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24

《畫》妳喜歡甚麼時期的作品?

妳喜歡文藝復興的唯美透視法?巴洛克的華麗?荷蘭畫派的寫實?浪漫主義的女體?印象派的光線?還是超現實與抽象派的遐想?



逛了世界上那麼多的博物館,台灣藝術的畫家竟然沒有了解幾個!中國的山水畫與庶民的寫實,噤聲的年代與百花齊放的潮流又是甚麼?我想這篇的總覽只是個開端,對於藝術畫作的欣賞,我才正要起步。


《城市旅行》畫
  1. 【台北】吉絲夢妲 Gismonda@新藝術烏托邦慕夏大展
  2. 【台北】茶花女@新藝術烏托邦慕夏大展
  3. 【台北】羅倫札奇歐 Lorenzaccio@新藝術烏托邦慕夏大展
  4. 【台北】撒馬利亞人@新藝術烏托邦慕夏大展
  5. 【台北】歌頌藝術系列的舞蹈@慕夏大展
  6. 【台北】威尼斯畫派@行天宮社大的世界遺產課程
  7. 【台北】看見青田一二,mina 高的藝術私宅
  8. 【新竹】 畫家的祕密花園,秘花園咖啡庭園
  9. 【法國】吉恩.克魯埃(Jean Clouet) 的法蘭索瓦一世(法蘭西斯一世)
  10. 【巴黎】凡‧艾克,羅林大臣的聖母
  11. 【馬德里】哥雅,查理四世及家族
  12. 【倫敦】福拉哥納爾,最後一個洛可可的大師
  13. 【倫敦】拉斐爾的《教皇朱里阿斯二世肖像》
  14. 【義大利】教皇保羅三世和他姪孫的肖像
  15. 【柏林】大衛的拿破崙像
  16. 【巴黎】大衛畫的《拿破崙加冕圖》
  17. 【布魯塞爾】大衛的《馬拉之死》
  18. 【巴黎】安格爾畫的拿破崙一世
  19. 【巴黎】安格爾的《荷馬的光榮》
  20. 【巴黎】安格爾的《土耳其浴》
  21. 【倫敦】簡提列‧貝利尼的《蘇丹王Mehmed二世》
  22. 【威尼斯】簡提列‧貝利尼的《聖羅蘭橋的十字架奇蹟》
  23. 【義大利】吉奧喬尼的《卡斯第佛朗哥聖母像》
  24. 【威尼斯】吉奧喬尼的《老婦人的畫像》
  25. 【梵諦岡】米開朗基羅《創世紀》旁的先知耶利米
  26. 【梵諦岡】拉斐爾的《雅典學院》
  27. 【巴黎】魯本斯的《亨利四世昇天與瑪麗皇后攝政》
  28. 【馬德里】委拉斯蓋茲的《宮女》
  29. 【巴黎】華鐸的《塞瑟島朝聖》
  30. 【阿姆斯特丹】林布蘭的《夜巡》
  31. 【波蘭】達文西的《抱銀貂的女子》
  32. 【馬德里】哥雅的《巨人》、《5月3日馬德里》
  33. 【馬德里】哥雅的瑪哈
  34. 【新竹】辛志平校長故居的演講
  35. 【台北】故宮,一個大雜燴的展覽
  36. 【新北市】廖繼春的觀音月夜
  37. 《馬內的繆思》印象女神莫莉索
  38. 【台北】維梅爾展(中正紀念堂)
  39. 【大阪】20140210:秀吉的大阪城、司馬遼太郎、喫茶美術館以及其他
  40. 【台北】新月社,邱建一老師的藝術天地
  41. 《歐洲宮廷畫史》電子書出版
  42. 【台北】亞美尼亞藝術家與咖啡因工作室開幕
  43. 【台北】亞典書店,朝聖之旅,年輕人的K書 中心
  44. 【台北】新藝術博覽會VIP預展
  45. 《歡迎光臨國家畫廊》多樣與包容的博物館
  46. 【台北】城隍廟前祖父母節的圖畫比賽,Deya 與陳彥甫
  47. 《這幅畫,原來要看這裡》モチーフで読む美術史
  48. 【台北】雅痞書店,巴黎倫敦的印象派時光
  49. 【台北】微光藝術空間
