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31

【台北】今年最後一天,典藏咖啡館


每一個人的背影,都有說不完的故事


就用這張廢棄物製作的藝術品歡送2017年吧!

【台北】鐵道部前


這棟建築對著北門,西區門戶計畫的車流量很大沒錯,但是要拍到這樣悠閒的畫面也不難— 在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


這棟對著南門


這棟對著西門


這棟遙遙對著小南門


這棟對著東門的已經拆了

2017/12/30

《漫漫回家路》



我是因為妮可基嫚才會選看這部DVD的,沒想到妮可基嫚的戲份不多,不過,的確是畫龍點睛的一個角色,對於這個印度少年對於母親的找尋,這位後來的母親其實扮演了更重要的態度。

片末,真實故事的男主角出現了,怎麼跟男主角差那麼大啊?男主角太帥了。

每個人都會猜測對方在想甚麼,這位印度小男孩長大後,想要去找尋那個失去的親生母親,透過 google earth 不斷的一個小村莊一個小村莊去找,就自己童年的記憶去找,從開始在網路上尋找到真正找到,煎熬的四年的時光,這四年到底要不要跟母親(妮可基嫚)說,母親是否會不諒解,要不要跟女友分離,種種的糾葛,在這個年輕人的心中,跨越了種族的思考方式,最後回到印度老家,生母為了等待兒子,一直在原來的地方不敢離開,算是非常美好的結局,但,這麼多人花了這麼大的力氣二十五年對人類來說,也是不算短的時間啊!

國界、膚色的界線,母子、兄弟、夫婦、男女朋友的關係,每一個異同之間的關係,都值得我們深思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理解對方真的不容易。

印度、澳洲,都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不可否認的印度這個文明古國自有自己一套的社會運作方式,英國人進入後才得以透過鐵路的建設,英語的統一讓這個國家互相溝通,但是澳洲卻是英國囚犯流放的地方,從歷史看這樣的發展,這部片對於兩位母親的和解與理解,其實在殖民後的全球化現象,一直到現在這樣的理解我們還是不夠的,當你以為印度是保守不夠進步的時候,有時候這樣的社會親情卻是密不可分的,當你覺得白人是因為生不出小孩才去領養窮人的小孩,但其實他們並不生不出來,而是有更廣大的愛,願意接納頭腦有點問題的小孩,看看是否可以改變這個世界呢!

每一個人的社會地位,都是可以被重新思考,重新定義的,是很好舉辦討論會的一部電影。

【台北】小學同學會




上班族中午簡餐,往往很難選擇,不是口味太重,就是太油膩,沒客人不敢進去,選擇口味又覺得不想吃,你有這種困擾嗎?

到這邊就像是回到家裡一樣,重點是甚麼選擇都有,一下老闆就會變出來給你。— 在 City廚房。



每年都會在安東街19號的 city 廚房舉辦,許多同學會從國外回來國年,在歲末年終看到每個同學的變化,心裡說不出的那份感覺。

因為同學中有醫師,所以我都可以獲得一次看診的機會,其他同學有老師,也有會計師、記者、貿易公司、辛苦的家庭主婦,可以說是各行各業的人都有,小學時期不會了解到大家的想法可能南轅北轍,但的確面對後來的人生路,可能都對不同事情會有不同的看法,當然,相同的看法更多。

即使,有不同的看法大家也不會吵架,和諧的笑鬧,這就是奇妙的地方。

台灣這塊土地有各式各樣的人,但是在媒體上為何都是對立面?媒體不是作為化解對立而存在,卻是要引發對立而存在,這樣的聚會後,每次我都在想這個問題,又剛好歲末年終,反省反思社會政策,或是討論選舉,永遠無解。

我會想到《往復書簡:二十年後的作業》,北海道的小學校畢業後的學生,各自有自己的人生,但是卻在多年後回頭找老師,抽絲剝繭的過程中找到了當年意外的真相,也打開了各自的心中的傷痛。

不過,我們沒有這樣的過往,是在快樂的童年中長大的。

2017/12/29

【台中】書店滄桑,還有出版社的滄桑



昨天逛書店,看到這本書,本來覺得還算普通的政府出版品,但是翻開一看,有很多補丁,貼上了歪七扭八的照片與圖說。

也就是說,可能趕著出版,或者是求好心切,也有可能資訊錯誤,或是因為房子長相不同了,所以做了這些亡羊補牢,或者照片沒有版權被告等等,我內心上演了不少小宇宙對話。

本來沒有想要買的書,有了這些補丁,讓我更想了解背後的故事啊!(我好壞)

2017/12/27

【綠逗冰】聽水瓶子城市慢步107-霧裡薜圳的散步



大台北地區三大水圳道,本集介紹霧裡薜圳及與瑠公圳中間點-瑞安街。我們要從九汴頭分水站,現在的溫州街45巷開始散步起。

在1939年的瑠公圳水利圖上看九汴頭分水站,霧裡薜圳三條支流從此分出,再往回找1895年台北市地形圖,可發現共有四條。往東有三條分支流,延伸到新生南辛亥路口,於是我們走進台大醉月湖。醉月湖的左(西)邊是霧裡薜圳第一支流,從溫州街45巷分流而來,東邊則是大安支流。當初瑠公圳引水從四獸山、象山取水,因此很可能醉月湖當初周邊的眾多埤塘,是由從新店引水灌溉。醉月湖舊稱牛湳池,推測日治時都市改正將池填平,變成沼澤地,而埤塘填平的後果,下雨會淹水,於是興建了新生南北路下方的排水溝。

出台大校門往辛亥路,就到了龍安坡。龍門國中內有個古蹟「龍安坡黃宅濂讓居」,校舍也配合古宅的建築風格興建。傳說中1853年北台灣發生漳泉州械鬥,延伸到黃家居住的新莊,舉家遷移到此。大安區當時有五座大宅第,在日治時被徵收為帝國大學、戰後被徵收為憲兵隊用地、學校用地以及建國辛亥高架橋用地等,黃家只剩下古厝,於是捐給政府做指定古蹟,保存下來。從古宅三合院中,很容易看到防禦工事,聯通走道、刺竹等,而水井則自給自足,周邊的水圳道供給水田生產,為黃家家族事業。

接著沿瑞安街慢慢散步,可以發現街坊鄰居不少是客家人,這裡還留有老行業,修自行車、推拿、國術館等,沿街建築老公寓、豪宅大廈、日式建築隱身混搭其中。到222巷口,驚喜見到有一株大樹的綠蔭小公園,原來台北多半學校公園旁,應居民要求蓋停車場,水泥建築的覆土不夠,因此小公園的樹長不高。而瑞安街的里長當時堅持保留樹木,於是這裡綠意盎然。 推薦一個私房景點「水牛書店」,一定要到二樓咖啡座,點杯咖啡坐在沙發上看書,偶爾眺望窗外想像霧裡薜圳的過往。


綠色逗陣的綠逗冰專欄,歡迎定期收聽:
http://www.beanstalk893.com.tw/article_list.php?class_item_id=28

