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圖可進入電子書
點點印預計8月14日會舉辦線上首印的書展,目前國內這種服務的廠商好像還不普及,價格也有點高,大部分都是以相片為主,文字美編為輔的角度,而我編排的這本文庫本因為文字太多,可能文字會太小,我的編排不花俏(因為沒甚麼sense),照片選得也不多,等收到書再跟大家報告品質了。
希望點點印開站成功。
相關網站:
點點印 http://www.tintint.com/
好感動‧相簿 http://www.ingtouch.com/
Hypo http://hypo.cc
到了玻璃屋,浪子拿了鑰匙給偉展並笑說:「既然你曾在這裡當兵,就不用多作介紹囉!」便放我們上三樓了。我們住的是這棟城堡的三樓,其實我還沒住過這麼豪華的"民宿",進門時其實有點被嚇到,因為裡面的一切裝潢漂亮到讓我不想離開房間,而且,我很快就拿起了梳妝台上的留言本開始閱讀,讀著每個房客在這裡的甜美與幸福的回憶。不過,我還沒讀完就睡倒了,有點像上個月的某天晚上在家突然睡著一樣。坐船實在太累了,我們又一路睡到快五點,是被將要落下的陽光曬醒的。23.5蔚藍的房間面向北邊都有一扇大落地窗,可以看到很美的夕陽和日出,還有后螺沙灘,但夏天時就要拉上稍微擋光窗簾,一來是可以在下午時間降低房內的溫度,二來是...在下午時間從后螺沙灘望向這棟美麗的白色城堡,浴室和窗台旁邊是一覽無遺的,這點是我們隔天下午離開前,我跑到堤岸上拍照才發現的,讓我們兩人尷尬的轉頭望向大海。
水可以滋養萬物,但卻永遠都往低處流。當人類努力爭著往上爬的時候,水卻甘於平凡,甘願往下滲透。
《美的曙光》目錄
第一講、創世紀——藝術的誕生
回到文字以前∕「人」「獸」之別∕脊椎直立的意義∕空出雙手開∕Chaos,世紀最初的渾沌∕從「野合」到「婚配」∕盤古開天地∕真正的不朽∕大洪水曾是共同的記憶
第二講、石破天驚 ——舊石器時代
人類在曠野的卑微、無助∕人對動物的崇拜∕創造他所感覺的高貴、崇高∕人類不斷超越,最後變成動物的主宰∕只活在神話中的龍與鳳∕當人類希望恢復動物野性時 ∕感覺一種「概念」∕人類的進步,從編織開始∕纏足與田徑場
第三講、形狀的發現與工具利用
當雙手變得「萬能」∕人類懂得創造工具了∕思索、記錄到整理 ∕從「矛」到「髮簪」∕鋒從磨礪出∕極簡風潮釋放的美∕嚮往圓潤之「美」∕從實用到無用∕因脆弱對堅實的想望∕經久不衰的器物∕淬鍊與否分出了陶瓷
第四講、新石器時代與土陶製作
安全感的來臨∕玩泥巴是檢驗手指進步的方法∕讓手保有感覺∕仰韶文化時代的手拉胚∕手的進步,須要記憶經驗∕人類的手,因進步而退化∕蒙恬造筆之前∕千萬年前的象徵藝術與抽象藝術
第五講、安土敦乎仁——農業定居與陶器製作
土地是人類安全感的來源∕從遷徙到定居∕手工編織的情感∕讚頌土裡土氣∕消逝的島嶼記憶∕苗而不秀者有矣夫∕陶瓷中國∕清明時節雨紛紛∕天人合一所得到的智慧
第六講、河流與文明
西區老台北∕巴黎的零座標∕Croissan ——肥沃月彎∕愛美,因耐心而生∕航行在埃及古文明之中∕生之河流與死之河流∕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善待這位母親
第七講、埃及金字塔 - 對抗死亡