  50. 灣生畫家:立石鐵臣
  51. 【台北】朋友聚餐五十次之十一,國民美術展
  52. 【台北】朋友聚餐五十之十二,李松勇的離島展
  53. 【山口】防府市圖書館,上山滿之進與陳澄波
  54. 【山口】防府市,純喫茶 エトワール
  55. 【祕魯】20160817@06:普諾、胡利亞卡飛庫斯科(意外又到阿雷基帕)
  56. 【智利】20160822@11:復活節島,摩艾石像《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裡去?》
  57. 《名畫的控訴》背後是對納粹的控訴;轉型正義,台灣也有比這更動人的劇情
  58. 《名畫的密碼》一本書輕鬆帶你進入西洋藝術世界
  59. 【台北】Leo 老師的速寫
  60. 《大人的西洋美術史》
  61. 【綠逗冰】聽水瓶子城市慢步062-威尼斯畫派
  62. 【台北】舊香居的藝廊:幻影─佐伯俊男作品展,不想討好所有人,畫出心中幻影
  63. 《異星入境》Arrival:到底是抵達了,還是離開?
  64. 20170322《國語日報》城市美學06:三峽祖師廟與李梅樹
  65. 《百日紅》北齋、阿榮、杉浦日向子以及印象派畫家
  66. 《安慰我的畫》41個名畫故事,在人生疲憊時感受撫慰、得到釋放、汲取力量
  67. 【台北】奧賽美術館展,洪禮明老師的演講筆記
  68. 【綠逗冰】聽水瓶子城市慢步086-郭雪湖
  69. 【台北】印象派的演講@雅痞書店
  70. 【廣島】尾道, 孔雀莊珈琲館,歐巴桑老闆與歐巴桑畫家展覽
  71. 【九州】陳澄波《東台灣臨海道路》@福岡亞洲アジア美術館/Fukuoka Asian Art Museum
  72. 【新北市】永和楊三郎美術館
  73. 【綠逗冰】聽水瓶子城市慢步096-布拉格,慕夏的城市
  74. 【台北】剝皮寮附近的散步,周記肉粥店,Leo 老師的速寫畫課
  75. 《眩,北齋之女》
  76. 【台北】台灣美術的地方色?
  77. 【台北】防火巷內的塗鴉
  78. 【台北】探索館看郭雪湖的畫作解析
  79. 【台北】北師美術館:日本近代洋畫大展
  80. 【香川】直島安藤忠雄設計的博物館們:ANDO MUSEUM、李禹煥美術館、倍樂生之家美術館、地中美術館
  81. 2018.03《TaipeiWalker》No.251,水瓶子城市漫步17:永和網溪別墅,楊仲佐與楊三郎父子的詩畫世界
  82. 《梵谷:星夜之謎》
  83. 《望鄉:父親郭雪湖的藝術生涯》與《奔跑的母親》
  84. 巴黎的都市計畫與印象派博物館之旅
  85. 【新北市】鹽月桃甫與高更,李梅樹紀念館的展覽:炎方風土,百年的穿梭與對話
  86. 《鹽月桃甫》與《高更》
  87. 郭雪湖《新霽》中間的石碑是?
  88. 郭雪湖,1946年,《驟雨》 水墨·紙 53x73cm 第一屆省展參展
  89. 1928年,郭雪湖《圓山附近》,第二屆台展特選,膠彩,絹
  90. 《高更:愛在他鄉》
  91. 【台北】山田東洋的作品
  92. 1986年,楊三郎的浮世繪與瓶花
  93. 【台北】木柵的畜魂碑
  94. 【台北】橘枳 (Pei-Yi Lin)的展
  95. 《陳澄波密碼》
  96. 【台北】台灣在日本時代的畫家,山田東洋畫哪裡?
  97. 塩月桃甫紀念日,1886年2月27日-1954年1月22日
  98. 【新北】郭雪湖(1908-2012.1.23) 淡水泊舟