【台北】撫台街洋樓?還是大和町洋樓



每次都要來正名一下,撫台街,是一個"街區"的概念,不是一條"街",本來這個街區叫做撫台街,後來改名為大和町,延平南路叫做大和町通。

經過這裡無數次,也用相機留下紀錄,從來沒有拍到過前面沒有停車的樣子,今天運氣好,不但天氣好,還沒有車子。

一樣,豬腳肉飯大排長龍。

【台北】京町八號



京町在哪裡?應該很少人知道,位於現今的延平南路與博愛路中間的博愛路八號,前後都有門的咖啡館,兩邊看出去都是古蹟,這樣的借景,比坐在古蹟內喝咖啡,看著外面的人一直往內拍照,實在有不同的風情。

這幾年一直在台北各大小街道慢步,不然就經常一個人坐在咖啡館敲著鍵盤胡思亂想,今日踏入京町八號咖啡館,剛好清志老師前幾天在聯合報寫了一篇城中區咖啡文化的復興,有很多人慕名而來,年齡層偏高,意外的我偷聽到了許多的看法與想法,目前媒體的同溫層實在太厚了,能夠接觸到不同人也算是收穫良多。

我想著在若一路往北,延平北路的咖啡館們:

南京西路口:森高砂,以前的維特咖啡。
保安街口:第一唱片行,亭仔腳也有類似的風情。

馬路的轉角,是適合被欣賞的角落。

是否可以用一條街列出這些咖啡文化的昔今,一個街區的興衰,若能有一家咖啡館,最好是老咖啡館,那麼那樣的歷史是不是就能被凍結在那段時光呢?

每次來撫台街洋樓前,我靜靜的望著這街景,百年來從無到有的街道,政權的更替,我們有為了自己留下些甚麼嗎?日人來西門附近,開設了台灣第一家咖啡館,門口有種著一顆椰子樹,象徵著日人對南島台灣的想像,我期待我們的咖啡館有這自己的想像力。

在北門二樓開家"陳法咖啡"如何呢?

看到客人翻閱著書架上朋友寫的書,我是否要去跟老闆打聲招呼呢?然後再置入水瓶子的書,或許下次來再說!

【台北】鴻儒堂書店



幾次進入鴻儒堂,不少日文介紹台灣的書,翻開來看好像我們生活的台灣是兩個世界,嚴格的來說,應該是以 1945 年為一道牆,但是這道牆在日文與漢文中間居然有了交流,很感謝有這樣的書店與出版社。

回頭想想 1949年後的台灣與中國,不正也是兩個世界,那麼,1945年的這個界限又如何呢?感覺上我們應該有一些中性的用語來描述這些地方這些地區的政治實體,但,我們從來沒有仔細去理解這些用詞的意義。

真的會有這樣的時代來臨嗎?

或許台灣就是一個沒有"根"的地方,板塊一直在運動,要用中立的眼光看世界本來就不容易,隨時有各處的壓力,小小的書店,好像是這樣的一個起點。

1936年的書店到現在的歲月,之前發生了甚麼事情,也是我很想了解的。— 在鴻儒堂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2017/12/25

《燦爛時光》義大利片,非台灣的連續劇



我們很少去理解在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日本義大利同是戰敗國的角色,戰後民生凋蔽,1960年代世界一股反戰運動之下,義大利人民到底是怎樣的心情呢?

古文物在 1966年的大水災之下,沒有未來,沒有目標,加上冷戰兩大強國的對峙,義大利國內年輕一代的到底要有甚麼作為呢?

劇中男主角透過旅行找尋目標,決定投入精神病人的人權維護,在醫學與法律的專業下跨界努力,但他的弟弟就沒有那麼幸運,雖然一輩子擔任軍警人員,沒有目標的人生,小小的壓力,讓他選擇了自殺結束生命。

這是一部六小時長的紀錄片式的電影,紀錄了義大利1960-2000s那一代的包袱,即使漫長,也就這樣的走過來了,傳統是甚麼?雖然劇中沒有過多的詮釋,但是家庭的羈絆,似乎給了一些答案,也是劇末最甜美的記憶。

2017/12/24

【台北】日本時代文化資產再生的導覽,台北城市散步


這張變電所的地圖,取自洪致文老師的部落格 http://cwhung.blogspot.tw/2016/09/p_26.html

這是台北城市散步所舉辦的導覽活動,承襲去年因為古蹟發生許多不可思議的自燃現象,規劃的導覽路線,今年重新規劃,因為我想要帶大家看到更多,所以多繞了一些路,總共走了三個小時,大家真是辛苦了。

路線原本規畫是這樣:

長慶廟前(集合) → 野草居食屋 → 南昌公園 → 臺灣電力公司核能火力發電工程處 → 梅門德藝天地 → 油杉社區 → 青田七六 → 殷海光故居 → 俞大維故居

我硬生生多繞了古亭變電所、軍司令官邸、尾辻國吉宅、樂埔町、大樹先生的家、清田茶館、和合青田等等。

可能是我太囉說了,把每一個管理單位、還有日本時代所居住的官員、教授、基層公務員,為何會在這裡置產,做了甚麼樣的研究,簡單的說明了一下,會發現幾乎所有的經營單位(除了青田七六、野草居食屋),並不會把日本時代為何蓋了這些家屋,或是蓋了這樣的招待所來龍去脈說給大家聽,甚至是官方的網站都說得不清不楚,就算你討厭日本人,漂亮的房子是人家建的,總還是要飲水思源說明一下吧!

人物關鍵字:陳玉麟、石井稔、佐久間左馬太(了覺寺)、兒玉源太郎、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富子、井手薰、明石元二郎、尾辻國吉、足立仁、磯永吉、洪炎秋、彭明敏、臺靜農、李渝、殷海光、立石鐵臣、俞大維、黃子正。

此外,今天還有另一個重點,就是台電所使用的辦公室,還有台灣電力的發展,做了簡單的說明,很感謝網路上前輩的挖掘,不只是只有酸菜火鍋的記憶,而是與戰爭時期的大甲溪發電廠連結了起來,還有台北各種的變電所,從日人的規劃,現在還都沿用呢!