今昔埃及∕埃及、中國兩大古文明的宿命∕埃及古文明之鑰∕克麗奧派特拉(Cleopatra)——因她還原了埃及文明∕拿破崙喚醒沈寂已久的埃及之謎∕神祕的吉薩金字塔∕上帝遺留的指紋∕金字塔——翻過來的舟∕埃及古文明的縮影∕無法解釋的埃及古文明之謎∕殊途同歸的絕對與綿延
第八講、美索不達米亞文明
河流哺育城市∕世界文化的起源?∕黃沙漫漫中的巴比倫∕民主與帝制∕河流與帝國∕威武的飛獅與可愛的石獅子∕巴比倫的占星術影響了全世界∕文明的起源之謎?∕宇宙循環的心得∕嚴格:貫徹天上人間的態度
第九講、黃河半坡、仰韶、馬家窯文化
被掠奪的文化∕古代文化的探索之門∕從穴居到構木為巢∕文字能力晚於繪畫能力∕一脈相承的吃魚文化∕古文明與現代之間∕多產的馬家窯∕「美」,就是「秩序」∕藝術品是手跟腦的思維,達到的極致表現
第十講、長江流域良渚文化,蒙古紅山文化
先民的蛛絲馬跡∕死亡,復活的希望∕豐潤的女體之美∕被改寫的歷史∕陽剛之美與陰柔之美∕南方——最優雅、細膩的文明∕複雜多樣的遺址特色∕千年,不過一剎那
第十一講、上古人像造型比較——埃及、印度、中國、希臘
古遺址——小國寡民的悠閒生活∕如蓮花般開落的埃及王朝∕期待永恆的肉體之美∕以最謹慎的姿態等待復活∕穩定嚴肅的沉重之美∕嫵媚的流動之美∕兩個美麗極端∕嬉皮與大麻文化的發源∕在動作間歌頌和諧
第十二講、青銅時代——夏二里頭文化人類的價值,因思想而存在∕從咿呀學語到美感形成∕人類文明的曙光∕青銅——成就人間典範∕製作青銅器物的皇家祕方∕技藝的巔峰∕鼎——安和樂利的象徵∕問鼎中原——古代的政黨輪替
第十三講、文字時代的來臨:歷史曙光
如火烈烈的燦爛王朝∕家天下世代的來臨∕中國的醒酒瓶∕故宮的鎮館之寶∕毛公何許人也?∕散氏盤,古代的停戰契約∕文字,是自我意識的符號∕甲骨文重現了商朝,那段被遺忘的時光
第十四講、美是心靈的覺醒
美,是心靈的愉悅∕夕陽——綻放生命中最燦美的笑容∕喜怒不形於色的東方哲學∕輕狂少年,冷漠長大∕美轉圜了人間紛擾∕沒有目的的快樂∕當感官的主人,而不是感官的奴隸∕走在鋼索上的人
賴和(1894年5月28日-1943年1月31日),台灣彰化縣人,原名賴河,筆名有懶雲、甫三、安都生、灰、走街先。本職是醫生,但是卻在文學領域留下盛名,尤其是他的詩作,被公認是台灣最有代表性的民族詩人之一。賴和不但是台灣日治時期重要的作家,同時也是台灣1930年代作家所公認的文壇領袖,曾經催生、主編過《台灣民報》的文藝欄。由於他提攜後進不餘遺力,因此他的同輩楊守愚說他是「台灣新文藝園地的開墾者」與「台灣小說界的褓母」,並在「光復慶祝後二日」一文中讚揚他為「台灣的魯迅」。曾經主編新潮文庫的醫生文人林衡哲,則尊稱賴和為「台灣現代文學之父」。
賴和本職是個醫生,也到處行醫濟世,不論是什麼他都願意替病人治療。就如孔子有教無類般,只是他是有醫無類罷了!因為這樣,許多人的性命都因為賴和的有醫無類之精神給保住。但是畢竟本職是個醫生,所以需要靠行醫來賺錢。可是窮困人家付不起醫藥費,賴和卻只拿出一本帳本上面記著「某某先生,某月某日因某病,某藥幾兩……費用某元」,所以很多窮困人家都很感激賴和。因為他並沒有強迫他們要馬上付出醫藥費,而是可以賒帳,但是,每年過節的時候賴和都會將帳本給燒掉。若是有窮困人家要來還債,賴和都會一概拒絕,也否認曾經有將這些費用記載在帳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