  99. 【台北】同安街的牆
  100. 【台北】亞特蘭提斯咖啡館
  101. 《從諷刺漫畫解讀日本統治下的臺灣》x《漫畫台灣年史》
  102. 【台北】敦南藝術講堂:達文西
  103. 【淡水】木下靜涯與郭雪湖
  104. 《愛情沒有終點》
  105. 【高雄】駁二,貓‧美術館
  106. 【台北】故里山花此時開@市長官邸藝文沙龍
  107. 《誰偷走蒙娜麗莎》畢卡索那幫人
  108. 閨秀時代《陳進》
  109. 山田東洋的信號機,第十二回白日會展覽會出品
  110. 《藍蔭鼎傳》
  111. 《石川欽一郎》,番茶會喝甚麼?
  112. 《礦城.麗島.倪蔣懷》,陳植棋與倪蔣懷的真人廟
  113. 【台北】台灣建築的記憶花園,他們的年代@二二八紀念館
  114. 【台北】萬華的郵局
  115. 【台北】倪蔣懷的《台灣繪畫研究所》在哪裡?
  116. 【桃園】八塊畫室咖啡館
  117. 【基隆】倪蔣懷,林開郡洋樓
  118. 【新北市】《李梅樹》清水祖師廟緣起
  119. 【台北】順益行
  120. 【台北】大稻埕夜間導覽,台灣美術運動
  121. 【台北】🌾到城藝遊 | 構圖台灣🌾- 大稻埕國際藝術節畫展
  122. 【台北】林阿琴,1915年9月29日-2020年10月8日
  123. 【台北】這幅李梅樹的裸女,畫中畫是誰的作品呢?石川欽一郎嗎?
  124. 【台北】臺北病院ノ庭 (臺北醫院的庭園), 1929
  125. 【新北市】李梅樹、布荷東、米勒
  126. 【台北】『畫時代』特展 @北投文物館
  127. 【台北】重現李梅樹畫的香魚 台灣旅遊廚房
  128. 《日本近代洋画大展》 《日治時期臺人畫家與作家的文藝合盟:以《臺灣文藝》(1934-36)為中心的考察》
  129. 【新北市】每年都會去一次李梅樹美術館
  130. 【台北】從公會堂出發,觀察日本時代的畫家們的作畫地點,有甚麼時代意義?
  131. 《台北畫刊》北門咖啡館外的歷史風景
  132. 《梵谷與日本》原田舞葉虛構真實小說《浪擊而不沉》所做的文史研究說明書
  133. 《台北畫刊》北門咖啡館外的歷史風景 2020.11 No.634 台北畫刊
  134. 《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
  135. 《藝術家的一日廚房》學校沒教的藝術史:用家常菜向26位藝壇大師致敬
  136. 《鄉土凝視》20世紀臺灣美術家的風土觀
  137. 《解碼莫內》看圖秒懂大藝術家
  138. 巴別塔/老彼得·布勒哲爾1563
  139. 《臺北老屋三生事》速寫上色活動,畫家帽真多 No.06
  140. 《昨日的素描》 P.100《商品櫥窗》呂基正/1934年#逐工一本冊 No.001
  141. 《台二線旅圖速寫》郭正宏 #逐工一本冊 No.002
  142. 《傲骨之道》少年張萬傳#逐工一本冊 No.014
  143. 《百年爛漫:漫畫與臺灣美術的相遇》
  144. 《寫給入門者的西洋美術小史》【增修新版】
  145. 【台中】臺灣國立美術館,經典再現展
  146. 《臺府展圖錄復刻別冊》與《林泉廟丘》
  147. 【台北】藏畫,陳澄波背後的幾個女人
  148. 《黃土水與他的時代》
  149. 【台北】攝影文化中心的展:比喻.隱喻:逐光追影及它義
  150. 【台北】日本時代的台灣美術展的地方色