最後,到了台灣第一個日僑學校的所在地,簡單的提及彭明敏教授逃亡的過程,還有殷海光老師的住處,到了最後一個點,最新指定為古蹟的地方:俞大維故居,剛好,遇到了黃光國老師,他的父親黃子正,當時在滿州國是溥儀的御醫,順道介紹了一下(導覽當時好像講錯名字)。

這也實在太巧合了,目前迪化街的綻堂蒔光,就是黃子正居住過的地方,而經營的業者正剛好也協助修復了殷海光故居旁的日僑學校,也驗證了我們經常講的一句話:只要房子留著,故事就會源源不絕的跑出來找我們,對於台灣歷史拼圖,也一步步清晰了起來。

有了這些記憶,要再生,其實都不難。

補充:
野草居食屋部分,我很快很簡短的帶過,可以看這一篇是稍微詳細一點的 http://www.fireweeds.tw/2014/02/blog-post_21.html
原本辦這場活動的說明 https://www.taipei-walkingtour.tw/t-tours245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282365

2017/12/23

【台北】溫羅汀書店導覽



這是我最喜歡帶的導覽路線,不但可以帶大家逛書店,也可以把台北書街的位置、歷史、書店等主題跟大家分享,也是從小到大逛書店與一些變遷做比較有系統的分析。

但今天稍有不同,我的壓力還蠻大的,原因是因為這是萬華社大 Seanupup Huang 的課程,理想遠大,非傳統只是導覽的課程,而是導覽人文化全養成,要傳達這點真的十分不容易,上上傳給我這樣的課程目標,當下我十分徬徨,就連要找到不計較費用有熱心有熱情的導覽老師都不容易了,又要要求十分模糊的人文精神。

聽完上上的說明與開場,以我的理解,目前我們最缺乏的,應該是人與人之間互相的"理解"吧!

這面書店介紹的牆,也有引發過互相不理解的新聞事件,走進書店,你要找尋的是甚麼?千千萬萬本的書,在這魚木樹旁的公共藝術品,"書"只是被當成裝飾品,我們真正的有想要去"理解"別人嗎?

【台北】鬥陣俱樂部與綠色逗陣@唐山書店



一部是布萊德彼特主演的電影,一個是我這幾年有參與的協會組織,這兩個沒有關係,但很高興有機會參與協會的編輯,自從大四編了全校的畢業紀念冊之後,就沒有機會編書,很感謝陳師孟老師給我這個機會,在二十五年後讓我重啟編務工作。

逗陣看台灣,要用台語唸,是一本非傳統的政論文集,因為這幾年一直從事文化導覽,我們第一次編務會議,我就提議要把軟性的文章放在前面,獲得大家的認同,看了這一年多以來綠色逗陣之友會的成員投稿,各行各業各地的人都有,大家都在自己的崗位上努力,也都把自己的想法與看法透過投稿,放在協會的網站上。

概括《逗陣看台灣》的內涵,可說是「從虱目魚到台灣旗」,一方面觸及最當下的論辯,比如產生「九二虱目魚」的政經環境;一方面探索追求台灣的國家定位,期待讓「台灣旗」自在飄揚。後者或許困難重重,但「綠色逗陣」相信:「目標正確要比過程輕鬆重要,理念堅定要比選舉勝利重要;民主的真諦不在附和主流民意,而在啟迪民眾獨立思考,追尋共同未來。」

美麗的台灣地處太平洋周邊,受歐亞大陸與菲律賓海板塊擠壓,形塑出具有高聳山岳的島嶼,不但有生物多樣性,也成為南島語系發源的一部分。當我們遊歷到環太平洋南美洲的祕魯馬丘比丘,或到南島語族最東邊的復活節島,都可找到與台灣的淵源。正如電影《普羅米修斯》在探尋地球人的起源,我們不免也想問:「我們到底從哪裡來?」在台灣島上紛擾的問題,從族群、身分認同、歷史詮釋、到國家主體,針對文化價值進一步的認定,或能提供台灣未來出路的答案。

今天下午要導覽溫羅汀的書店們,所以趁上午還有一點的時間,自己在重新走一次,走入了唐山書店,看到熱騰騰的書,翻閱了一下,雖然都是看過好多回的文章,但是內心仍然悸動,文化要不斷反覆的咀嚼,留下影響深遠的意涵,我們不做悲情訴求,也沒有悲情的權利,我們只能不斷的飲水思源,強化自身的力量,若這本書能給大家留下甚麼印象,我只能說:就是台灣文化吧!

2017/12/22

【台北】Think Cafe



安東街一角的咖啡館,夜幕初垂,下班時刻交通繁忙,我走出溫暖的咖啡館,人們沒有表情的交會,我穿上了大衣,走過!

【台北】Pica Pica Café 喜鵲咖啡



一開業就進入,耳朵聽到許多熱鬧熱情的聲音,落地窗前坐了一個年輕老外高挑帥哥,裡頭做了金髮美女。

點了一盤沙拉,好像一盆摘,吃了不但精神飽滿,看了朋友的新書稿,進入了一個異世界,描述的是日本,卻是與台灣現代化過程中有很多連結的地方,這家咖啡館,好像也是這樣的一個異世界。— 在 。

2017/12/21

【台北】Anywhere Cafe & Travel



在這裡看到世界各地的美女自拍打卡!有一個壁爐,後面有一個拉門,我很期待拉門開開關關之後,突然會有一個聖誕老公公跳出來分禮物給大家。

這裡的除了美女客人自拍之外,很多食物拍照起來也很可口。

2017/12/20

20171220《國語日報》城市美學24:耶路撒冷,永遠的聖地



最近,美國總統川普宣布承認以色列的首都是耶路撒冷,為什麼這一個宣告讓許多國家錯愕,原因就在於自古以來耶路撒冷是三大宗教: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聖地,這三個宗教也稱為亞伯拉罕教,目前信奉這三個宗教的人數加起來佔了全世界一半的人口。

大約在西元前一千年前,大衛王攻陷該城,並改名為耶路撒冷,為猶太人的信仰『約櫃』建立了會幕,也就是一個流動的敬拜中心。米開朗基羅的作品,放置於佛羅羅斯的大衛像,就是描述大衛年少與巨人歌利亞戰鬥前血脈噴張的專注神情。

後來大衛王的兒子所羅門王在耶路撒冷建立了第一聖殿,成為猶太教的信仰中心,一直到了西元前607年,巴比倫王國攻破耶路撒冷,俘虜了許多貴族,歷史稱為巴比倫之囚,而後幾年的戰爭,巴比倫徹底的摧毀了第一聖殿。

西元前538年,波斯帝國(今伊朗)打敗了巴比倫,解放了猶太人並允許回耶路撒冷重建聖殿,於是第二聖殿在西元前515年重建完成,又重修城牆恢復繁榮。

西元前4年,耶穌在不遠的伯利恆城出生,當時人民生活困頓,為了抵抗羅馬帝國的強權統治,新約聖經描述耶穌在此受難、埋葬、復活、升天等事蹟。西元70年,羅馬帝國更將猶太人趕出耶路撒冷,並且拆除了聖殿,只剩下西邊的牆基。

西元313年,羅馬帝國在君士坦丁大帝統治下,先行承認基督教為合法宗教,並且將耶路撒冷變成基督教的信仰中心,興建了許多教堂,到了西元五世紀,猶太人才得以重新回到耶路撒冷。

到了西元638年,阿拉伯帝國占領耶路撒冷,後來在聖殿山建造了清真寺,傳說是亞伯拉罕以兒子獻祭的地方,也是伊斯蘭教中「夜行登霄」顯現神蹟的地方,穆罕默德深夜騎著神獸到耶路撒冷登上七重天,見到天堂、火獄等,一直到黎明時分重返麥加。

