去




走過時光隧道,回到兒時求學的地方,你會用什麼心情去面對自己的回憶,那個曾經打掃落葉的老樹下,陪你長大的溜滑梯,下課十分鐘的童年歡笑,是不是又浮現眼前。

這次我們將造訪台北最早期成立的國小,大龍國小擁有最多老樹,密梭倫榕、魯花樹、印度黃檀、大葉合歡、大葉桉、楊桐、老榕樹等等,日式迴廊建築,夏天窗外的蟬鳴聲,有著安定的自在感。

從前,有一個太守執意要砍一棵老樹,無論鄉里如何懇求,他都不為所動。到了太守要砍樹的那一天,大隊人馬來到樹前,太守發現樹上貼了一首詩,詩是這樣寫的:

遙知此去棟樑材 (未來啊 這樹將變成造屋的棟樑)
不復清蔭覆綠苔 (再也不會有像現在這樣庇蔭著綠色苔原的綠蔭)
最是明月秋葉冷 (到了秋高月明天轉冷時)
誤他千歲鶴歸來 (可憐的老鶴,從此再也找不著歸處啊)

太守讀了詩後就沒有砍樹了。

走進大龍國小,不若東區資本主義式的繁華,西區有著更傲人的古意,那一份感覺,不需要導覽,不需要解說,一切盡在不言中。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歡迎您一起來懷舊!

活動時間:2006/11/4 (六) 16:30
散步地點:台北市哈密街47號校園內的光臘樹下(如照片)
地理位置:http://www.dlps.tp.edu.tw/asp/info/location.html

相關介紹:
台灣最早期的小學:大龍國小
http://blog.yam.com/dalong4ever

2006/07/31

【台北】二寫保安宮@大龍峒


2006/7/15

 這是正殿旁的畫作,1973年由國寶級畫師潘麗水所作,主題有韓信跨下受辱、虎牢關三戰呂布等七幅,是寺廟建築中難得的中國歷史故事的繪畫作品。

 潘麗水,1914-1995年,台南市人,從小就在父親潘春源的教導下,特色是肖像畫十分細膩。潘春源,1891-1972年,因拒習日文於公學校肄業,自學並拜師呂壁松,與陳玉峰為同門師兄弟,後傳子潘麗水、潘瀛洲。當時日人所舉辦之臺灣美術展覽會,在去迷信、重西化的風氣與政策下,以實際參展行動糾正對傳統水墨畫的不注重。後投身水墨創作與寺廟彩繪等為工作,致力於延續傳統文化,重要作品有府城隍廟前殿壁堵、五帝廟、台南元和宮、南鯤身代天府前殿等。

 保安宮開始有雛形是在清乾隆時期(約1742)就有保安宮的興建痕跡,如今的正殿前方有四根龍柱,若有興趣的可以觀察兩側的龍柱比較小隻,雕工也不若中央的兩支龍柱活潑生動,懷疑外側的龍柱是較早興建的龍柱,因嘉慶年間擴建的時候才把這兩隻龍柱外移,保安宮的完工大約到1830年才完成,依據這段歷史可以發現所有的廟宇建築時間通常都很長,慢慢興建,而擴建的過程,也盡量保存先前的遺跡。

 1917年由地方仕紳陳培根等人捐資,為了讓廟宇的建築能夠完美,採用傳統的"對場"模式,就是由兩大師傅組成團隊,以正殿的中軸為界,互相對拼技藝,一邊是板橋的名匠陳應彬,另一側是大稻埕的郭塔,如今在前殿的壁面仍有重修的碑記。

【台北】大龍峒文史解說
http://trip.writers.idv.tw/2006/07/blog-post_16.html
【台北】保安宮@大龍峒
http://trip.writers.idv.tw/2005/11/blog-post_13.html

 二次戰後國民政府來台,因為大批的官兵沒有地方住宿,正殿的兩側屋簷下簡易的圍起了帆布,就成為臨時的住所,這段歷史或許隨著時光而讓大家從腦海消逝。看著地上的大磚紅磚有正向排列,也有斜向排列,磚塊的大小、排列說明了寺廟的種種禮儀,抬頭望著梁柱的木雕,很難想像這樣精益求精拼技術的場面,到底是怎樣的過往!

2006/07/30

【台北】臨濟護國禪寺


2006/7/30 15:30

 每次想說要去護國禪寺,坐捷運到達圓山站,不是往孔廟、保安宮走,就是往美術館、台北故事館過去,沒想到這個日式護國寺就在捷運站旁邊而已。

 今日特地安排這個有日式特色的寺廟,看了書上描述:
護國禪寺屬於日本江戶時期風格,目前雖已看不出原來的配置,但保留下來的大雄寶殿,即日式佛寺的本堂,還有寺左側的山門,兩者皆為純日式木構建築。(台北古蹟偵探遊)

 滿懷期待可以看到在京都寺廟的建築,結果到了現場,鐵架搭起的建築工地,本殿跟山門全部拆掉了,原來的木頭編上看不懂得編號躺在地上,舊的黑色瓦片也在,旁邊的山門已經完全用新的木頭架起來了,希望明年來的時候可以看到原來書上照片的樣子。

 建於1910年的禪寺,是日治時期總督玉園太郎邀請日僧來台佈教,該塊土地由板橋林家捐贈。我在這裡繞了兩圈,還爬上了後面的小山丘,看到兩尊纖細的佛像,ㄧ是觀世音體態優美,右手輕伏著下巴;另一個地藏王有股悲天憫人的表情,頭上沒有帶寶冠,跟台灣傳統的佛像有很大的不同。



 什麼古蹟都沒有看到,不過我倒是看到了一個理光頭的師父在公用電話講了許久。從後山下來後,鐵門全部關上了,我被鎖在裡面,還好有人運貨出去,不然今晚可能要在靈骨塔旁睡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