2008/03/23

【倫敦】雷諾瓦的包廂@柯陶學院美術館

小時候開始就很喜歡雷諾瓦的畫,尤其是鋼琴前的少女這類型的畫作,整個溫馨昏黃的燈光下,少女的膚色比真人照片還要真實。


1874年/包廂/雷諾瓦/倫敦柯陶學院美術館

柯陶美術館展出的畫作不算多,但是印象派重要人物的畫都有收藏,雷諾瓦在創作這幅畫的時候還是很窮的畫家,印象派初期總是喜歡在戶外捕捉自然的光線,但雷諾瓦這幅畫的主題是在巴黎劇院的包廂內,帶著珠光寶氣的婦女很專注的在看戲,身後焦點模糊的男子拿著望遠鏡往上看,而不是對著下面的舞台,畫中用了很多很多的黑色,更可以表現出婦女白色的皮膚與脖子上的珍珠項鍊。

雷諾瓦,1841-1919年,也是個很長壽的畫家,早年不是很有名的時候是幫人家畫肖像畫為生,1881年後因為受到畫商杜朗的賞賜,固定買進他的作品而經濟大為改善。到了1890年代雷諾瓦已經成為國際知名畫家,但是也得到了風濕性關節炎,只好到法國南部定居。

跟提香一樣,長壽的藝術家通常都存很多錢,影響力也很大,雷諾瓦的一個兒子後來還是著名的電影導演--尚雷諾。

2008/03/21

【紐約】聯合國郵票

這是2005年到紐約的聯合國寄回來給自己的明信片郵票。


銀色的郵票貼紙在燈光下很耀眼

去紐約的聯合國兩次,都忘記把台灣護照帶在身上,所以沒辦法進去參觀。

聯合國這幾年在反恐、維安與貧窮救濟似乎投入了很大的資源,中國的人權一度也是討論的話題,聯合國創立的目的,最重要的就是維護人權,貫徹《世界人權宣言》。看看聯合國的捐款,日本永遠排在第一名,中國所佔的比例很低。

中國目前處理西藏、人權與民主的種種問題,與聯合國的宗旨與貢獻,實在有點矛盾,是不是我的眼界太小,還是在世界上就是要比拳頭呢?

中華民國在1950-1971年間,曾經在聯合國裡有席次,但1971年後席次被中國取代,所以從1993年起外交部透過友邦表達要重返聯合國,但是這十幾年來都失敗。2007年7月19日,總統陳水扁向聯合國秘書長致函,正式以「台灣」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但以「臺灣是中國的一個省或地區」的理由遭到聯合國秘書處的拒絕。

相關網站:
聯合國 - Wikipedia
中國與聯合國
聯合國主頁(只有簡體版)

2008/03/20

【台北】城市一角

大學一年級上學期,還沒有開始騎機車上學,總是要走到這裡等公車,在台北可以二十年如一日的地方,我想就是公家機構所屬的土地與建物。


羅斯福路三段/台北市政府交通部財產

這裡不是被遺忘的舊城區艋舺,也不是大稻埕,更不是大龍峒,而是在繁榮的公館,鄰近台大的羅斯福路上,二十年前舟山路與基隆路一帶台大都還沒有收回土地,新生南路與羅斯福路上還沒有誠品書店,羅斯福路還沒有公車專用道,每到上下班尖峰時間坐公車來此轉車的人潮,還有馬路上壅擠車潮所產生的廢氣,這樣的印象一直烙在我的腦海。

二十年後,捷運通車的人潮更多了,公車專用道也通了,但是上下班的時間,這樣的廢氣依舊。台大內部改變很多,有生態濕地與教學農地,許許多多的大樓在校園周邊建立起來,宿舍餐廳都非常的新穎,東南亞戲院附近也翻新,餐廳一家家的開,舊書店也依然開著,鄰近的寶藏巖依山而建的舊房舍已經消失,比鄰而居若一個大家庭的關係就這樣不見。

從台大走到水源市場有座天橋,當時我喜歡在天橋上看著車來車往的羅斯福路,如今天橋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捷運的地下通道。城市的繁華在時間的流逝中留下了甚麼?1951年起台北市曾經有短暫的民選市長,羅斯福路的拓寬是1954年的高玉樹市長開始,而真正開始民選直轄市市長也不過是這二十年的事情,這城市的一角,二十年來的變與不變,讓懷舊的回憶湧上了心頭。

台北市市長 - Wikipedia

2008/03/17

【倫敦】《畢卡索與莫迪里亞尼》的裸女@柯陶學院美術館

看過了《畢卡索與莫迪里亞尼》這部電影後,感受到莫迪里亞尼燃燒生命投入創作的憂愁,很難想像當時的環境是怎樣的?