而後的耶路撒冷,歷經了鄂圖曼帝國、塞爾柱帝國,基督教東西教派的分裂,以及十字軍東征等事件,時而繁榮時而沒落,不斷的摧毀後又重建,各宗教人種來來去去,一直到近代耶路撒冷舊城區,被分割為四個區域:猶太人住在東南方哭牆上方,基督徒住在西北方的聖幕教堂附近,穆斯林住在東北的聖殿山,而亞美尼亞人主要住在西南方。這四個分區主要是一次大戰後英國管理時期(1917-1948)的劃分方式,一直沿用至今。

錯綜複雜的不只如此,在基督徒這區的聖墓教堂中,因為基督教的分裂,同時有希臘東正教、羅馬天主教、亞美尼亞、埃及、衣索比亞等教會共同使用,但是這些教派間也互不相讓,於是教堂的鑰匙居然是交給中立的穆斯林家庭所管理。

如今從橄欖山上看著耶路撒冷舊城區不同的宗教建築,小小的舊城區竟然蘊藏了各宗教的歷史情結,清真寺的金色大圓頂,基督教的教堂高塔,但缺少了四四方方的猶太聖殿,只看到猶太人在聖殿遺跡的哭牆旁誦經點頭,許多信徒觸摸哭牆太激動而昏倒,很多人把心願寫在紙上塞入牆縫,看到這些畫面的我相當感慨!大衛王命名耶路撒冷的原意,應該是『遺產』與『和平』的意思,既然都是信奉亞伯拉罕的宗教,真心希望此地永遠是宗教遺產,永遠能和平相處。


2017/12/18

【台北】纔食吧!忘年會



台灣傳統私房料理隱身在居酒屋內,不只是食物是台灣的,所有的酒,也是台灣製造!

座位數不多,但是人卻絡繹不絕!這樣的夜裡,聽不懂的語言間,我只能傻傻不斷的點頭,雖然沒有喝酒,但也是醉了!

2017/12/17

《時空永恆的愛戀》



很好的主題,異於常人的長生不老,反倒會讓正常人覺得害怕,但我覺得劇中這個男朋友,實在太不相稱,雖然哈里遜福特這個父親有演出對於愛戀的捨得,但這個兒子的設定,太過於青澀。

女主角沒有任何的理由愛上他,除非是對於哈里遜福特的依戀。

或許是要埋梗拍續集吧?

阿湯哥《美國製造》



每個國家應該會以OO製造為榮,但是這部片把美國定位是世界的麻煩製造者,尤其是把美國總統拿出來戲謔一翻。

這部片子除了是雷根當政時期,卡特、雷根、老布希都有出現在銀幕,而小布希與阿湯哥在白宮巧遇,柯林頓也出現在電話那頭。

這樣的安排可以說是每一個總統都牽連在美國軍援其他國家,就為了"反共",就在美俄兩強對立已經結束,大家也不知道在反甚麼,所以表面上是要做業績,但是造就了最大的運毒集團。

這樣的歷史是不是一直周而復始,這部片之後的歷史是老布希出兵伊拉克,在中東搞一下,如今美國不需要阿拉伯的石油了,那麼會選澤哪一個地方亂搞一下呢?

2017/12/16

【台北】從農業到生態水圳


京都高瀨川

每次我們出國旅行,總是羨慕別人有親水步道,這張是在京都旁的餐廳、住家,但大家有沒有發現,這是水泥的人工水圳,雖然水圳清晰見底,但是很難有生態,去首爾看清溪川,也是這樣的水圳道。

台北市到底需要怎樣的水圳道,可以悠遊在我們的生活周遭,攤開以前的地圖,台北市原本有很多埤塘,水圳貫穿其中,這些水圳道其實非常小條,就在我們今日的台北市小巷道之中,幾乎所有的水圳道都已經消失。

到了日本時代要規劃台北這座城市,除了很多公園規劃,並且用綠廊道連結公園,並且還有兩條人工排水圳道,當然,原來的灌溉水圳還是存在的。

這些交錯縱橫的水圳道密集處,就是今日台大與大安森林公園周邊,很佩服植物系郭城孟老師願意花時間協調台大與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復育生態水圳,最重要的是這些水圳道,不是"水泥"的,而是真正的會有"土地"。

只要有土地,有植物生長,那麼昆蟲也會回來,加上原本大安森林公園生態池的大型鳥類,比較少小型的鳥類,透過生態復育,應該可以慢慢的回來,只是這一步要踏出去,個人建議還是要逐步實施,生態水圳不是一蹴可及,有很多蚊蟲髒亂的過渡期,這點需要全民參與的。

青田七六 剛開始在整理庭園時,郭城孟老師就推薦使用蕨類,因為台北市高樓林立,較矮的花果植物並不容易生存,適合生態復育的植物,蕨類非常適合。

請大家關注 水路漫談-昔日農業今日生態 ,並希望大家轉貼分享來按讚
https://www.facebook.com/%E6%B0%B4%E8%B7%AF%E6%BC%AB%E8%AB%87-%E6%98%94%E6%97%A5%E8%BE%B2%E6%A5%AD%E4%BB%8A%E6%97%A5%E7%94%9F%E6%85%8B-241872666349259/

2017/12/15

【台北】Menia工坊-瑂尼婭手作甜品.婚禮小物



好不容易今天早點回家,但是忘記帶家裡鑰匙,所以只好再收集一家咖啡館。

現在咖啡館好辛苦,若來客率不高,就要自己想辦法,明天店主要去松菸擺攤,已經忙了好幾天,我的咖啡館趕場人生,老闆是辛苦的擺攤人生。

婚禮小物?忙昏了!

【台北】森高砂咖啡館及該址前身維特咖啡館,黑美人 All Beauty 小茶棧



現在咖啡館普遍採用自助式,自己倒水,自己到櫃台點餐飲,但若價格要提高,得採用全方位服務方式,今日服務人員,全部為瘦高夢幻少女,聲音輕柔,解說清晰,客人一有需求馬上衝到旁邊,而且還不時的會來倒水。

特色為:台灣產的咖啡豆

這讓我又落入了老照片與老大稻埕人的記憶中。

1. 照片取自台灣記憶,1931年:太平齒科、德記商店,街頭陣頭也是五花八門十分熱鬧

2. 照片取自維基百科,李火增攝影,1938-1944年:當時一樓往二樓的樓梯口有 Cafe Werther 的 logo,二樓還有穿旗袍的時尚女子,可能是咖啡館女給。劉捷的大稻埕點畫,曾經描述大稻埕咖啡館比起台北城中的咖啡館,品味實在差異太大,『烏貓襐裙無襐褲,烏狗襐褲激拖土』,希望大稻埕能夠多開學校、圖書館。

但,光是這個招牌,好像比今日還要有設計感啊!

