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12

【綠逗冰】聽水瓶子城市慢步108-台北小劇場散步



介紹小劇場散步路線,小劇場分佈以及發源地從南海路建國中學對面開始,也是「台北藝穗節」發展的中心,藝穗節仿造愛丁堡、雅維農等藝展,採用非常自由、不審核的表演內容,多為非主流的藝術表演,現已舉辦四年。觀眾與舞台沒有高度和距離的設限,所以常在小劇場、咖啡館等展演。每年八月底到九月初,歡迎大家買票支持台灣小劇場!

回溯日本時代的小劇場,共16個之多,大多分佈在西門町,還有萬華、大稻埕等。例如大世界館、新世界館、國際館等等,現在國賓戲院的前身是「芳乃館」,並開了分店在羅斯福路與林森南路地下道出口轉角。後來電影工業發達,劇場改成放電影。而英文或日文電影,則有辯士翻譯成道地的台語。1920.30年代,受到上海洋化的影響,來看劇場的人是多元打扮,街頭可見旗袍、浴衣、西裝及洋裝等。

我們從牯嶺街小劇場出發,戰後為警察局,解嚴前後警察局搬家,被指定為古蹟,也是藝穗節起源地。走到旁邊永豐餘大樓,地下室原來是信誼基金會支持的「知新劇場」,劇場前輩都非常熟悉的劇場。往旁邊走台北郵局資料館,跨越天橋到南海路228紀念館,日本時代是教育會館,戰後改為省議會,之後為美國新聞處。1970年美國大使館及新聞處被侵入毀損,便搬來此地,有林肯廳,素人畫家洪通就在此展覽。再往前走建中,中軸線上的蔣介石雕像,每年被學生換裝,呼應藝穗節開放自由的精神。

再往南海劇場,解嚴後是李國修、李立群、賴聲川當年的演出空間,劇中有許多kuso橋段。然後南海路回頭到楊英風美術館,旁邊是中華文化總會簡稱文化總會,會長是總統,歷年活動展示台灣的多元文化。例如媽祖展,印象中媽祖是中年塑像,但林媚娘得道升天時應該是少女,而西方宗教將聖母描繪成年輕,顯示東西文化思維的不同。旁邊巷子裡,有個即將消失的空間「南海藝廊」,曾是台北教育大學校長宿舍,捐給藝文界表演,退休之後,學校沒有意願保留。穿過後往台博館的「南門園區」,再過羅斯福路,便是西門町芳乃座的分店。過了愛國東路,就是國家戲劇院了。劇院中有間咖啡店「戲台咖」,是書店、酒吧、餐廳等複合空間,裝潢有些是劇場的廢木再利用,推薦大家一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如果您對這篇文章有任何想法,都歡迎留下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