裸女/莫迪里亞尼/倫敦柯陶學院美術館

二十世紀初在巴黎聚集了各國的畫家,在咖啡館酒館的休閒生活中,經常用賭博的方式激發創作,而酒館老闆也允許這些藝術家用畫作來代替酒款。莫迪里亞尼是在義大利出生的猶太人,也擁有良好的教養,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這些人陸陸續續來到巴黎,而這些異鄉者總是充滿著憂愁與孤寂,但同時也有堅強敏銳的個性。不幸地,莫迪里亞尼到了巴黎染上了酗酒的習慣,甚至還服毒。

莫迪里亞尼,1886-1920年,從小就有的了肋膜炎,得過熱病,後來轉變為肺結核。曾經在義大利南部養病,也到過佛羅倫斯、羅馬的美術學校就讀。1907年,巴黎舉辦塞尚作品展,激勵了莫迪里亞尼往雕塑發展,他用石頭、木頭雕刻一些類似面具的作品,這些作品在倫敦的泰德美術館有收藏。



橢圓形的臉、沒有骨感慵懶的女性,長長的脖子,小小的嘴巴,沒有眼珠的眼睛,幾乎他畫中女性都是這個模樣,他畫老婆珍妮有20幾幅,在他死後的第二天,懷有第二胎小孩的珍妮也自殺死亡。

2008/03/14

【新加坡】魚

今天收到小魚來自新加坡的明信片,抱怨說《城市精選》都沒有選到他的部落格文章,仔細搜尋一下,新加坡的文章果然沒有選到過。


2008.3.14

【獅城掠影】好想在花園城市跑步
【獅城掠影】今夜,只想靜靜地依偎著你
【獅城掠影】風情萬種的魚尾獅
【獅城掠影】魚尾獅旁的陽光男孩
【獅城掠影】呀厚!鴨比飛了

目前小魚在吳哥窟,聽說拉肚子在旅館休息,跟我第一次去吳哥窟的遭遇很像,希望她多多保重。

2008/03/13

【倫敦】舊?城區

世界上許多大城市大部分會有舊城區與新城區的區分,新城區會有新穎的商業摩天大樓,新舊城區或許隔著河或隔著大馬路,但在倫敦,舊城區的重新規畫,看到了新建築都在此。


2007.9 左方許多工事中的土地就是舊城區

走在舊城區,來來往往的車水馬龍,道路不算小,觀光人潮很多走在人行道上很好行走,這邊的教堂密度應該是倫敦最高的地方,除了教堂與一些學校或公家機關,很難想像這裡曾經是舊城區,在倫敦城市博物館還有遺留舊的城牆城門。

舊城區的每座教堂應該都是二次戰後原樣重建,教堂外觀的石塊新新舊舊堆疊起來,彷彿告訴我們戰爭的無情。

有很多新建築是把古建築遺跡包在新式的玻璃帷幕內,不然就是融合成為一體。走過倫敦,與義大利城市保存古蹟的方法有很大的不同,總以為英國人是很死板的民族,但是對於新建築的嘗試,應該是世界數一數二吧!

2008/03/12

【Stroud】Made in Stroud

英國中西部的 Stroud 小鎮,雖然我只邂逅了半天,一直難忘懷這些街道、早餐店、咖啡館、書店、大超市、3C賣場與有機農民市場。


2007.9.23 Made in Stroud 店面映照出對街的建築

一個地方要生存,一定要有當地的特色,在這附近的山丘,據說有保存最完整的石造尖頂建築,一系列的房屋,沒有唐突的鐵皮屋,也沒有不同樣式的水泥平房,更沒有高樓大廈。甚至到小鎮的中心,超市大賣場也座落在中心的邊陲,毫不搶眼的隱身在下坡處。