3. 廣告取自聯合報1970/4/17,旁邊的大千百貨開業,原本是亞細亞旅館貼皮了現代主義的裝潢,把老街屋一翻變成百貨公司。

4.照片取自中華日報,大約是 2000年:一樓是新銀座服飾店(我一直以為是鐘錶店),這樣的裝飾,與上一張照片對照,很清楚原來是大千百貨延伸過來的裝飾樣式。

5. 照片取自 mapio .net,2009/4:露出原樣後,發現黑美人酒家是頂樓加蓋一層,開始整修後把加蓋的拆除了。

6. 2013年:露出了萬里紅公共食堂的字樣,國民黨政府來台,覺得不能有"酒家"這個名詞,對於全民反共復國是很大的損害,所以,就要求把餐廳、酒家改名為"公共食堂",可是"萬里紅"的這個"紅",與文化大革命"紅"衛兵有了聯想,實在是政治不正確,所以改名為 All Beauty 台語的諧音是"黑",就變成了黑美人酒家了。

不過,我有一個疑問,文革之後,已經允許"酒家"的存在了嗎?

7. 2017年:森高砂咖啡館,旁邊是黑美人小茶棧— 在森高砂咖啡。

本來跟朋友約中午十二點整在森高砂咖啡館,可是門口貼了一張"因員工訓練,下午一點開始營業"。

於是,就到隔壁便宜又大碗的麵包店,點了一杯飲料與一大塊麵包。然後臭屁了一下大稻埕從 1920年到1970年 "繁華"(ㄢˋㄏㄟ)的咖啡館史。

維特咖啡→維特酒家→萬里紅公共食堂→All Beauty→黑美人大酒家→新銀座

亞細亞旅館→大千百貨

輪胎、鐘錶、銀樓、服飾店......

【台北】星巴克咖啡,政大店



除了在國外或是老房子的星巴克,不然我不會貿然踏入熟悉不過的連鎖咖啡館,這回跟朋友約來談事情。

一遇到朋友坐在三樓落地窗旁的兩人座位,可是他對面居然坐著一個正妹,他跟我使個眼神,意思是叫我離開還是叫我拉椅子坐下來,我一時搞不清楚,想想先把背包放下來,到樓下點杯咖啡再說。

寒冷的天氣一進門覺得十分的溫暖,溫暖到空氣有點凝重,窗外蕭瑟的景物,就連對街窗戶上的鴿子動也不動。我們三個人擠在小小的兩人座位,然後我跟朋友討論事情。

原來是冷氣壞了,所以才那麼溫暖!

我們很有效率的討論完,離開後,我問朋友那個正妹你認識嗎?不認識,但一般坐在兩人座位的一個人,妳會直接不詢問對方就坐下來嗎?

我在想我是不是破壞了正妹的異想空間呢?— 在星巴克 政大店。

【台北】美感咖啡館,巢 nido



原本在松菸旁熱門人潮區的 Nido 咖啡,幾年前去朝聖的時候,總是客滿。

這回直到深夜才踏入老公寓二樓的空間,為了就是這個法式吐司。洗石子地板,穿著時尚的年輕女性單獨來品味,即使上班日已經很晚了,仍是滿座。

以甜點為主的咖啡館,再次呈現了美感,只有兩個 360度全景的小喇叭卻能讓音樂聲聲入耳又不覺得吵鬧,吸音牆木絲粄,牆面的文化面磚,明亮的燈光,最重要的是又高又帥的老闆,專注在工作的樣子。

吃不停喝不停的咖啡館美感之旅,永遠不會停止!

【台北】吉印,深夜的公寓咖啡館



小高特推這家咖啡館,於是就約來聊聊天,終於在很簡短的會談中,了解了小高推薦原因,咖啡館的"完成度",到底指的是甚麼意思了!

當然,我們討論的就是這二十年左右,整個台北咖啡館業界的生態,創新創業這條路,無論何時來做都可以,也都會有成果的。

吉印咖啡位於虎林街與忠孝東路巷弄內二樓老公寓,本以為天色已黑客人不多,沒想到一踏入只剩下一桌,老公寓的格局正式我們這一代的兒時記憶,當時的電風扇、檯燈,還有那個時代的裝飾物,簡單洗鍊的陳列在屋內,無論是桌椅的大小、距離,或是燈光、牆壁顏色、音樂的選用與咖啡飲品的選擇,強烈的風格,讓人尊敬了這樣的空間,美學不是見仁見智的觀感,而是應該被尊重的,而美學不只是藝術品而已,是生活所有周遭的事物,都應該有所表現,是一種態度嗎?

有些資本家可能覺得年輕人投身開設咖啡館太可惜了,簡直浪費生命,但我覺得就是有這些人的犧牲奉獻,才凸顯台灣美學的價值!結束後下樓梯,夜更深了,居然遇到認識的朋友。— 在吉印。

【台北】伯朗咖啡,金車集團



連鎖咖啡館,除了星巴克,伯朗咖啡也是很好的選擇,會發現這邊中老年人(如我)偏多,有時候會發現阿姨拉著店員的手話家常,來咖啡館儼然成為各年齡層的社交活動。

當然,伯朗咖啡在不同區域、不同時間的客群稍有不同,自從麥當勞進入台灣,全自助的點餐模式,自己找位置,自己拿餐,吃完自己回收餐具,還要幫忙垃圾分類的方式,其實有時候遇到奧客,還真的不好處理。

伯朗咖啡,這種西方傳來的連鎖速食餐廳的經營模式,用著老外的商標圖騰,期待有以台灣本土的圖騰連鎖茶館或咖啡館能夠誕生,這種滿足全方位需求的店,無論是自由工作者,或是開會討論都很適合,而我比較害怕的是遇到大聲公嘮嘮叨叨的講著自己的事情,完全不讓朋友講話的客人,壓力好大。— 在伯朗咖啡 辛亥店。

【台北】國粹精補,施家麻油腰花



每次來這邊,不是滿座就是賣完了收攤,甚至是鐵門拉下來的狀況。

座位不多也很小,排隊的人很多,有位稍胖的歐巴桑坐定了後不願意挪位置,帶位的歐巴桑也不是省油的燈,用盡了各式說詞協調。

讓我想到了香港,比這空間更小,擠入了更多的人,台灣小吃,是否可以有更多的論述,而不只是光靠名店呢?— 在施家麻油腰花。

【台北】卡瓦利咖啡館



在台灣一家稍微有點年紀的咖啡館,有時會有髒髒舊舊的感覺,不然就是因為生意穩定,老客人就可以支撐生意,所以另一方面就鮮少有新的客群進入。

但是位於人潮街區,經常的就是房東漲房租,咖啡館好不容易穩定了,又要花一筆錢搬遷,這個例子在永康街應該是這幾年最常遇到的光景。

還好,卡瓦利還在這裡!

台北也是違和感最劇烈的一座城市,在門口看到很有情調雅致的咖啡館店面,抬頭卻看到蒼翠綠蔭,然後再仰頭又是很醜的鐵窗密布,再往上看是美麗的藍天白雲。

今天是卡瓦利的 re-open,門口的烘焙機移走了,期待台北能多一點老店,而不是在搬遷與開新店中輪轉。— 在卡瓦利義式咖啡館 Cavaralli 。

2017/12/13

【綠逗冰】聽水瓶子城市慢步106-台北一號糧倉



日治時期的倉庫「一號糧倉」,現在位於八德路二段與復興北路口附近的巷弄內,南邊是微風廣場百貨公司,在厚重生鏽的鐵門上,有清楚的炸彈爆炸的痕跡,十分好奇這棟倉庫的身世?為何會有那麼多傷痕?

傳說興建於1940年代,在太平洋戰爭期間,為了預防台北橋被美軍炸毀而斷糧,所以在此興建倉庫存放糧食,位於縱貫線鐵路旁的中崙庄,八德路這條道路自古以來就是錫口(松山)港口到台北城的米道,戰後命名為中正路,是台北連結到基隆的重要要道。當初的中正路只有東西段,不能分段,後來改名為八德路。

倉庫的南邊不遠處,日本時代是進馨商會,生產汽水,有富士、富貴、三手、黑松等品牌的彈珠汽水,工廠所在地就是今日的微風廣場百貨公司,戰爭時期,工廠被台灣總督府強制編入「臺灣清涼飲料水統制組合」,終戰後恢復為「進馨汽水有限公司」,後改名為「黑松飲料股份有限公司」。

中崙周邊工廠林立,在倉庫的北邊,市立圖書館中崙分館,曾經是「東京自動車工業會社」。在糧倉的西邊,現今的大潤發中崙店,曾經是「台灣國產自動車會社」,是名古屋的「豐田自動車」的台灣總代理。還有「明治製菓會社」的台北工廠,生產巧克力、糖果,也在此落腳。

倉庫的原始設計,屋頂為大跨距檜木桁架,多層牆體可防潮、隔熱。戰後的正式名稱是「糧食局台北管理處中崙蔴袋倉庫」,負責整理修補破掉的麻袋,工作人員最多的時候達到三十幾人。而後塑膠PV袋材質變成主流,麻袋廢置不用,這棟倉庫改為PV袋倉庫與糧食局的文書檔案。

2009年,該倉庫本來要報廢拆除,但在地居民向文化局申請文化資產價值鑑定,經審議後登錄為歷史建築,2013年,文化局推廣的「老房子文化運動」,媒合廠商修復再利用。

台北市的工廠分布,從華山車站往東沿著鐵道縱貫線開發,華山梅酒廠、建國啤酒廠,到中崙周邊的汽車維修、食品飲料工廠,往東還有松山菸廠、台北機廠等一路往東延伸到南港一帶。或許台北市已經蓋滿了大樓,鐵路也地下化,已經遺忘了這些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的工廠在哪裡?

了解這樣的工業發展脈絡後,無怪乎戰爭時期,美軍要選擇這些工業生產的倉庫作為轟炸的目標。台北市邁入現代化都市,不過這百年的時光,農業轉為工業,然後變成商業、住宅。如今,歷史建築一號糧倉,從廢置倉庫變身為農產品超市、餐廳,期待可以創造更多可能性。

綠色逗陣的綠逗冰專欄,歡迎定期收聽:
http://www.beanstalk893.com.tw/article_list.php?class_item_id=28

【台北】大型咖啡館,現世修羅場



每次到大咖啡館,總覺得像是碰運氣,有時人很多,但是可能大家都是自己來讀書、工作,所以總能靜靜的度過一個午後,有時候雖然人很少,但是只要有一個人聊天的音量太大,就很想逃離那個地方。

這是一個觀察普羅社會的機會,有人就只顧自己講畫,不管收聽者的態度表情。有人只是祈求慰藉,希望別人給想要的答案。兩個人的施與受,一眼就感受的到,兩三人的聊天,多少看得出端倪。

但是,一桌多人的漫談,若沒有一個主持人或主講人,大部分就是無俚頭的玩笑,沒有焦點的同學會,那麼兩三桌之間就完全把咖啡館當成居酒屋一般使用模式,每一桌都刻意的提高音量比歡笑或比音量。

如何使用一家咖啡館,在大型空間最是刺激,撞見已經頭髮斑白的老同事,或者是媽媽帶小學生寫作業,甚至是兩個媽媽互吐苦水說婆婆的不是,但誰知道已經是婆婆或公公的年紀的老人家拉著店員聊天說話,整個咖啡館自身就成為修羅場,旁觀著不同桌客人間的冷眼,缺乏小咖啡館的熱情交流,但這裡各自滿足所需,這是麥當勞連鎖餐廳進入台灣社會後的一個現象,國際化之必然。

2017/12/12

【台北】一席咖啡



真的只有一個位置,我覺得這一定是老闆專門跟美女聊天的方法,因為,每次來我都看到一席上有美女客人,是老闆的陰謀啊!

我坐在外面看著人車往來,夕陽西下突然夜幕低垂,城市炫爛的燈光閃爍,一切都那麼的朦朧夢幻,是因為喝了一點加了泥炭威士忌康寶藍咖啡,一點點的酒精就讓我崇拜這位老闆,這幾種氣味加起來還真十分的搭配。

一席內外的美學,燈光的講究,值得學習!

我每次都會帶朋友來隔壁吃咖哩飯,然後再喝一杯咖啡,只有一席,所以我都要待在外面吹冷風,幸好,在外面吹冷風也是有福利的,每次都會有好奇心的美女路人經過,於是我就變成了介紹咖啡館的人。

照片中也有如同模特兒的美女,若認為老闆沒有很帥!坐在戶外也很棒的。— 在一席 / Alone Together 。

2017/12/11

【台北】終於有年輕粉絲,青田七六小書房成立



一直以來在網路寫作,總是覺得像是大叔碎念,從年輕一直碎念到現在居然也快二十年了,從電子報、明日報到部落格大爆炸的年代,能夠在存活到現在的生物,應該算是蟑螂等級的古生物了。

之前流行用部落格行銷,假日部落客總是在出任務,當時部落客們有深厚的情誼,遊山玩水不計成本,投資相機鏡頭不遺餘力,曾經何時竟然變成死要錢的代名詞!

現在在臉書發文發的很心酸,想要吸引目光,不但要顏質,還要口才好不能吃螺絲,直播要有梗不能冷場,當個 Youtuber 還要會剪接拍攝影片上字幕。

以前的網路平台,只要活在虛擬世界就好,但是現在的平台還要派員工參與做客戶服務,而且一場也沒收多高的費用,這次導覽跟這家公司合作的穿著彩虹衣服的彩紅小姐不但負責任,還要了解開課的老師,真的十分辛苦啊!希望這個平台可以成功。

此外,也推廣一下我們的小書房,為了讓大家可以共享這樣的空間,所以我放了許多雅俗共賞的書,希望大家了解地球科學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生活,還有昭和時代的與台灣人相關的書。

有小粉絲,那我就繼續碎念吧!— 在青田七六。



2017.11.3
今天去把青田七六小書房的書架塞滿了三分之二(不是這面牆),應該在幾天就可以塞滿了,原以為這邊塞滿了書之後,我家書房的書就可以全部露出書背給大家看,可是竟然還是有些書架塞兩排,書房真是一個哈利波特的密室啊!可以藏那麼多書!— 在青田七六。