小小的鎮快步行走大概花10分鐘就可以繞一圈,但是這裡卻有3家以上的書店,每家都有自己的定位,有的經營童書,有的經營小說。或許是市場機制的關係,同類型的店當然不會存在這個小鎮。看到旅遊告示牌的老照片,有些老房子已經不見,有些依然保留,但是經營商店賣的東西已經改變,或許以前是鋼琴工廠,現在變成了啤酒餐館。走了一圈,就連我這個了解不深的觀光客,都知道這裡以前是個工業生產的聚落。

Stroud 相關文章:
【Stroud】小鎮中心
【Stroud】小鎮風情
【Stroud】第八天流水帳@小鎮風情

我不知道英國的小鎮是否都有各地的特色,但是我匆匆地走過 Stroud,卻難以忘懷這家店的店名與口號,希望我有一天也能高喊開一家 Made in Taiwan 或是 Made in 甚麼的店!

2008/03/11

【佛羅倫斯】未完成的古蹟城市

多久的建築可以稱為古蹟?在台北,大概就是百年這個數字,但是在佛羅倫斯,四百年前就是這樣的模樣,文藝復興後期所蓋的教堂,就是新建築。



佛羅倫斯應該可以稱為米開朗基羅的古城市,在博物館裡有他雕刻到一半的雕像,好像活人硬生生的被嵌在石頭裡吶喊。教堂的立面建到一半,佛羅倫斯人可以忍受就這樣放著,讓後代子孫知道這段歷史,不對稱的領主廣場,達文西想要設計成完美的對稱式,也不被大家採納,於是達文西出走威尼斯轉往米蘭發展。

佛羅倫斯的百花聖母教堂,裡面包著一座小教堂的遺址,當時麥迪奇家族剷平了原來的小教堂,要蓋一座規模宏大的雄偉建築,大教堂是蓋起來了,但小教堂也不見了。到了百花大教堂內部,走到地下室,義大利人特別把小教堂的遺址遺物挖了出來給大家參觀。

記得第一次到這裡從火車站走出來,第一眼就看到車站前就有開挖的考古遺址,看到一個古城門就在車水馬龍的馬路中間,走著走著迷了路,我開始緊張的到處問路,但是沒有一個標準答案,有人指東、有人說西,我走到一家商店買飲料,剛好老闆娘是華人,我們用英文講了老半天她才問我會不會講國語,但她似乎國語也說得不太好,好像潮州話才是母語,很熱心的請她店裡的工讀生指路給我,短短問路的半小時,我好像接觸了所有的義大利人。

走在這座文藝復興的城市,到處看得到先人的遺跡,米開朗基羅的雕像與教堂內的設計、達文西設計的涼廊、布魯內列斯基的大圓頂與聖羅倫佐教堂的設計、吉貝爾提的天堂之門,聖十字教堂的名人墳墓,這些痕跡從古至今不曾改變,讓活在這裡的人們擁有同樣的記憶,透過旅行觀光,也讓全世界的人有了共生共存的想望。

2008/03/10

【倫敦】塞尚玩紙牌的人@柯陶學院美術館

塞尚是法國印象派後期的畫家,也是一個死後才受到大家注意的畫家。


1890-1892年/玩紙牌的人/塞尚/倫敦柯陶美術館

上面這幅畫是塞尚一系列的玩紙牌的人,總共五幅,巴黎奧賽美術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都有展覽。看起來非常陰暗的用色,仔細觀察顏色用的並不多,但是卻表現出拿著紙牌的手上有光線照射進來,兩個人思考鬥智的心情。塞尚的畫作非常重視結構,也就是構圖,那個酒瓶就是中線,兩個人非常的對稱。仔細觀察塞尚有一堆人物的畫作,多半構圖都非常嚴謹,大部分都有三角形的對稱,整個畫面非常的勻稱。

塞尚1839年1月19日(是水瓶座)在法國南部出生,死於1906年,早年受到大自然的影響,在與朋友的書信往返中經常提到對大自然的感受。在1860年代畫了不少的大自然畫作,後來在大自然下進行人物畫作,一堆男體或是女體的人在森林中脫光衣服在河邊沐浴,塞尚也曾經模仿馬奈的畫《草地上的午餐》,不過線條用色就比較抽象點,沒有那麼寫實。

塞尚被認為是立體派的開山祖師,色塊式的上色技法,好像整個人物立體了起來。