2017.10.29
一旁的書櫃!大概只放了五分之一滿,還不好意思拍給大家看,搬書分門別類上架的工作很不容易!先放一些有"地圖"兩個字的書名,沒想到跟地質學的關係都沒很深,不過跨學科多元文化是我想呈現的(好像很不負責任,隨便搬書來放就是多元文化)

2017/12/09

【台北】中研院講座



1. 沖繩的轉型正義,複雜的弱勢族群被壓迫的問題
2. 蔡亦竹:台南飛虎將軍廟
3. 黃智慧:遺落在台灣的殘留孤兒,日本家屋保存運動中的東亞和解

2017/12/08

【台北】北師美術館:日本近代洋畫大展



以往去台北教育大學的北師美術館,總覺得少了點甚麼,是每一檔展的脈絡不完整嗎?但這次的展覽跟各美術館借展的作品眾多,比去日本單一個美術館,還能了解日本近代洋畫的脈絡,實在非常厲害。

大家知道明治維新後快速的學習西方,美術也是一樣的,畫家無不使用完全學習西洋繪畫的技藝、技巧、顏料、構圖,甚至連希臘羅馬神話中的裸女維納斯都模仿回來了。

表面上看似全盤西化,就連印象派畫家非常喜歡的浮世繪也丟棄了,可是不同的年代,日本畫家無不使出混身解術把日本"在地"的意象放入,例如西洋的構圖,但背景是日本才有的植物;或者是裸女,但是日本女人;也有構圖角度完全是西畫,但是地上畫的卻是榻榻米,身上穿的是浴衣或和服;西洋畫常見的靜物,加入了日本的陶燒等等。

ちほう‐しょく〔チハウ‐〕【地方色】

這樣的思維與台灣文化協會,還有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是否有連結性?我想是一個值得討論的話題。

看了日本近代洋畫大展,回頭再看看台灣畫家的作品,從這樣的脈絡來看,這些畫家前輩除了受到了日本老師的影響,也受到了西洋美術的影響,但在這樣的影響下,又走出了台灣自己的地方色,終戰後,這些畫家有的為人民發聲而死(陳澄波),也有在大學任教等等。但同樣的他們都持續的創作不墜。

在日本時代創作,終戰後又在國民黨體制下創作,有能力的人可能到美國持續創作(郭雪湖),這些軌跡其實都可以連結起來一起看。

這個展的脈絡清楚,但很可惜若可以再加入一些台灣畫家的作品,整體就更清晰了起來。— 在 MoNTUE北師美術館。

【台北】最早的屈臣氏,大稻埕步行者的天國



右邊 2005,左邊 2017,相隔十二年,周邊依然有車子

從以前到現在街拍房子,每次都要閃車子等很久,不久前,迪化街還有很多電線桿!很高興現在逐步消失。

一百年前台灣進入現代化社會,畫家在畫布畫上電線桿代表現代化,但是現在的現代化,是要拍出人與腳踏車。— 在 Bookstore 1920s 。


***

大稻埕步行者的天國

世界各大城市的舊城區,是觀光客最喜歡流連的地方,中東地區的大市場、歐洲的跳蚤市集、東京假日執行的『步行者的天國』,為何只要在台灣執行,全部變了調?


迪化街南段,從歸綏街到南京西路這一段,星期日試行行人徒步區,最近大稻埕不少店家與經營者發聲,深怕星期日又成為年貨大街的翻版,假期結束後留下了一堆垃圾,造成商家與民眾雙輸,大稻埕被消費完會不會又再度沒落呢?


看著全世界的潮流,舊城區只要保留著舊建築、舊文化,其實就不怕沒有人去,大家是去體驗舊城區的歷史軌跡,還是只是去吃吃喝喝,買一下日常生活用品就回家呢?我們若不能提升一次性的消費文化,熱潮過後所有人都是輸家。


2015年,台北市首次iVoting結果,公館徒步區走入歷史,大部分的商家並不願意執行行人徒步區,今日我恍然大悟,原來商家在意的是攤商,只要變成行人徒步區就等於騎樓可以擺滿了商品,客人在馬路上行走的錯誤想法。


全台灣在日本時代規劃有騎樓(亭仔腳),是方便民眾在豔陽多雨的天候下也能上街購物,但目前全台灣老街的騎樓,不是停放汽機車,就是成為商品陳列區,客人用餐區,甚至是變成廚房,圓拱狀騎樓行人窒礙難行,更無美感可言。


目前的選舉模式,民意代表不願意得罪人,大稻埕山頭林立,市政府推給
iVoting,『大稻埕歷史風貌特定專用區』的管理單位是都市更新處,既不是文化局,也不是觀傳局,想當然爾市政府又是互踢皮球。


既然無法靠公部門的管理手段,整個徒步區的交通管理費用也是市政府公帑支出,都市更新處這幾年來已經在大稻埕地區有許多的 URS
與學校、NGO合作的機制,是否應該退場,並將這一類的地方與組織轉型,凝聚街區商家的共識,商家間是否能夠組成強而有力的組織,以文化、美學為前提制定共同的願景,而不是以商業利益為主。


而退場的 URS 空間,是否回歸商業機制,或是提供更多元化公共用途。這些空間在民間是資產,但是在公部門卻是變成了負債,政府應在這些價值轉換中有更清楚的目標。


大稻埕自開發以來,十分接納新的商業經營手法,有別於艋舺、大龍峒以同鄉郊商的模式,日本時代以同業公會凝聚共識的做法,現在社會多元,百業爭鳴之下組成這樣的組織的確不容易,但是否由大稻埕的商家先行組織,也取得許多同業公會的信任,才是大稻埕之福。


馬德里的搶匪、巴黎的扒手、羅馬的小偷都沒有阻止全世界的觀光人潮,但大稻埕人潮才剛增加,我們不要被自己的消費文化所擊潰。



圖說:大稻埕不只有南北乾貨中藥材、陣頭、小吃等,是多元文化的集合

2017/12/07

【綠逗冰】聽水瓶子城市慢步105-台北臨濟護國禪寺



搭乘捷運經過圓山站,看到原木色的日式禪寺,會有到了日本的錯覺,找了許多老照片比對,原來臨濟護國禪寺格局與外觀顏色,在這一百年來變化很多。

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邀請許多宗教團體來台宣教,興建寺廟,撫慰死亡的軍人。臨濟宗妙心寺派的梅山玄秀大師,1900年與板橋林家交涉取得這塊地,1906年,兒玉源太郎卸任返鄉後不久過世,在此舉辦追悼會,總督佐久間左馬太、民政長官後藤新平等官員政要共六百多人參加。梅山玄秀向各界募款興建臨濟護國禪寺,1911年完工。該寺日式伽藍配置有三大元素:本堂、庫裡、山門,在傳統建築中採取不對稱。本堂就是今日的大雄寶殿、庫裡為華藏殿(已拆除)、山門就是南邊的小鐘樓門。

洪鐘是後藤新平所捐獻,山上有兒玉源太郎所立的髮塔,山門上的「二字三星紋」鬼瓦,其實並非兒玉的家徽,而是兒玉所屬藩主的家紋。大雄寶殿的基座石頭護欄上,刻有臺北吾妻、梅屋敷、北投、花蓮等地奉獻者的團體或姓名,可見當時料理亭餐飲業與政治、宗教的關係十分緊密。

1984年因興建玉門街,原本大雄寶殿坐北朝南,轉了九十度面向西,並在玉門街上開了一個新的大門。因為這個轉向工程,損壞了大雄寶殿與華藏殿的木造結構,華藏殿拆除後以水泥結構重建。2007年大雄寶殿大整修,沒有將坐向轉回來。向京都購買黑瓦約三千枚,並使用宜蘭棲蘭山的檜木。除了座向改變之外,原來大雄寶殿、華藏殿、山門木頭漆上紅、黃相間的油漆,大雄寶殿整修後抹除油漆才重現原木色。很多從小到大居住在附近的台北人,直到重修後才驚訝的發現台灣竟然有日本禪寺的存在。

雖說護國禪寺的山邊有靈骨塔,但水瓶子還是推薦大家去健行走走,去看法塔和佛像。1925年遍路文化傳入台灣,現在到日本四國可見到許多人戴斗笠拿拐杖環島,進行88座寺廟參拜巡禮。「台北四國八十八所靈場」是分佈在台北附近的佛寺,也可以走遍路喔!護國禪寺這裡就有九尊佛教石像。

台灣的文化資產,面臨道路開發、興建大樓等,往往就是犧牲古蹟,這個案例是將兩棟建築搬移座向,結果不久後木作結構就損壞,目前已經重修山門與本堂,若對日式伽藍格局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到京都妙心寺一探究竟。

綠色逗陣的綠逗冰專欄,歡迎定期收聽:
http://www.beanstalk893.com.tw/article_list.php?class_item_id=28

《櫻的親子丼》



另外一種深夜食堂的形式,人與人之間的連結(羈絆),比我們想像的還要深刻又複雜!

我們所做所為沒有對錯,也沒有上下之分,每個人都是互相學習的對象。

所謂社會邊緣人,可以去的地方還真不少啊!

《老綠男有意見》及網站年度精選集《逗陣看台灣》



最近幾個月的某幾天忙著編輯左邊這本"逗陣看台灣"的文集,其實是我們的小編太厲害了,所以編輯群實在非常輕鬆,老實說我只去找了出版社社長,然後其他的工作就完成了。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要擺脫太過嚴肅的政論形象,所以我們章節安排上以軟性訴求為先,讓人想要一直看完,這不是一本傳統政論文集,而是很多的朋友對於台灣這塊土地的熱愛所寫下的心情,不是結論而是一個過程,希望我們可以逗陣看台灣。

也歡迎投稿到我們綠色逗陣之友會

【綠色逗陣新書發表會】誠摯邀請您來參加

同步發表陳師孟的第一本政論集《老綠男有意見》及網站年度精選集《逗陣看台灣》。

歡迎您前來與作者群交流意見!
時間:2017年12月23日(六)下午2點
地點:台北市南京東路二段125號4樓(偉成大樓 台灣國際會館)

發表會除了精彩的談話、簽書時間外,綠逗將安排5次抽獎套書活動,抽中的幸運朋友可獲得二本套書。

2017/12/06

20171206《國語日報》城市美學23:【巴黎】奧斯曼的都市計畫與艾菲爾的鐵塔



十七世紀的歐洲城市:巴黎、倫敦,為大家所詬病的就是髒亂,市民隨處大小便,沒有地下排水設施,下大雨就淹水,衛生環境很差傳染病叢生,發生火災沒有防火巷而延燒,造成很多人傷亡。

奧斯曼在 1852年到1870年間,執行巴黎的都市計畫,這項計畫執行時拆毀了大量的民宅,社會底層的人因此流離失所,舊城區的消失,失去了歷史的連結。但事後都市景觀大大的改變,凸顯了都市中軸線的意義,凱旋門、圓環、方尖碑等這些紀念建築,整整齊齊的放置在都市的道路系統上,連結公園與博物館、大型公共建築的綠蔭景觀,並把房子切齊,筆直的馬路,輻射狀的道路系統,地下排水道的設置,改善了衛生環境,失火更不會無限的延燒。

今日來看,奧斯曼的都市計畫,成為全世界大都市規劃的樣板,甚至連陽台的寬度、樓層的高度,甚至是塞納河畔的賣二手書的書架、書櫃,都規定高度與寬度,讓整座城市有了標準規格。如今的巴黎政府還嚴格規定了房子所有人要定期維修,因此購買房地產的人,要特別注意維修的年限保留預算,作為房屋修繕之用。

1880年代,法國為了擺脫普法戰爭的恥辱,宣揚國力,於是想在法國革命一百年紀念之際,能夠舉辦城市博覽會。1889年,巴黎的城市博覽會開幕,設計師艾菲爾親手把法國國旗升上三百二十公尺高的鐵塔,除了更凸顯了奧斯曼規劃的都市景觀的中軸線,鐵塔的美麗弧度更往上突破了巴黎的天際線,而且新穎的建築材質,後來的城市博覽會,無不利用『金屬』、『玻璃』新材質,更引發了後續各大城市的摩天大樓對於高度的追求。

艾菲爾與奧斯曼一樣,在興建的過程中遭受眾人的嘲諷,許多文學家、建築師、音樂家、工程師等人聯名抗議這個很像煙囪的大怪物,黑色的鐵塔,從空中看好像在巴黎滴下了一個大墨水滴,此外,蓋到一半的鐵塔,更像是一個大型的蠟燭台。還好艾菲爾堅持到最後把鐵塔蓋好,如今在東京、名古屋、柏林、哈爾濱等大城市,都有模仿艾菲爾鐵塔的建築,反而成為各大城市的共同特色。

1898年,巴黎舉辦地鐵入口設計比賽,吉馬德以鑄鐵欄杆模仿扭曲的樹木枝幹、纏繞的藤蔓,頂棚有如海背的造型,全部取自於大自然的動植物的紋路,上面覆蓋了玻璃,黃色的字牌、綠色的欄杆,成為巴黎地鐵入口的識別系統。

1990年代,巴黎大羅浮宮計畫,在羅浮宮前興建了一個玻璃金字塔的地下入口,讓原本中軸線經過了杜勒麗花園、協和廣場的方尖碑、凱旋門,進一步再延伸到了更高聳的新凱旋門。

艾菲爾鐵塔雖然已經蓋好了一百多年,也成為巴黎與法國的代名詞,但巴黎還是不斷的創新,除了用『光』妝點鐵塔之外,地鐵入口的鐵欄杆、塞納河上的玻璃觀光船,重複使用著玻璃、金屬這個兩個材質深化城市建築。

鐵塔上往上發展,但更多的地下化建設,除了地下鐵之外,法國國家圖書館往地下挖掘,增加收藏圖書的空間,塞納河畔的高架道路拆除地下化,一座美麗的都市在既有基礎下,仍然需要不斷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